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问题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救助基础概念研究
一 社会救助的概念
二 社会救助与社会救济的区别
三 新型社会救助体系
四 若干基础概念的定义与属性
(一)贫困孤残供养
(二)住房救助
(三)临时救助
第二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历程
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紧急救济制度(1949—1955年)
二 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救济制度(1956—1977年)
三 改革开放前期的扶贫制度(1978—1991年)
四 市场经济时期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1992年至今)
第三节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 社会救助理念落后
二 社会救助呈现城乡二元格局
三 社会救助法制建设滞后
四 社会救助权利主体不清晰
五 社会救助义务主体不明确
六 社会救助多头管理
七 社会救助的规范性较弱
第二章 我国社会救助立法总体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救助立法的意义
一 社会救助政策的局限性
二 社会救助立法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经验
(一)英国社会救助立法
(二)美国的社会救助立法
(三)日本的社会救助立法
三 社会救助立法是依法治国的需要
第二节 关于社会救助综合立法的构想
一 社会救助综合立法的含义与目标
二 社会救助基本法立法进展
(一)《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
(二)《社会救助法(草案)》(修改稿)
三 关于完善《社会救助法(草案)》的建议
(一)突出“公民权利”的现代社会救助理念
(二)完善社会救助的概念
(三)完善社会救助原则
(四)改革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
(五)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救助出资责任
(六)调整法律的结构与内容
第三节 关于社会救助专项立法的构想
一 社会救助专项(单行)立法的含义
二 社会救助专项立法的意义
三 社会救助专项立法的目标
(一)社会救助专项法律的立法目标
(二)社会救助专项行政法规的立法目标
(三)社会救助专项地方性法规的立法目标
(四)社会救助专项部门规章的立法目标
(五)社会救助专项地方规章的立法目标
第三章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研究
第一节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历程和问题
一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
(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发展的历程
二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规范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必要性
(一)保障公民人权的需要
(二)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
(三)完善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需要
二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可行性
(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环境
(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法律基础
(三)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域外经验
第三节 关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构想
一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总体思路
(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的立法模式
(二)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的立法层次
(三)关于《最低生活保障法》结构的构想
二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障生存权原则
(二)政府责任原则
(三)普遍适用原则
(四)信息公开原则
(五)信赖保护原则
三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立法的具体制度
(一)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二)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三)最低生活保障资金
四 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程序
(一)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与受理
(二)最低生活保障的审查
(三)最低生活保障的决定程序
五 法律监督与法律责任
本章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低生活保障法》(学术建议稿)
第四章 我国贫困孤残供养立法研究
第一节 贫困孤残供养制度的历程和问题
一 贫困孤残供养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城市“三无”①人员供养制度
(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
二 我国贫困孤残供养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孤残供养权利意识薄弱
(二)缺乏城乡统一供养机制
(三)贫困孤残供养法律体系不完备,立法层次参差不齐
(四)贫困孤残供养对象模糊
(五)贫困孤残供养资金没有保障
(六)贫困孤残人员医疗问题突出
第二节 贫困孤残供养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贫困孤残供养立法的必要性
(一)填补贫困孤残供养专项立法缺失
(二)有利于保障贫困孤残人员生存权
(三)有利于形成贫困孤残人员供养长效机制
二 贫困孤残供养立法的可行性
(一)国内立法基础
(二)域外立法经验
第三节 关于我国贫困孤残供养立法的构想
一 贫困孤残供养立法的定位
(一)贫困孤残供养立法的层次定位
(二)贫困孤残供养立法的模式定位
二 贫困孤残供养法的原则
(一)供养水平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原则
(二)保障贫困孤残人员基本生活原则
(三)国家主导供养原则
(四)公平、公正、公开、及时供养原则
三 《贫困孤残供养法》的主要内容
(一)贫困孤残供养对象
(二)贫困孤残供养资金
(四)贫困孤残供养管理
(五)贫困孤残供养实施程序
(六)贫困孤残供养权利救济
本章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贫困孤残供养法》(学术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贫困孤残供养运行
第一节 贫困孤残供养资金
第二节 贫困孤残供养内容和标准
第三节 贫困孤残供养方式
第四节 贫困孤残供养管理
第五节 贫困孤残供养实施程序
第三章 贫困孤残供养监督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五章 我国医疗救助立法研究
第一节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历程和问题
一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的历程
二 我国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救助理念陈旧
