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领导讲话及致辞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史学学科创新体系
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史学研究
唯物史观与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一)
继承侯外庐的史学理论遗产推进学科建设
略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价值
关于建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思考
从社会性质出发:历史研究的根本方法
唯物史观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
以马克思唯物史观指导研究海疆史历史人物的研究
唯物史观与历史人物评价
20世纪30年代不同政治取向的近代史家视野中的农民运动
阶级分析法在党史研究中的价值
历史的无意义与意义
唯物史观与1949年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
柴德赓史学研究的方法和特点初探
唯物史观与冉昭德学术创新的风范
回归理论还是延续考证?
构建双主线、多支线的中国世界史编撰线索体系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
刘秀的帝位之争和形象塑造
当代中国历史记录理论初探
论史学价值观与历史教育
唯物史观与20世纪中国史学方法(二)
关于史学理论学术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称谓辨析
思想分歧与道路选择:重新认识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论战”
郭沫若和翦伯赞的史家修养论
郭沫若早期文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观探析
范文澜与经学
关于李大钊论历史学性质问题的探析
出史与入道
李大钊与中国古代历史研究
重估侯外庐“早期启蒙思想”学说
论侯外庐对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与运用
抗战时期桂林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群体
东北解放区的历史教育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著作的出版传播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为普及唯物史观的努力
论“十七年”史学之集体研究
深入探究唯物史观与中国史学的科学道路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历史发展的一元性与多元性
唯物史观的现实生命力
当代中国岂能以胡适为旗帜
唯物史观与实证历史研究
“国家历史安全”与当代中国史的研究编纂
唯物史观视域下“元历史学”的本体论追问
驳近期历史虚无主义对五四运动的贬损
评李怀印对近代中国宏大叙事的思考
从文化根柢上战胜历史虚无主义
革命、传统与历史话语权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论断释义中隐含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历史唯物主义“起源”之作
世界文明的东方源头活水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
民初联邦论思潮探析
从国际因素看斯大林时代
论俄罗斯联邦唯物主义史观自觉重建
解读与解构:西马、后马对唯物史观的理解
西方史家论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研究
史学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
建设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应加强历史研究
唯物史观下中国发展奇迹原因的辨析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域中的唯物史观
试论习近平历史观的时代特色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和价值旨归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赤心、信心和雄心的多维诠释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视角下的“文化援藏”工作初探
“和”与马克思主义的共通性
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世界历史视域下“中国梦”的历史叙述与逻辑澄明
构建中国边疆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及当代意义
史学理论要引导史学研究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探寻人类社会发展本质: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的考古学观察
红山文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规律的再认识和再检验
从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原理看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原始社会历史的理论及其启示
社会形态理论的回溯及其当代应用
全球史视野下的资本主义萌芽研究
马克思社会形态思想视域下的中国道路
从社会形态的有机性整体性认识我国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原始社会私有制产生与社会大分工模式问题的考古新认识
唯物史观中“决定”的涵义探微
文本解读和历史再认知:从马克思恩格斯“多国说”到列宁“一国说”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社会对抗形式”的条件
人性与价值体系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