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教育沉思录

纸书售价: 44.0 纸书定价:¥55.0 电子书售价: 22.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编 教育基本理论篇
一 教学过程中师生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视角的审视
(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由来及种种表述举要
(二)“主导”与“主体”的概念辨析(兼论主体及主客体属性)
1.何谓“主导”
2.何谓“主体”
3.客体
(三)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证伪
1.从哲学的视角看,承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否认教师的主体地位
2.从教学认识论的视角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命题割裂了同一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3.从逻辑学的视角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命题严重违背了同一律的基本要求,犯有“转移论题”、“以偏概全”等逻辑错误
4.从语法学的视角来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句话犯有“措辞不当”、“主谓搭配不当”等语法错误
(四)结束语
二 素质教育三论——基于教育社会学的反思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辨析
(二)素质教育实施的社会政治条件审视——兼论高考制度的合理性
(三)素质教育评价展望
三 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机制
(一)马恩的两种生产理论与教育
(二)生产力要素中的人力简析
(三)教育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过程中的作用
1.教育职能的发展及其观念的嬗变
2.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动因及其启示
3.生产力要素中的教育作用
4.教育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中介
(1)教育通过传授科学技术知识能改变生产者的劳动力质量和劳动方式
(2)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劳动能力
(3)教育发展人的素质,培养人才,进行科学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
5.教育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基础教育
(2)第二阶段:专业技术教育
(3)第三阶段:运用与发展科学技术
6.教育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本形式
(1)供给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的普通劳动者
(2)供给科技人才队伍
(3)供给管理人才队伍
7.实现教育中介作用的条件分析
(四)优化教育中介作用的构想
1.提高师资水平
2.更新教学内容
3.端正教育思想
4.调整教育结构
5.革新教育模式
6.增加教育投资
四 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教育
(一)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挑战
(二)创造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必然要求
(三)创造教育的实施构想
1.树立创造教育新理念
2.教给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方法
3.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五 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一)何谓创造、创造力
(二)创造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其发展
(三)时代要求培养、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1.大力培养与开发学生创造力是使国家成功地迈向21世纪的重要举措
2.大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企业竞争发展生存的需要
3.高等教育大力培养与开发学生创造力是当代大学生自我完善的需要
(四)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
1.努力建设并不断优化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和开发的环境
2.培养和建立一支热心创造教育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及专门的创造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4.努力改变阻滞学生创造力发展的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5.加速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六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与构建和谐社会
(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管理思想旨在冲破军阀专制、复古逆流的藩篱
(二)支持和促进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本质
(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有助于化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四)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具有相对性
七 论社会哲学视野中德育的“工具性”价值
(一)相关概念辨析
1.社会哲学视野及德育内涵
2.工具性≠工具论
(二)对德育“工具性”价值的再认识
1.对德育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区分与整合
2.从德育主体“人”的角度看德育“工具性”价值
3.德育“工具性”价值的体现依赖于社会的存在
(三)德育在社会发展中“工具性”价值的具体表征
1.德育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德育是促进社会文明发展的“工具”
3.德育是维系社会存在、社会和谐的手段
八 卢梭《爱弥儿》教育思想探析
(一)自然教育尊重儿童
(二)道德教育言传身教
(三)创新教育以人为本
(四)普及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九 21世纪教育展望
(一)教育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二)教育结构将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教学内容将耳目一新
1.重视知识更新
2.强调智能教育
3.提倡通才教育
(四)教育手段将更加完善
第二编 课程与教学论篇
十 关于科技革命对学校课程影响的历史考察
(一)对课程思想的影响
(二)对课程内容的影响
