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汝信近一个时期以来,有关“文明”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冷战结束之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刷变化,两大集团军事对峙的局面宣告终结,虽然世界仍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题。与此同时,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加速进行,世界政治却日益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国家的学者开始更加重神文化战略的研究,他们认为文明和文化的因素将在十十一世纪的世界发展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也几度掀起“文化热”,特别是各个人文学科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参与了有关文化问题的计论。这说明文化问题及其在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已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受到重视。然而,总起来看,我们还缺乏对文明和文化问题的总体研究,没有把这种研究和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结合起来,对国外有关文明问题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也缺乏深入的分析。一般地说,我们对世界文明问题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迄今还没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系统地、罗全面地研究和论述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的著作。我们认为,加强这方面的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探计世界文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在张扬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同时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制定一套既能积极推动我国文明建设,又能有效地应付外来文明挑战的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为此,中国神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世界文明研究”课题组,组织院内上有关专家学者分专题进行开究,目前出版的这套多卷本著作便是这几年来辛勤劳作的成果。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本书中所使用的“文明”概念的内涵。“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来源于闰西文civis,而civis不仅是指罗马的公民身份,而且也含有比当时外国人或蛮族的原始生活状态优越的意思,所以后来有人用“文明”一词来指与原始社会,即“野蛮”阶段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但这个术语到18世纪才在欧洲被用于正式文献中,直到20世纪方在人文学科各领域中被文泛使用,而且它不仅用来指历史发展阶段,也被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即用以表明“地域性文明”。应该指出,人们对“文明”的理论也如同对“文化”的解释一样各不相同,有许多种定义,迄无共识。我们的研究课题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探讨哪一种定义更加合适,而在于具体研究世界文明本身。在本书中我们基本上采取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看法,即把“文明”理解为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更具体地说,是指占有一定空间的(即地域性的)神会历史组合体,包括精神文明和特质文明两方面,即人们有目的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的总和。我们认为,研究世界文明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寻。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特定的人群在不同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活动的产物,都有其自身发生和发展的演变过程,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缺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起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历史上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对全人类文明作出的宝贵贡献,都应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没有哪一种文明可以自诩为天生优越,高人一等,那种以自我为中心(如所谓“西欧中心论”的观点),总是以自己的文明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别的文明,甚至横加干涉,这显然是文化霸权的表现,而且也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我们也不能同意美国享廷顿教授提出来的关于“文明的冲突”的理论。享廷顿的理论以文明作为未来的世界之间关系的基础和冲突的主要根源,而对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显然有所忽视,即使在谈到文是时,享廷顿也过多地重视其“冲突”的一面,而对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的倾向注意不够。从世界文明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和碰撞虽然是经常发生的现角,但并不一定会发展成不可调和的冲突。恰恰相反,各个不同文明之间的和平共存、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乃至交融互变,才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常态现角和主流。在世界即将进入二十 世纪的社会变革时代,我们更应致力促进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存、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彼此取长补短,使欠这个世界更加绚丽多彩。鉴于以上考虑,本课题组把世界文明分成以下这些专题进行研究,即:一、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二、印度文明;三、伊斯兰文明;四、儒家文明;五、犹太文明;六、西欧文明;七、斯拉夫文明;八、非洲黑人文明;九、日本文明;十、美国文明;十一、拉丁美洲文明。应该说明,这样的划分只是相对的,而且并未把世界文明包举无遗,有许多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我们只是打算从探讨以上这些主要的文明入手,求得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并对各个文明的主要特征有宏观的了解。本课题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研究课题基金的资助,全书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下得以出版,特此志谢。有关世界文明的研究在我国还起步不久,本书中疏漏甚至错误之处,尚希学术界仁和文大读者不吝指正。
全部显示∨
绪论 日本文明的研究课题
第一章 风土·语言·民族性与文明一、民族与国家的起源
二、风土与原始宗教思想
三、色彩、自然观孕育古代文明的河床
四、语言的起源与文字的进化
五、民族性格形成与原初文明的联系
第二章 本土文明的产生、演变与特征一、绳纹、弥生时代的土陶器
二、原始神道的自发生成
三、古代祭祀的形成
四、诸种文化的原始混沌
五、言灵思想与育成原初文学意识
六、古代文明与性
第三章 与大陆文明的最早接触一、农耕文化与金属器的传入
二、儒学文明东渐及其影响
三、早期儒学的传播体系与儒学教育
四、佛教文明的传入与土著信仰的收容
五、佛教流布与诸宗派的发展
六、佛教艺术传入与传统艺术的发展
七、道教·神道与古代天皇制·日本精神
八、汉风思潮与汉诗文的儒佛思想
第四章 和汉文明的差异及其超越一、神佛接触与神道教义化
二、佛教的来世观与神道的现世观的联系
三、古代和汉美意识的差异性
四、和式建筑艺术对汉式建筑艺术的吸收与坚持
五、和歌的主情论与汉诗的言志说
六、经典物语对中国文学的受容与再创新
第五章 文明本土化的完成与复兴国学(一)一、本土化的文化背景与前提条件
二、文学日本化的标志——“物哀”审美主体的确立
三、朱子学的传播与儒学的日本化
四、老庄思想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五、禅·新佛教的形成与宗教世俗化
第六章 文明本土化的完成与复兴国学(二)一、神佛儒与武士道
二、日本文明的复合体
三、禅宗文化走向成熟
四、艺道文化的日本特色——空寂与闲寂精神
五、文艺新模式的诞生——浮世绘和歌舞伎的时代
六、反拨儒佛与复兴国学
第七章 与西方文明的早期接触一、明治维新前后与西方宗教文明的传入
二、“兰学”的传播与科技文明的新兴
三、儒学与洋学的冲突与嫁接
四、“文明开化”与西方人文思想传播
五、西方政法体制的模仿与创造
六、西方教育体制的引进
七、西方艺术精神的摄取
第八章 和洋文明的冲突与归宿一、和洋文明冲突的深层文化心理因素
二、废佛毁释与东西方宗教的对立
三、传统集团意识与近代自我的互制
四、本土文化结构对接受西方思潮的作用
第九章 回归传统与欧化的交替一、从欧化风潮到保存国粹运动
二、“德育论争”与《教育敕语》
三、国家神道的形成
四、现代主义的兴起
五、天皇制与武士道文化的恶用
六、“日本浪漫派”的回归古典
七、战争阴影下现代文明的泯灭
第十章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挫折一、第二次文明开化——传统价值观的转变
二、战后改革与民主主义的发展
三、天皇从人神化到人格化
四、近代文学派与自我的再觉醒
五、现代主义第二波——存在主义的再传播
第十一章 和洋文明调和的历史经验一、对西方文明的认同与拒斥
二、“冲突·并存融合文化模式”的确立
三、现代化中日本文明的抉择
四、日本的历史经验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