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信念是行动的指导。学校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功能,取决于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而学校教育能够发挥怎样的功能,则取决于一线教师具有怎样的信念。学校教育实践的理想目标与现实结果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来自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不可避免的天然距离,另一方面也来自于教师信念的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距。正因为在教育现实中存在着这些不可避免的差距,教育研究才有了自身的价值,教师研究与教育研究也显示出了其独特的意义。教师信念是教师素养的核心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持续数年,以往最为棘手的观念转变是否已经实现,新的课程理念是否已经成为每个教师个体所确信的、对其教育教学行为能起到直接或间接支配作用的一系列观念?也就是说,面对当下社会的现实状况及其进步需要,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应当具有怎样的信念,教育实践当中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信念,如何有效地引导教师树立正确完善的信念,在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应当成为教师教育研究者思考的核心问题。本书作者马莹敏锐地、也是大胆地面对“教师信念”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其攻读博士学位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专著。作者首先从国内外有关教师信念的已有研究出发,对教师信念的内涵、理想结构及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提出了自己对教师信念内涵的独特理解,这其中既包括可以引领教师寻求个人价值与职业价值的理想信念,也包括可以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理性信念。具体而言,她认为教师信念应当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构成。其中,教师的生命信仰层是其教育信念层与教学信念层的根基,这一观点是现有研究从未提到过的新见解。基于此,作者在本书的最后还提出了教师信念教育应当从引领教师的生命信仰开始,让所有想成为教师的人首先成为珍视生命的人,从而赋予教师信念更高的意义和价值。在研究方法上,该著充分建立在对田野资料收集的基础上,作者通过深入中小学对处于教学改革活动中的教师的访谈与课堂观察,同时利用网上聊天和阅读QQ空间日志等现代信息媒体等手段及方式,比较准确、客观、全方位地掌握了被研究者的教师信息状况,可以说,采用这些方法费时、费力,工作量很大,但却能从中获得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弥足珍贵,这可视为本研究在资料收集方面的一大亮点。通过对在实践中获取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作者发现,当前,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信念存在很大问题,一方面,教师信念结构残缺,表现为教师生命信仰的缺失与教育信念的残损;另一方面,教师信念强度欠缺,表现为教师在应对周围环境的不利因素与各种变革过程中,缺少对特定教育价值的坚守。究其原因,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有潜在的教师信念教育因素和社会现状等多方面的制约。可见,获得与保持教师信念,不仅要依靠科学有效的教师教育,也有赖于教师成长之外部社会环境的改善。为此,本书作者结合基础教育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提出了基础教育教师所需的教师信念内容体系与教师信念教育及引导的具体路径与策略。其主要观点有:教师教育必须重视教师信念的引领与守护,并且要重视教师群体之生命信仰与文化信仰对其职业信念的重要作用,使教师拥有完成其使命所必需的核心价值观和知识分子情怀,特别是要重塑教师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及“人师”形象。为了达到此理想目标,高等师范院校责无旁贷,必须要完善其教师信念教育的内容,调整教师信念教育的方式。而对于在职教师,则要强调学校管理者作为在职教师信念引导主体的重要责任,使其通过符合教育规律的学校管理方式,来引导与支持在职教师信念的健康发展。这些政策建议,不仅对于教师教育机构完善其教育内容与改进教育形式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对所有从事教师教育的人员都有启发作用。在本书付梓之际,作为马莹的导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马莹既有汉语言文学的深厚功底,也接受过硕士和博士阶段课程与教学论的专门训练,学科基础扎实,教育专业功底牢固,科研能力强,工作踏实肯干。期间,不仅获得了副教授职称,毕业后不久还担任了本校教育科学学院的院长助理。相信她能以对教师信念的研究为起点,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也相信她能以本著的出版为新的动力,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研究成果。当然,本研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这本专著的出版,能够引起人们对教师信念更多的关注和讨论,使该问题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2013年3月19日
全部显示∨
马莹,女,汉族,1973 年生,陕西淳化人,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1994 年毕业于咸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从事基础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多年。2004 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教育(语文方向)硕士学位,后在咸阳师范学院从事课程与教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至今。2012 年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获教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基本理论与教师教育。曾在《高等教育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江苏高教》、《教育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省级科研课题两项。
全部显示∨
导 论一、研究背景
二、我国对教师信念问题研究的现状回顾(一)有关教师信念形成问题的研究
(二)对教师信念影响因素的研究
(三)对教师信念改变条件问题的研究
(四)教师信念问题有待研究的空间
第一章 教师信念的内涵及其构成一、信念的内涵(一)信念与观念
(二)信念与信仰
(三)信念的内涵
二、教师信念的内涵
三、教师信念的构成及其结构关系(一)教师信念的构成
(二)教师信念的理想结构关系
第二章 教师信念现状考查一、教师信念现状调查结果(一)信仰之有无及类型
(二)教师社会理想状况
(三)教师的教育价值观
(四)教师教学价值观
(五)教师个人信念变化趋势
二、教师信念之微观世界掠影(一)教师的信仰世界举隅
(二)教师信念中的学校教育价值
(三)教师课堂实践中的教学价值追求
(四)隐性教学中的学校教育价值观
三、教师群体信念发展之态势(一)教师信念发展的理想态势及其条件
(二)现实中的教师群体信念发展
四、教师信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一)人生信仰的缺失
(二)缺乏通过教育活动改造社会之信心
(三)缺乏对学校价值观教育之价值的清晰认识
(四)缺少对学科课程对学生整体发展之作用的应有关注
(五)群体信念发展出现非正向发展趋势
第三章 教师信念存在问题的形成根源一、中国教师信念存在问题的历史文化根源(一)学校教育价值之流变
(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特性关照点的转移
(三)教师与课程关系的变化
(四)教师专业成长目标与路径的转变
(五)对中国教师信念之历史转变的反思
二、教师信念存在问题的当代教育影响溯源(一)我国教师信念形成的基础教育影响
(二)我国教师信念形成的师范教育影响
(三)我国教师信念发展的职后教育影响
三、教师信念存在问题的社会根源探析(一)消费主义价值观对教师人生信仰的冲击
(二)不良管理体制对教师信念追求的羁绊
(三)多方利益平衡之中的教师信念与实践冲突
第四章 基础教育教师的信念体系构建一、新的基础教育教师信念体系的构成(一)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观念的要求
(二)实施新课程所需的教师核心信念
(三)新基础教育所需的教师信念体系
二、教师的生命信仰与守护(一)以文化信仰为本的教师生命信仰
(二)知识分子情怀与教师生命信仰的守护
三、以善、真、美为根基的教育信念追求(一)对教育之善的坚守
(二)对教育之真的追求
(三)对教育之美的向往
(四)以生命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学信念
第五章 教师信念的培育与引领一、职前教师信念教育的途径与策略探析(一)指向修正与完善的职前教师信念教育要求
(二)职前教师信念教育内容的完善
(三)职前教师信念教育的方式选择
二、在职教师信念发展的引导策略探析(一)在职教师信念良性发展的条件
(二)引导在职教师信念发展的主体及其责任
(三)在职教师信念引导与转变的可行性策略
三、教师信念发展所需的精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