(三)对课程结构的影响
(四)对课程设施及实施手段的影响
十一 未成年人教育的当务之急:媒体素养教育
(一)媒体素养及媒体素养教育
1.媒体素养
2.媒体素养教育
(二)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历程考略
1.国外媒体素养教育的概况
2.国内媒体素养研究和教育现状
(三)我国对未成年人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及现状透析
1.我国对未成年人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2.我国对未成年人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四)对我国未成年人实施媒体素养教育的对策思考
1.组织和构建科学合理的媒体素养教育内容
2.全方位开拓媒体素养教育的途径
十二 论实施综合课程存在的关键问题
(一)关于“拼盘式”现象及其解决办法
(二)加强综合课教师的培养
(三)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辩证关系
十三 论因性施教
(一)因性施教的基本策略
(二)因性施教的具体措施
十四 学生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与方法探微
(一)预习
(二)听课
(三)课后复习
(四)作业练习
(五)系统小结
十五 试论教育惩罚的学理依据及其实施策略
(一)教育惩罚的理论依据
1.从哲学上的对立统一规律视角看教育惩罚
2.从心理学上关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视角看教育惩罚
3.人性论视角下看教育惩罚
(1)性善论
(2)性恶论
(3)性无善无恶论和性有善有恶论
(4)性三品论
(二)目前教育惩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师道尊严的误用,不当惩罚屡禁不止
(1)惩罚范围不当
(2)随意惩罚和不公平的惩罚较为普遍
2.学生、家长对教师不当惩罚的默许和纵容
3.因惩罚相关规定不明确,教师不敢惩罚
(三)解决当前教育惩罚问题的应对策略
1.尽快出台教育惩罚相关法规,使教育惩罚有法可依、有度可量
2.加强师德教育,掌握教育惩罚的艺术
3.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制定班级规范和惩罚制度,确保惩罚有章可循
(四)教师在实施惩罚时要注意的问题
十六 自学的特点与途径探析
(一)自学特点简析
1.自主性强
2.艰难性大
3.周期性长
(二)自学的基本途径
1.阅读
2.多媒体学习
3.寻师求友
4.交谈讨论
5.实践
第三编 教育经济与管理篇
十七 当前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1.投资体制障碍,隐性资源闲置
2.配置不合理,规模不经济
3.管理体制不健全,资源耗损流失严重
4.教育质量较差,人才规格不合理
(二)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基本思路
1.拓宽融资渠道,利用外部隐性资源,提高教育内部效率
2.合理配置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
3.改革管理体制,建立教师激励机制,挖掘人力资源潜能
4.针对农村社区实际,拓展人才培养目标,改善教育教学质量
十八 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分析
(一)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欠稳定性和代课教师问题
(1)教师队伍欠稳定
(2)代课教师问题亟待解决
2.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
3.教育内容的城市化取向
4.办学条件改善依旧难
(二)振兴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
1.确立和完善与各级政府财政能力相匹配的义务教育财政责任
2.在提高农村教师素质的同时,重点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3.提高义务教育效率,降低辍学率
4.加大课程改革力度,使教育内容与方法适合农村学生的需要
5.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十九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问题及对策探析
(一)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存在的问题
1.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数量不足
(1)农村小学代课教师大量存在
(2)农村小学小班额众多
2.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质量不高
(1)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不高
(2)农村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较少
3.农村义务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1)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2)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
(3)农村中小学非教师职工比例结构不合理
4.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
(二)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非均衡配置的原因分析
1.制度性因素阻碍
(1)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2)教师人事制度
(3)教师工资制度
(4)教师培训制度
(5)教师流动制度
2.非制度性因素製肘
(1)文化观念的差异
(2)工作生活环境条件的差异
(三)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对策探析
1.强化理念引导机制
2.改革教师人事制度
3.改进教师培训制度
4.完善教师工资与社会保障制度
5.建立健全教师流动制度
6.健全督导评估机制
二十 西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问题分析——基于行为经济学的视角
(一)西部地区城乡教师流动不合理的表现及影响
1.流动的趋利性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
2.流动的非对称性阻碍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3.流动的无序性加剧了城乡教育的不公平问题
(二)教师流动原因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1.城乡教师流动行为中的风险规避心理
2.城乡教师流动行为中的框架效应和启发式偏向
3.城乡教师流动行为中的不公平厌恶心理
(三)促进西部地区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对策思考
1.完善教育财政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2.加强政府行政干预,引导城乡师资优化配置
3.确立教师公务员地位,实行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
4.建立教师流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二十一 四川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问题与对策探讨
