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鲜血敬献神祇——古玛雅与阿兹特克的祭祀仪式和生死观
编者按:
位于现代墨西哥尤卡坦州的奇琴伊察是最著名的古玛雅城邦遗迹之一,这片遗址被称为“羽蛇神的故乡”,处于鼎盛时期的玛雅文化在这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与考古资源,包括巍峨的神庙、宏伟的金字塔以及神秘的浮雕和壁画。这些遗产不但展现了土著族群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更让我们得以一窥古代中美地区独特的祭祀仪式和生死观念。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的研究分析了位于奇琴伊察“圣井”附近的地下密室中发现的数十个儿童和婴儿头骨的基因组。结果显示,受害者都是男孩,且大部分是近亲,其中甚至包括同卵双胞胎,这项发现也使他们成为奇琴伊察遗址迄今最年轻的受害者。
在《十字架上的玉米神:关于玛雅的历史叙事》一书中,与这项发现同属奇琴伊察遗址的大球场浮雕也描绘了玛雅人牲祭祀的场景。这个中美地区规模最大的古代球场除了举办球赛,可能也是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球场主通道两侧的看台浮雕中,可以看到一位获胜的球员,手里举着一颗被砍下的头颅。球员身边是一具双膝跪地,脑袋已经被砍掉的躯体,鲜血从他的脖腔喷溅出来,瞬间幻化成狰狞的毒蛇和花朵盛开的植物。此情此景,充分显示出古玛雅人的足球比赛与活人祭祀,以及周而复始的植物生长之间存在的微妙联系。
除了实用价值,球场中央的狭长地带同样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通往冥府的入口,还是包括玉米神在内的各路神祇乃至芸芸众生死亡和重生的修罗场。球赛在古玛雅人的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赛也可以被视为一场战斗,参赛双方(可能是来自战场的俘虏)的失败者赛后可能会以人牲的身份丢掉性命。正如前面壁画所描绘的那样,玛雅人相信,人牲的死会以象征的方式回馈大地,滋养地上的草木植被。
《“世界”之战: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往事》中提到,与玛雅人有类似人祭习俗的是同属中美地区的阿兹特克人,考古学家在特诺奇蒂特兰大神庙周边就曾找到过火化后的阿兹特克贵族遗骨,以及很多被砍掉头颅用于祭祀雨神的人牲,其中的某些个体明显属于未成年的孩子。大神庙附近的一些建筑遗迹中还发现了血液的残留物,这意味着那里曾举行过“血祭”(blood letting)仪式。遗迹中几个随意散落各处,鬓角位置被人工打孔的头骨,则说明它们当初可能是被挂在架子上用于公开展示。
人牲也始终是阿兹特克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类神话故事和宗教仪式都在反复向人们灌输着这样的观念——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就欠下了诸神的债。为了还清这笔永远都还不完的债,每个人都应不惜献出自己的鲜血,有时甚至是生命,作出这种奉献的常见方式就是在祭祀仪式上被开膛摘心。某些人牲最终会以神祇替身的名义走到生命的尽头,另一些被带上祭坛的牺牲品则仅仅是普通的战俘。无论人牲的具体身份如何,他们都是整场祭祀仪式的重中之重。即便是在阿兹特克帝国的晚期时代,大量屠戮人牲仍是统治者炫耀和抬升自身文治武功的重要手段。从更形而上学的角度来说,阿兹特克人认为生和死其实是一对“双胞胎”。那些为太阳献出生命的牺牲,最终会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每天的日升日落当中。人牲在祭祀仪式上喷涌的鲜血则将让贫瘠的土地重新获得活力。
人牲在节日典礼上也必不可少。所有阿兹特克节日的重中之重,也就是所谓的“新火节”,它的周期是每52年一次。由于担心世界末日的突然降临,每逢“新火节”,祭司率领大家向附近的山上行进祈福时,阿兹特克人都要砸烂自己的家当,熄灭家中的炉火。爬上山顶以后,充当祭品的人牲会被开膛摘心,一束“新火” 随即在他的胸膛中燃起。这束“新火”经过人们的接力传递,游走在一个又一个社区,直到家家户户的炉火彻底被更新一遍,开启下一个52年的轮回。阿兹特克帝国上上下下的各色人等至此才算松了一口气。
