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司马迁是一位通晓兵略的历史家,非后代书生所能及。《史记》对战争描写的广度与深度是空前的,是先秦战争文学的集大成之作,是中国古代战争文学高度成熟的标志。司马迁的战争观,以儒家仁义为体,以兵家谋略为用,以道家无为为归,是兵儒合流、以儒统兵为内核的杂家。司马迁的战争观是其“一家之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表达形式还是内在的思想理路,都表现出史学家所特有的理论化与系统化,实现了从感性经验到历史理性的升华。司马迁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角度对战争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式叙写。司马迁用天象灾异影射天下形势,天命(天道)观与“三五之变”观是他天时观的两只翅膀。司马迁不仅叙写地形,而且更注重地势在战争中的作用,他甚至是地势决定论者。“遗烈”或“余烈”体现出优秀民族精神具有持久而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是人和的一种特殊形态。《史记》是形象生动的战争谋略教科书,兵书是“空言”,《史记》则是“验之于事”,二者互相印证、相得益彰。《史记》战争场面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小说化倾向。以言叙战、以文存史、载录军功简牍是《史记》战争叙事的史家做派。司马迁对孔子的学习,最根本的是学习孔子以布衣之身敢为万世立法的宏伟气概,以及与之相应的“春秋笔法”。“寓论断于序事之中”在继承“春秋笔法”精神本质的同时,在技术层面上全方位多层次地拓展了“春秋笔法”的具体实现形式,如体制破例寓褒贬,编排次序蕴微义,互见法里辨人事,委婉曲笔明是非,只言片字别战绩。司马迁坚持运用“春秋笔法”对战争人物与战争事件作出客观评价,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春秋笔法”除了起到劝善惩恶的道德功利目的,还能使文章达到含蓄蕴藉、回味悠长的美学效果。战争人物以“系列化”的面貌出现于书中。圣君与暴君是就其道德水准而言,雄主与庸主划分的依据则是其军事才能,对帝王而言,政治道德的重要性要优先于军事才能。《史记》中的军师,集儒家的政治抱负、兵家的军事谋略、道家的生存智慧、道教的仙风道骨于一体,兼军师与帝师于一身。司马迁叙写武将时以“智、信、仁、勇、严”等“五德”为标准来品评其优劣。司马迁对古之名将的一往情深,与其传兵论剑的家学渊源不无关联。“战争边缘人物”因为种种机缘而卷入战争并对战争进程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司马迁善于在战争环境中揭示人性。《史记》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丰富多彩,蕴含着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的体悟与感慨。司马迁写死亡临界时的心灵自白使生命定格,其中饱含着巨大的情感容量。太史公不仅“好奇”,而且“好哭”,司马迁用泪水“浸泡”人性。司马迁在战争间隙演绎了几出儿女风情的好戏,开辟了以此揭示人性的新天地。司马迁有时以今人为古人之模特,以今度古是他著史的一种方法。他注意从战争视角观照战争人物,因人运文,文因人生。《史记》不仅做到了“文如其人”,更达到了“文如其所写之人”的艺术境界。司马迁对民族性格作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解剖,他写得极为成功的“历史原型”,已经成为精神象征与文化符号。《史记》中的“历史原型”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神话原型”的效力。司马迁深受兵家熏染,其为文如同老将用兵,用兵学法则驾驭文章的写作。史迁之为文,意为主将,法为号令,字句为部曲兵卒。《史记》结构充分体现了司马迁驾驭“常山蛇阵”的高超本领。他用伏笔如用伏兵,欲擒故纵,预作铺垫,设置悬念,最后真相大白,方显出伏笔之神妙。战争文学与兵家有种天然的联系,兵家的“奇正相生”注定了传奇性是战争文学必然的美学属性。英雄传奇是《史记》浪漫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形成整部《史记》奇气四溢的重要因素。阳刚悲壮作为《史记》的美学特征,在以中和之美占主流的传统文化中显得格外抢眼,司马迁为阳刚悲壮的美学风范在中国文化土壤中扎根做出了突出贡献。
全部显示∨
王俊杰 男, 1973 年12月出生,河南省鄢陵县人。199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 获文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携笔从戎,先后在两所军队院校共从教15年。现为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国际汉语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本书得到河北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SK2014C23)、河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全部显示∨
导论第一节 战争及战争文学的审美品格
第二节 《史记》中的战争史与战争文学
第三节 《史记》战争文学的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对象、方法及理路
第一章 司马迁的战争观第一节 司马迁战争观的内涵一 战争起源:“怒则毒螫加,情性之理也”
二 战争定义:“圣人所以讨强暴,平乱世,夷险阻,救危殆”
三 战争性质:“行之有逆顺”
四 民族战争理念:天下一统,慎动干戈
五 战争人才思想:“唯在择任将相”
六 作战指导原则:“兵以正合,以奇胜”
七 战争理想:“偃武一休息”
第二节 司马迁战争观的特性一 从感性经验到历史理性的升华(一)司马迁对战争的感性体验
(二)司马迁战争观表达方式的理论化、系统化
二 对先秦诸子战争思想的融会贯通
三 《史记》战争文学的灵魂
第二章 宏阔深邃的战争叙事第一节 全景式的战争画卷一 形势:“太史公胸中固有一天下大势”(一)天时
(二)地利
(三)人和
二 谋略:《史记》与兵法互为表里
三 战阵:小说化倾向的战争场景描写
第二节 《史记》战争叙事的特殊形态一 以言叙战:滔滔说辞代作喉舌
二 以文存史:转录军用文书以叙战
三 军功简牍:“撮叙功状,不载方略”
第三节 战争叙事中的“春秋笔法”一 “春秋笔法”与“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二 “春秋笔法”在战争叙事中的五种表现形式(一)体制破例寓褒贬
(二)编排次序蕴微义
(三)互见法里辨人事
(四)委婉曲笔明是非
(五)只言片字别战绩
三 “春秋笔法”与司马迁行使历史裁决权
第三章 穷形尽相的战争人物第一节 系列化的战争人物一 道德与军事双重视域里的帝王
二 集儒家志向、兵家谋略、道家智慧于一身的军师
三 以“五德”为标尺衡量下的武将
四 多维透视中的战争边缘人物(一)游走于商场与战场之间的商人
(二)寂寞中迸发的刺客
(三)战争风云中的女性
(四)大人物夹缝中闪光的小人物
(五)以死相报的群体军人
第二节 战争语境中揭橥人性的手段一 写死亡临界使生命定格(一)战死沙场
(二)为奸佞小人所害
(三)“兔死狗烹”而死
(四)宁死不辱而自杀⑤
(五)自然死亡
二 用泪水浸泡人性
三 以史家笔法书写烽烟中的儿女风情(一)风云儿女式的战争浪漫想象
(二)弱女子勇救落难公子的爱情佳话
(三)红颜祸水:儿女风情的“另类”叙述
第三节 “原型化”的战争人物刻画艺术一 今人为古人之模特
二 战争视角,因人运文
三 从“历史典型”到“历史原型”
第四章 《史记》战争文学的艺术风范第一节 “以兵驭文”的文章风采一 “以兵喻文”与“以兵驭文”
二 “子长之文豪,如老将用兵”(一)意为主将,法为号令,字句为部曲兵卒
(二)“常山之蛇”般的结构布局
(三)伏笔如伏兵
第二节 《史记》战争文学的美学特征一 英雄传奇气息的弥漫
二 阳刚悲壮之气的鼓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