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日本的自画像与他画像

纸书售价: 73.6 纸书定价:¥92.0 电子书售价: 36.8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战后日本的“战后”意识——以围绕“战后体制”的斗争为中心
一 战后体制的确立与“战后”意识的形成
二 独立后对战后体制的挑战
三 “战后政治总决算”及其挫折
四 围绕“摆脱战后体制束缚”的攻防
五 简短的结论
战后日本政治精英的日本自画像
一 第一个时期:意欲摆脱战败国身份谋求归属欧美国家行列的时期
二 第二个时期:以自由主义国家阵营一员自居且开始注重其亚洲国家身份的时期
三 第三个时期:自认为已完成赶超西方诸国的大目标进入打造垂范世界之日本的时期
四 第四个时期:倾心打造“国际国家”的时期
五 第五个时期:力挽发展颓势谋求如何维持昔日大国尊严的时期
六 结语
现代日本的民族主义
一 前言
二 “国际化”时代的民族主义
“町人国家”
“普通国家论”
海湾战争
三 “历史认识”与民族主义
“战后赔偿”问题
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
反美民族主义的难关——小林善纪的《战争论》
安倍晋三的挫折
四 结语
日本社会的右倾化与相对化意识
一 日本社会右倾化的社会思想成因及其危险性和局限性
二 积极的民族主义与相对化意识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试析自由民权运动的思想基础
一 自由民权运动的传统思想基础
二 自由民权运动的启蒙思想基础
三 自由民权运动的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基础
中日相互认知的差异与“文化冲突”
一 引言
二 关于中日文化关系及彼此间的定位
三 中日对彼此历史关系认知的差异
四 相互客观、理性认知对方与寻求文化认同
试析战后日本“自我”主体性确立依托的精神资源
一 象征天皇制意识形态主导下的国民统合
二 日本“自我”主体性确立过程中的美国情结
三 日本“自我”主体性的确立与“他者”中国
全球化与日本社会的无缘化
一 “无缘社会”的实态:孤独死、自杀、直葬
二 “终身不婚”的风潮
三 地域共同体意识的弱化
四 “家”的解体:单身高龄老人家庭的增多
五 “全球化”与“无缘化”
六 结语
日本民族优越感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的期待
日本作为优等民族和国家的自我意识
日本在模仿中国的过程中养成的竞争意识
从抵制“华夷差别”到建构日本式“中国”论
从“万世一系”的信仰到日本“种族优越”论的鼓吹
上代日本的自然观——以《古事记》为例
一 上代日本的自然与人们的生活
二 上代日本自然观的特征
三 上代日本自然观的意义及影响
日本人的“格”意识
一 日本人的“格”意识概述
二 《看闻日记》中的梅花赠答事例
(一)贞成亲王与近臣之间的梅花赠答
(二)贞成亲王与寺家之间的赠答
(三)贞成亲王与被官之间的赠答
(四)贞成亲王与室町殿之间的赠答
三 梅花的赠答中所体现出的“格”意识
四 “格”意识对后世的影响
(一)皇室的“格”意识
(二)日本人的贵族精神
五 结语
战后日本对华认识先行研究现状分析
一 中国研究界的日本对华认识研究
二 日本研究界对华认识的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分析与研究方法探讨
结语
谈谈日本近现代汉学家对中国的理解和不理解
一 近代日本汉学的源流
二 亲眼目睹了中国的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学人们
三 汉学家的类型及其中国理解
四 小结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知行
一 知行分析的视角
二 古代中国知行的“遗产”
三 近代中国知行的轨迹
四 战后中国知行的嬗变
五 日本近代以来中国知行的规律和特点
试论明治20年代政教社国粹主义者的中国认识
一 “中日提携、共兴亚洲”论——政教社成立初期的中国认识
二 “日本亚洲盟主论”
三 “支那分剖论”——政教社国粹主义者的甲午战争观
四 “支那保全论”——甲午战后政教社国粹主义者的中国论
结语
杉田玄白的汉方医学观
一 兰学特性
二 取兰弃汉
三 兰汉折中
日本近代小学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一 对中国的向往与失望
二 古代中国人物的“回归”
三 殖民视野下的落后中国
四 美化战争的“诗意中国”
五 “中国不是中国”:他者认识与文化利用
日本诗人金子光晴的近代中国图像
一 金子光晴与中国相关的履历以及四次中国游历
二 金子光晴的上海图像:五色杂陈
三 金子光晴的江南图像:古色苍然
四 金子光晴的北中国图像:被占领的非常画面
结语
文化他者化的中国形象——以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考察为中心
一 “文明母国”传统下的中国形象
二 “亚洲一体”使命下的中国形象
三 “颠覆中华”观念下的中国形象
结论
日本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心理文化学分析
一 大东亚共荣圈的性质与内涵
二 序列意识的根源
三 序列意识在日本国家行为中的表现
四 心理、文化因素与国际关系理论
后藤新平的对外殖民观——以其台湾殖民政策为中心
一 后藤新平与台湾的渊源
(一)后藤新平其人
(二)后藤新平与台湾的渊源
二 日本对台湾殖民初期的状况
(一)日本统治台湾的机构
(二)日本在台湾的统治情况
三 后藤新平的台湾殖民统治政策
(一)推行鸦片渐禁政策
(二)开展大规模调查事业
四 后藤新平的对外殖民认识特征
(一)帝国主义时代下的对外膨胀论
(二)殖民统治的根本理念
(三)殖民统治二原则
辛亥革命以后内藤湖南的中国认识
一 对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认识
二 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构想——“宋代近世说”
三 关于中日关系的认识
从时代小说看日本人的世界认识——从藤泽周平的《桥之物语》说开去
一 司马辽太郎的日本和日本人论
二 藤泽周平的时代小说与其中的日本人观
三 从《桥之物语》的“约定”看“桥”与“境界领域”的关系
对外认识与本国形象——以近世日本知识分子为中心
一 “中国相对化”运作
二 本国形象的创造——基于对历史的盲信
三 结论
试论日本近世儒者“文化认同”的双重取向——以“华夷思想”为中心
一 引言
二 “夷夏之防”的消解与日本文化认同
三 “慕华”与“贱夷”的纠结
四 “文化认同”的矛盾与文化自觉的发端
五 结语
日本汉诗的文化解读与历史评价——以“和臭”“和习”“和秀”为中心
一 以中国文学为基准的“和臭”
二 彼此相对化的“和习”
三 突出日本主体的“和秀”
结论
简析本居宣长的中国观——基于对其中国文学观、“圣人观”、“天命观”的考察
一 本居宣长的中国文学观
二 本居宣长的“圣人”批判
三 本居宣长对儒学“天命观”的批判
结语
“日本人论”的盛行与“缘人”的自我认同——心理文化学的视角
在否定与肯定之间摇摆
西方人和日本人眼中的《菊花与刀》
“缘人”的自我认同的特点:“自他协调型自我”
“不自他协调型自我”的利弊得失
以日本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研究——对国际日本学研究学科建设及其方法论的摸索
第一部 开创国际日本学研究学科的背景
一 国际性日本学研究的现状
二 国际日本学研究的方法论
三 比较文化性日本研究的现状
四 比较文化性日本研究的视角
五 国际日本学研究的课题
第二部 法政大学的国际日本学研究
一 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概况
二 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的发展历程
三 立足东亚的“国际日本学”——法政大学“国际日本学”东亚研究课题
四 结束语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