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大众阅读>活动资讯>活动资讯详情

成就的暗面:马克斯·韦伯的“失败之旅”

发布日期:2025-07-30 14:08


编者按:

马克斯·韦伯(1864年4月21日-1920年6月14日),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被誉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深刻分析了宗教信仰如何塑造了西方经济体系和社会结构,影响深远。


然而,在光辉的学术成就背后,韦伯的生活却并非平稳顺遂。他对工作的极度投入,尤其是在学术研究和写作上的高强度工作,曾使他陷入前所未有的崩溃。过度的压力和精神负担导致他一度不得不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鼓楼新悦《如果你失败了:一本安慰之书》为你讲述韦伯这一少为人知的故事,展示韦伯在追求学术卓越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艰难时刻: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无法摆脱人类这一脆弱的困境——失败。同时,韦伯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也揭示了为什么他——以及我们每个人——会在对个人成就的追逐中陷入自我怀疑与失败。


《如果你失败了:一本安慰之书》

[英]乔·莫兰 著

聂艺菲 译;陈慕尧 审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ISBN:9787522730752

定价:66.00元

出版时间:2024.6


【媒体推荐】

莫兰鼓励我们接受自己的“冒名顶替综合征”,避免成为眼里只有输赢的“受虐狂”,并带领我们欣赏音乐剧历史上那些令人瞬间声名狼藉的失败作品。

——《卫报》年度图书推荐语

这本书文字真诚且清晰,使我们能够接受生活中的打击,学会与之相处而不是被它们削弱、伤害。

——朱莉娅·塞缪尔(Julia Samuel),《悲伤的力量》(Grief Works)作者

这本书是对成功文化的解毒剂,是一本必读之书。

——马德琳·邦廷(Madeleine Bunting),《爱的劳动》(Labours of Love)作者语



【编辑推荐】

《如果你失败了:一本安慰之书》是一本温暖的书,它不仅能为那些正在面对挫折的人提供慰藉,更能为每个追求真实与成长的人提供一个停泊的港湾。这本书不是空洞的励志故事集,也不是消极沉溺于挫折的怨言。它以智慧和理性武装读者,是一本指导我们如何与失败共处的实用指南。莫兰既不回避失败的痛苦,也不过分美化它的教育意义。相反,他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让我们明白,成功文化终归是虚幻的,而失败才是人类共通的经验——但没有关系,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失败而停止爱你。



【内容简介】

一本重新定义失败的书,让你告别精神内耗。

有时候,你是否会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

现代社会鼓励每个人宣扬自己的成功之处,这反而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欺骗者、冒充者。这本书不打算用“一切都会好起来”这种话来敷衍了事,而是想让你放心——对所有人来说,失败都是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副产品。

莫兰融合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和文学,用诙谐的口吻描绘了古往今来的失败“精彩”案例。令人惊讶的是,一些极具天赋的人(比如达·芬奇)也会被视为失败者。生而为人,失败难免——但我们可以学会如何与之相处。愿这本乐观、幽默、富有洞见的书能为你带来希望与慰藉。



【作者简介】

乔·莫兰,利物浦约翰摩尔斯大学英语和文化历史学教授,著作包括《初学者排队指南:从早餐到睡前的日常生活故事》《扶手椅国度:英国电视前的亲密历史》《萎缩的紫罗兰:羞怯的秘密生活》和《首先你写一个句子》。他还为《卫报》《新政治家》和《泰晤士报文学增刊》等报刊撰稿。


书摘:

1897年1月,年仅32岁的马克斯·韦伯被任命为海德堡大学名誉教授。他是一位杰出而多产的学者,之前已两次担任教授。他的父亲是一位政府官员,他从父亲那继承了严苛的职业道德感。父亲和他的关系一直不太好,在他搬到海德堡后不久就去世了。当韦伯的朋友警告他工作量已经超负荷的时候,他回答说,如果他不能以这样的强度工作,他不配被称为学者。那年初夏,韦伯开始时不时哭泣,每次持续几个小时,这是精神要逐渐崩溃的第一个迹象。在接下来的两年中,他努力地履行教学职责。到1898年年底,他已经是如此的疲惫,以至于他在一次修剪圣诞树时彻底陷入崩溃。甚至看报纸也使当时的他焦虑不安,唯一能让他平静下来的是制作蜡像模型和玩儿童积木。他变得对噪音非常敏感,有一点点小事他都会发脾气。此时就连猫的叫声都能使他发疯,于是他的妻子玛丽安不得不把猫送人了。1900年夏天,玛丽安写道:“对他来说,一切都太难以承受了;读书,写字,说话,走路或睡觉都很受折磨。他全部精神机能和一部分身体机能都失调了。”

韦伯之后住进了温泉小镇巴德乌拉赫的一家神经疾病诊所。这位曾是工作狂的学者现在整天躺在花园里或者在阿尔卑斯山中散步。玛丽安带他去意大利南部、科西嘉岛、罗马和瑞士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假期——但却一点用都没有。她称她的丈夫为“被锁链困住的泰坦神,邪恶和嫉妒之神正在折磨着他”。

三年来,他没有阅读,没有写作,也没有教学。只要一想到要修改基本得重写的学生论文,或者要在规定的时间讲课,他就承受不住。无所事事却领着薪水,这也使他感到羞耻。他两次向海德堡大学递交辞呈,但都被拒绝了。终于,在1903年10月,四年病假之后,他的辞呈被接受了。玛丽安写道:“在他人生处于鼎盛时期的时候,韦伯发现他被驱逐出了自己的王国。”

但是他也终于摆脱了折磨,继续开始写作。他想知道为什么他取得了如此高的成就,却感到内疚和恐惧。他开始思考现代资本主义与强迫劳动之间的关系。

韦伯在他1905年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宗教改革之后,英格兰、荷兰和新英格兰的新教禁欲教派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工作态度。曾经赚钱被认为是罪恶,但新教伦理却把它变成了神的恩典。韦伯将这种学说的转变追溯至16世纪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加尔文不承认天主教中传统的犯罪、忏悔和赎罪的循环。取而代之的是,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极少的上帝选民身上,他们早已注定会被从永恒的地狱之火中解救出来。

韦伯对于17世纪加尔文的英格兰门徒理查德·巴克斯特如何改良他的思想很感兴趣。加尔文的宿命论认为我们会被拯救或被诅咒下地狱,这是已经确定了的事情,而巴克斯特试图让这个观点变得缓和一些。巴克斯特认为,我们这一生的努力仍然可以取悦我们的造物主,而地球的存在就是造物主的恩典。工作驯服了人性中卑鄙和兽性的一面,使上帝在世俗王国繁荣了起来。虔诚的生活是积极的,而浪费时间是一种罪过。

在后加尔文主义的神学中,有罪的凡人们仍然不知道上帝选择了拯救谁。但是直到审判日来临之前,他们都至少可以试着在全知而沉默的上帝面前证明自己的美德,并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上帝恩典的迹象。他们可以通过努力工作来侍奉上帝,这可能就会和赚钱产生联系。不过,加尔文主义的禁欲主义并不鼓励将这笔钱用于琐碎的世俗娱乐。获利必须继续用于投资才能使上帝的领土受益。

对于韦伯来说,资本主义的动力是不断寻求更多的利润、新的市场和进一步的增长。资本永不眠。它的运行方式是积累财富,而不仅仅是满足我们当前的需求———财富要积累,世俗的享乐要被推迟,而这永无止境。获取利润的动机是永不满足的上帝,这使我们对自己永远不满意。那些担心自己是骗子的工作狂们正竭力试图证明自己是真正的选民之一,但无论工作量有多少都让他们觉得不够。他们正试图回答加尔文主义所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会得救吗?

(摘自《如果你失败了:一本安慰之书》第27—30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