(二)医疗救助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制
(三)医疗救助规定不够明确
(四)医疗救助资金短缺
第二节 我国医疗救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我国医疗救助立法的必要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转变医疗救助理念的需要
(三)解决医疗救助问题的需要
二 我国医疗救助立法的可行性
(一)我国医疗救助地方立法的经验
(二)域外医疗救助的立法经验
第三节 关于我国医疗救助立法构想
一 医疗救助立法的定位
(一)医疗救助立法的层次定位
(二)医疗救助立法的模式定位
二 《医疗救助条例》的原则
三 《医疗救助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医疗救助对象的界定
(二)医疗救助方式
(三)医疗救助资金的筹资
(四)医疗救助的管理部门
(五)医疗救助程序
(六)医疗救助的法律责任
本章附件《医疗救助条例》(学术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医疗救助的对象、方式和标准
第三章 医疗救助程序
第四章 医疗救助资金的筹集、拨付和管理使用
第五章 部门职责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六章 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研究
第一节 我国教育救助制度的历程和问题
一 我国教育救助制度发展的历程
(一)以人民助学金进行救助阶段(1952—1985年)
(二)以奖学金为主进行救助阶段(1986—1995年)
(三)以多元化方式进行救助阶段(1995年至今)
二 我国教育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救助原则存在的问题
(三)救助规范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必要性
(一)实现公民受教育权利的重要保障
(二)实现社会正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实现教育救助法制化的必由之路
二 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可行性
(一)国内立法环境
(二)国内立法基础
(三)域外立法经验
第三节 关于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构想
一 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定位
(一)教育救助立法的性质定位
(二)教育救助立法的层次定位
二 我国教育救助立法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二)贫困生认定标准统一原则
(三)分类救助、动态管理原则
(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原则
三 我国《教育救助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困难学生认定
(二)救助资金
(三)救助方式
(四)法律监督与法律责任
本章附件《教育救助条例》(学术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困难学生认定
第三章 国家助学金
第四章 助学贷款
第一节 国家助学贷款
第二节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第五章 勤工助学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七章 我国住房救助立法研究
第一节 我国住房救助制度的历程和问题
一 我国住房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住房改革初试阶段(1978—1998年)
(二)多层次住房救助方式现雏形(1998—2003年)
(三)住房救助制度的发展(2003年至今)
二 我国住房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住房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住房救助规范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住房救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我国住房救助立法的必要性
(一)追求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
(二)保障公民住宅权的需要
(三)加快我国法制化建设的需要
二 我国住房救助立法的可行性
(一)住房救助立法的国内法基础
(二)住房救助立法的域外经验
第三节 关于我国住房救助立法的构想
一 我国住房救助立法的定位
(一)住房救助立法的性质定位
(二)住房救助立法的层级定位
二 住房救助立法的立法原则
(一)租售并举原则
(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原则
(三)救助水平层次性和手段多元化原则
三 我国《住房救助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住房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
(二)拓展住房救助的房源
(三)建立和完善住房救助制度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四)住房救助制度中的法律责任
本章附件《住房救助条例》(学术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 申请与分配
第四章 售价与租金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六章 准入与退出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八章 我国就业援助立法研究
第一节 我国就业援助制度的历程和问题
一 我国就业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
(二)改革开放之初至20世纪末
(三)21世纪初至今
二 我国就业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援助法律体系不完备
(二)就业援助原则缺位或不妥
(三)就业援助法规之间衔接不足
(四)具体法律条文“散”、“乱”与“缺失”
第二节 我国就业援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就业援助立法必要性
(一)公民实现就业权的需要
(二)实现公平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建立就业长效机制的需要
(四)完善就业援助法规的需要
二 就业援助立法的可行性
(一)国内立法基础
(二)域外立法经验
第三节 关于我国就业援助立法的构想
一 就业援助立法定位
二 《就业援助条例》的原则
(一)经济发展与就业援助相协调原则
(二)扶持困难公民就业原则
(三)健全劳动就业服务与职业培训体系的原则
(四)国家主导就业援助的原则
三 《就业援助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援助对象与内容
(二)援助项目
(三)就业援助监督
本章附件《就业援助条例》(学术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就业援助对象和内容
第三章 援助项目
第四章 就业援助的实施
第五章 监督检查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九章 我国法律援助立法研究
第一节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历程与问题
一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性立法倾向明显
(二)《法律援助条例》立法位阶较低
(三)《法律援助条例》相关规定内容欠缺
第二节 法律援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我国法律援助立法的必要性
(一)制定法律援助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制定法律援助法能够更好地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制定法律援助法是弥补法律援助制度缺陷的需要
二 我国法律援助立法的可行性
