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大众阅读>活动资讯>活动资讯详情

丹吉尔岛的沉浮 :边缘与主流的共存之问

发布日期:2025-07-30 14:06


一个与世隔绝又正在消失的岛屿丹吉尔岛,一个职业新闻人与岛民两年的朝夕共处。仅凭这样的概括,已经可以预想到《切萨皮克安魂曲》所讲述的故事和渲染的基调。然而阅读过后,作者厄尔·斯威夫特并未满足于怜悯或是呼吁小岛居民居住环境的侵蚀,而是以更深刻的视角,去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丹吉尔岛上有居民481人,除去极大可能不会回来发展的上大学的年轻人以及挂住址的军人之外,实际居民仅有470位,四分之一已经过了退休年龄。岛上时而会有游客,高峰时可以到200人,已然达到常住居民总量的一半。


居民们曾经依靠种玉米和土豆生活,后来对钓鱼和捕捞技术逐渐精通,岛上开始出现因采捕牡蛎移民而来的年轻人,并定居于此。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一半成年男性都不在岛上,而是出海采捕海蟹和牡蛎,女性则负责公共事务,管理与维持日常生活的社交网和信息网。


丹吉尔岛因海平面上升而土地逐渐减少,但其所在的切萨皮克湾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吞噬了不少岛民曾经生活的海岸。同海湾的霍兰岛即是居民们从不得不搬离居住地到整个岛上经济崩坏和产业崩溃,人口锐减最终成为无人岛,而这也喻示着丹吉尔岛未来的命运。


丹吉尔岛不仅承载着数百家庭的日常生活,在自然中也发挥着作用,背风海岸提供了海草在风浪中的庇护所从而茂盛广大,为蓝蟹提供了生存攸关的空间,这些生灵又成为了岛上居民的重要食材之一。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系统已然形成。然而这样的生态平衡却没有被官方关注,保护海岸线的防水板、防浪堤并没有被用在丹吉尔岛,这样天然的友好相处即将消失。



生态方面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因而小岛迎来了不少提案和措施——更多的是针对当地生态平衡而非人居环境,巨额的预算让居民们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只能盼望国家在保护鸟类的同时保护人类,让他们的家园得以保存。


厄尔的叙述方式几乎可称得上是诗意而浪漫的。虽然是如实地讲述所见所闻所思,但得益于身为经验丰富记者的广博见闻与已经深入骨髓的人文关怀,作者的视角亲和而沉郁,有种静水流深的味。


他这样解释岛民们的政治态度,因为特朗普“会减少研究什么东西需要的时间”,毕竟丹吉尔岛的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人们甚至希望建一堵环绕岛屿的墙,让小岛免受侵蚀。然而当这样质朴的愿望被放在社交平台上,回馈给他们的却是铺天盖地的谩骂和嘲讽,以及对丹吉尔岛花费了数百万美金税金的质疑。



聚光灯下表演的政客和真实面临生存困境的岛民,暗藏立场的学者和自诩正义的网友,真实世界远比小说更荒诞。作者的反思亦是如此动人:


“在组成美国文化的无数生活方式和生活体验中,丹吉尔岛既有字面意义,也有隐喻地位。我们必须决定,这样的边缘文化群体是否与主流群体一样有被拯救的价值,一个圆的圆周部分是否与它的中间部分同等关键。”


岛屿本身就是人类文明的隐喻,真实远比理论更加有力。这是丹吉尔岛,以及岛上的四百多位真实的居民,能让现代社会每一个人思考,也值得每一个人正视的大哉问。

(本文来源于微信读书APP,作者:倾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