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资讯 > 社内动态>社内动态详情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研讨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2012—2022》新书发布会举办

发布日期:2024-12-31 14:54


为深入研讨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创新实践,聚焦新质生产力研究,繁荣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2024年12月28日上午,由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研讨会暨《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2012—2022》新书发布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功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关高校、区域经济学界的代表约20人与会。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赵剑英在致辞中说,“因地制宜”与“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党的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推动明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引,为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学的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回应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要求、完成新时代赋予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任务,需要厘清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脉络,明晰其前沿趋势与研究重点,因此,首部《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的发布恰逢其时。《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2012—2022》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的第一部学术年鉴。这部年鉴秉承学术性、权威性等宗旨,以中国区域经济学在2012—2022年的发展为基本着眼点,汇集重要文献、梳理学科发展脉络与趋势、选介重要论著、介绍重大课题和学界活动、汇总国内学科建设情况,具有梳理学科概况、展示学术成果、开展学术评价的重要意义。年鉴的出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区域经济学在不断走向成熟,学术影响力在不断提升。



赵剑英说,学术年鉴作为重要的学术工具书,具有学术存史、学术评价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功能。“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是我社近十年来重点打造的出版品牌之一。从世界出版业来看,我国是第一个出版系列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鉴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出版学术年鉴品种最多的出版社。未来我社年鉴系列还将覆盖更多的学科,并通过线上数据库的形式展示年鉴内容,为学科建设提供更多助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曲永义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加速重构,中国经济改革正在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曲永义书记认为,第一,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这个基本概念,应从“新”和“质”两个方面来理解。“新”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或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创新性优化配置形成的新产业组织形式为依托的生产力发展形式。“质”即“本质”“品质”。它主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和绿色发展为主要特征,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质”的核心标志,而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速发展则是新质生产力“质”的载体。第二,以科技创新为“牛鼻子”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企业是市场活力的源泉,也是国民经济研发创新的第一主体和核心引擎,要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企业要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实现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领跑”的跨越。企业要积极拥抱新兴产业和新型商业模式,勇于探索未知领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开展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企业要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打造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专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第三,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规划布局。强化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瞄准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现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在区块链、类脑智能、半导体、量子计算、合成生物等领域争取占据优势地位,在关键产业链环节掌握主动权。深化有利于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数据要素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有效供给。积极发展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要求的生产力质态,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使绿色生产力成为发展动力和国家竞争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年鉴主编张其仔研究员发布了新书《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2012—2022》。《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于2023年创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共同组织编撰的专业性、学术性、资料性的学术年刊,是为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而最新开辟的文献传播平台。年鉴坚持以学术为本,以学科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中央重大战略为导向,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推动区域发展的重大政策举措,展现了我国区域经济学界取得的研究成果、承担的重大研究项目和主办的重要学术活动,介绍了全国部分高校区域经济学科点推进学科建设情况,进而客观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在国内区域经济学界的大力支持下,《年鉴》如期完成了各栏目约稿、撰写和编校工作,得以顺利出版,尤其是“论文荟萃”“论著选介” “学界活动”“学科建设”等栏目,范围广、内容多,有关高校为此提供了无私的支持。张其仔对各栏目的联系人、资料提供者和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社长郑文斌主持会议,他指出,编纂出版《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很有必要,非常及时。围绕年鉴编纂出版,区域经济学界、学术出版单位要发挥所长,相互配合,加强区域经济学和区域治理相关的多学科研究,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区域经济学知识体系;要深化区域治理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推出更多具有影响力、说服力的研究成果;要运用好区域经济研究成果,讲好新时代中国区域治理故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鉴分社社长张昊鹏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的出版情况。2013年,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了“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工程”,学科年鉴编纂工作由此驶入快车道。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学术年鉴事业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至2024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编纂的学科年鉴达到40种。加上由院外科研单位编纂的年鉴,共45种,覆盖了15个一级学科、众多二三级学科以和重要影响力的学术领域,形成了国内规模最大、覆盖学科最多、也是唯一成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鉴集群。《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2012—2022》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品牌正向经济学学科门类下有重要影响力的二三级学科的深层次拓展。相信随着年鉴学术影响力的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也将成为记录当代中国学术史、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成果。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教授刘荣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安树伟,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吉首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冷志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宏伟也到场参会并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企业自主创新、区域协调发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以学术性、权威性、代表性、广泛性为编纂宗旨,自2023年开始启动《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的编纂工作,得到学术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中国区域经济学年鉴2012—2022》是该系列年鉴的第1卷,张其仔主编,共设 “重要文献”“学科综述”“论文荟萃”“专著选介”“重大课题”“学界活动”“学科建设”等7个栏目,104万字。该年鉴全面系统地展现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动态和最新研究进展,反映了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学术发展脉络,是学术信息的集大成之作,是带有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学术创举。年鉴对于中国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评价、学术存史、学术规范构建、学术交流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成为构建中国区域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