(一)制定法律援助法的社会背景
(二)制定法律援助法的法律基础
(三)域外法律援助立法经验可资借鉴
第三节 关于我国法律援助立法的构想
一 法律援助立法的定位
(一)法律援助立法的模式定位
(二)法律援助立法的层次定位
二 《法律援助法》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责任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原则
(二)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三)政府责任下的市场化运作原则
三 《法律援助法》的主要内容
(一)法律援助的主体及案件范围
(二)法律援助的实施
(三)法律援助的经费
本章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学术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法律援助范围和形式
第三章 法律援助申请和审查
第四章 法律援助实施
第五章 法律援助经费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十章 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研究
第一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性质与历程
一 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特征与性质
(一)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特征
(二)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性质
二 国外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三 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的必要性
(一)实现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从政策规定向法律规范转变的客观要求
(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必然选择
(三)弥补地方性救助立法所存弊端的根本途径
(四)保障人权、推进现代法制的重要方式
二 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的可行性
(一)与建立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
(二)国内对刑事被害人救助获得不少立法经验
(三)国外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的实践可资借鉴
第三节 关于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立法的构想
一 立法定位
(一)立法性质定位
(二)立法层次定位
二 立法原则
(一)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与其他制度相结合原则
(二)以诉讼赔偿为主与补充救助原则
(三)实事求是与溯及既往原则
(四)正当程序与兼顾效率原则
(五)保障人权与实现公平原则
三 刑事被害人救助条例的框架结构
(一)总则
(二)分则
(三)附则
四 《刑事被害人救助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救助主管机构
(二)救助申请的期限
(三)救助对象
(四)救助范围
(五)救助方式
(六)救助资金的来源
(七)救助资金拨付标准
(八)救助权利受损的救济程序
本章附件《刑事被害人救助条例》(学术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救助的对象、获取救助的条件及救助实施原则
第三章 救助方式、主管机构和资金管理
第四章 救助程序
第五章 监督和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一章 我国临时救助立法研究
第一节 我国临时救助制度的历程和问题
一 我国临时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临时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临时救助的政府责任缺失
(二)临时救助的法律法规严重欠缺
(三)临时救助管理缺乏制度性
第二节 临时救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临时救助立法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完善社会救助法律体系
(二)有利于弥补临时救助政策过多与混乱的不足
(三)有利于保障困难群众的生存权
二 临时救助制度立法的可行性
(一)国内立法基础
(二)国外立法经验
第三节 关于我国临时救助立法的构想
一 临时救助立法定位
二 《临时救助条例》的原则
(一)临时救助救急救难、保障基本生活原则
(二)临时救助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原则
(三)临时救助公平、公正、公开、及时高效原则
(四)临时救助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家庭保障的原则
三 《临时救助条例》的主要内容
(一)临时救助的对象
(二)临时救助数额和方式
(三)临时救助实施程序
(四)临时救助监督
(五)临时救助的权利救济
本章附件《临时救助条例》(学术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临时救助对象和内容
第三章 临时救助实施程序
第四章 监督检查与法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二章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研究
第一节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历程和问题
一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救助理念的缺陷
(二)救助体系的缺陷
(三)具体救助规定的缺陷
第二节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的必要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实现公民获得物质帮助权的需要
(三)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需要
二 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的可行性
(一)国内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的法制基础
(二)国外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的经验
第三节 关于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的构想
一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的定位
(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的性质定位
(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的层次定位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的模式定位
二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立法原则
(一)分类救助原则
(二)救助主体多元化原则
三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的主要内容
(一)增加农村流浪乞讨人员相关的救助规定
(二)进一步明确受救助对象的范围
(三)扩大救助内容
(四)建立流浪乞讨人员的分类救助法律制度
本章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学术建议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救助管理体制
第三章 送助与求助
第四章 救助措施
第五章 救助管理机构的工作制度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