在古代玛雅和阿兹特克文明中,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人祭也不同于血腥的杀戮,而是对各路神祇表示敬意的方式。在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帮助下,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文化对于生死的阐释,更能了解“失落文明”如玛雅和阿兹特克并不曾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我们一样,面对天地无情,生死无常,他们也不曾放弃希望,并在今天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努力继承和传播着他们所继承的古老文明。
《十字架上的玉米神:关于玛雅的历史叙事》
[美] 梅根·E.奥尼尔 著
曹磊 译;李默然 审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出版时间:2024.7
ISBN :9787522731339
定 价:96.00元
*剖析500余年的玛雅文明交流史,聚焦玛雅土著艺术,在现代社会溯源玛雅基因
*鼓楼新悦“失落文明”系列丛书第10本,裸脊锁线,四色印刷,53张高清彩图领略古今玛雅
【内容简介】
跨越千年的玛雅文明是如何在本土与异域被不断认识、刻画和重构的?本书勾勒出古代玛雅世界的概貌,包括器物、思想、建筑、族群身份等各个层面,并集中梳理了过去五个世纪古玛雅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史。
本书内容涵盖广泛,聚焦科学文献、视觉艺术、各式建筑、土著族群的活动,总结了从“前古典时代”到西班牙入侵期间古玛雅人创造的艺术和历史,同时涉及碑文解读、博物馆展览和艺术创造,以及当代玛雅人对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梅根·E.奥尼尔(Megan E. O’Neil),埃默里大学艺术史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古玛雅及美洲地区其他古文明。已出版包括《玛雅艺术和建筑》在内的多部著作。
《“世界”之战:墨西哥的阿兹特克往事》
[美] 弗朗西斯·伯丹 著
曹磊 译;李默然 审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出版时间:2023.5
ISBN:9787522715940
定价:89.00元
*《科学》杂志书评专栏推荐:“本书对阿兹特克人的介绍内容学养深厚且平易近人,是作者毕生学术研究的果实……插图和照片印制精美,增加了可读性。”
*详实广泛,见解深刻,内容囊括学术前沿成果,从手抄本到民族史学和考古学,这本书包含了大量关于阿兹特克社会文化的实证。本书作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她数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重大且极具突破性。这是一部讨人喜欢的作品——阅读轻松又引发思考,细节处让人兴奋又着迷。
——伊丽莎白·巴克达诺,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荣誉副教授
*“失落文明”系列丛书第9本,四色印刷,裸脊锁线,多张高清精美插图
【内容简介】
古阿兹特克文明是墨西哥古代阿兹特克人所创造的印第安文明,是美洲古代三大文明之一。主要分布在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
阿兹特克是古代墨西哥文化舞台上最后一个角色,他们创造了辉煌的阿兹特克文明,开创了阿兹特克族最兴盛的时期。阿兹特克文明在教育、宗教、科学研究、天文学、历法、文字、艺术各方面都有着惊人的发展。他们设有各级学校,从孩提时就开始接受历史、法律、宗教、体育、军事和音乐等教育,还要接受家庭和社会中的道德规训。
阿兹特克人的科学研究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他们凭借肉眼和简单的观测工具计算出的天文日期仅存在微小误差,并以此制定了符合当地农业生产的历法。他们还建造了植物园和动物园,对各种生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观察,对它们的特性和用途进行研究、分类,分别应用于医疗、手工业生产、食品制作等方面。
阿兹特克人还有许多有趣和神秘之处,通过考古发现逐渐被人们所了解;而人们了解到的阿兹特克文明,距离真正的阿兹特克人有多远?本书将告诉我们答案。抚今追昔,不禁让人想起这样一句话: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没有哪个 “失落的文明” 能够被人们彻底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