(一)四川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问题表现
1.农村学校生师比呈两极分化
2.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偏低
3.农村学校师资专业结构失衡
(二)四川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不合理的原因
1.配置方式单一,无序流动严重
2.经济地位低下,平均主义盛行
3.投入严重不足,生活工作条件艰苦
(三)四川省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策略探讨
1.解决城乡师资均衡配置的两个前提条件
(1)尊重教师劳动价值,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2)建立教师激励机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①
2.促进存量师资的均衡配置与素质提高
(1)加强城乡教师交流,促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2)加强继续教育培训,提高现有农村教师队伍素质
3.合理调节增量师资的城乡配置
(1)调整生师比例,合理配置农村教师资源
(2)改革用人机制,实行城乡教师有序流动
二十二 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基于教育券的视角
(一)教育券制度的兴起与我国的初步实践
1.教育券理论的建立与发展
2.教育券理论在我国的初步实践
(二)教育券制度的推行对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
2.有利于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3.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
4.有助于提高办学质量
(三)进一步推行教育券制度的主要策略
1.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于电子教育券的发放
2.改革教育经费拨款模式,使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经费有保障
3.加强对教育券接收学校的资质审核和管理,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十三 中国教育政策的简政放权之路——基于“决定”“计划”“纲要”的文本分析
(一)中央向地方放权,更加明确更加系统
(二)政府向学校放权,更加具体更加制度化
(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范围更广更加规范化
(四)强调组织领导,主导作用更加科学化
(五)依法治教,教育法律法规逐步健全
二十四 法治职教:《职业教育法》实施进程的回顾与反思
(一)《职业教育法》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1.职业教育体系日益健全
2.政府部门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3.职业教育多元投资办学体制逐渐形成
4.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渐趋完善
5.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水平显著提高
(二)《职业教育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教育法》的宣传贯彻力度不够
2.《职业教育法》立法技术的缺陷制约了它的实施效果
3.《职业教育法》的配套法规滞后影响了它的有效实施
4.《职业教育法》执行不力的问题相当突出
5.缺乏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
(三)推动职业教育法治化进程的对策探讨
1.加强《职业教育法》普法工作
2.修订《职业教育法》法律文本
3.完善《职业教育法》配套法规
4.加大《职业教育法》执法力度
5.完善《职业教育法》监督机制
二十五 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高校危机的种类及特征
1.高校危机的种类
2.高校危机的特征
(二)高校危机管理的必要性
1.高校作为一个组织,具有组织的基本功能,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危机发生的可能
2.高校的危机防控措施对保持高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保障高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高校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高校的危机往往是在一种非常规、非常态的情境中发生演变的
(三)高校的预警对象及范围
(四)高校危机管理中的预警机制的构建
1.建立高校危机管理小组
2.建立信息监测系统和自我诊断制度,捕捉危机征兆
3.建立高校危机应变预案
二十六 《南非2011—2025教师教育与发展综合战略规划框架》的解读
(一)《南非2011—2025教师教育与发展综合挑战战略规划框架》出台的原因及背景
1.南非师资总量不足
2.南非师资质量偏低
(1)学历层次总体偏低
(2)结构性质量问题面临严重挑战
(二)《南非2011—2025教师教育与发展综合挑战战略规划框架》的主要内容
1.基础教育部(DBE)从宏观上改善教师的质量与数量
(1)基础教育部(DBE)建立新的国家课程与专业发展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NICPD)
(2)制定质量高、内容丰富、教学法合理的教师专业继续发展(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CPD)课程
(3)建立并开展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平台
(4)招募更多优秀的学校毕业生到教师队伍
2.高等教育与培训部(DHET)建立扩大化的正式教师教育系统
(1)制定教师知识与教学实践标准
(2)建立省级教师教育委员会(Provincial Teacher Education Committees,PTECs)并提高教师教育机构(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TEIs)的承载力
(3)提高基础教育阶段(FP)教师的数量(南非的基础教育阶段是指Grades R—3)
(4)建立教学学校(Teaching Schools,TSs)与专业实践学校(Professional Practice School,PPSs)
3.省级教育部门(PED)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地方教师教育发展
(1)建立省级教师发展研究所(Provincial Teacher Development Institutes,PTDIs)与地区教师发展中心(District Teacher Development Centres,DTDCs)
(2)建立专业学习社区(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PLCs)
(三)《南非2011—2025教师教育与发展综合挑战战略规划框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启示
1.教育政策的制定应立足于本国的国情
2.各教育部门间应相互协调配合形成网状培训模式
3.加大对教师教育的财政投入
二十七 美国学习考察见闻随笔
(一)务实重行,不做表面文章
(二)大学各有千秋,注重差异和特色发展
(三)重视本科教育和教育的国际化
(四)一流的质量一流的服务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