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与新中国史学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纸书售价: ¥108.0 纸书定价:¥135.0 电子书售价: ¥54.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繁荣和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首届学术研讨会上的开幕词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首届学术研讨会上的结束语
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
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和发展
二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对历史研究的指导作用
三 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经典著作
理论修养与历史研究
一 中国史学具有重视思想和理论的优良传统
二 理论修养的三个层次
三 理论修养对于历史研究的实际意义
人类社会历史辩证发展浅论
一 社会历史现象的转化
二 否定之否定:历史发展的螺旋形式
三 关于“恶是历史发展的杠杆"
必须对唯物史观进行正本清源式的研究
深入研究唯物史观,确立正确理论指导
一 唯物史观为什么对历史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二 唯物史观如何促使中国历史学的发展
三 在新世纪如何坚持和创造性地运用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概念体系中德文两类六种“生产力"概念的分野与合流——兼与拉铁摩尔中国边疆研究中的“生产力"概念对比
生产力研究应得到历史学更多关注
唯物史观、历史主义与阶级观点——与王学典教授商榷
一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二 关于阶级产生的原因、剥削的含义、对农民战争的评价
三 关于历史的创造者
四 关于在历史研究中贯彻历史主义原则
五 关于对唯物史观的整体把握
世界历史进程中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当代性研究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前提——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动因——资本的扩张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标志——世界市场的建立
二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
(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一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文本解读
二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若干原则
(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交往分工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基础
(二)马克思探讨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探求人的解放道路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前人的继承与超越
(四)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三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关系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内在联系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理论的区别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全球化的启示
四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发展生产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参与全球化浪潮,趋利避害
(三)坚持共产主义的根本目标
军事上的征服者与文化上的被同化者——对马克思提出的重要命题的思考
一 马克思所提出的命题的重要意义
二 马克思的命题在中国民族史研究上的运用
三 马克思的命题对我们理论创新的启示
东西方文明比较中的两种不同视角
一 两种东西方历史比较判断的差异
(一)怎样看待上古、中古时期东西方历史特点的异同
(二)怎样看待近现代东西方历史变迁和走向
二 两种比较视角的是非得失
列宁的史学方法论
列宁主张,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形态概念和阶级斗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主要方法,它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的本质
列宁认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方法,要掌握和运用辩证法,因为辩证法正确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构成和运动
列宁认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历史,要在弄清历史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揭示历史运动的规律
列宁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方法来运用,才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才能使理论的运用正确地与实践结合起来
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及其历史启示
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与中国的启蒙、革命和改革
二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与中国共产党的转型
三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与中国的现代化
四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唯物史观与民族史学思想
振兴民族:史家治史的追求
民族史学思想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史学思想与全球视野
毛泽东对唯物史观的丰富与发展
一 唯物史观是毛泽东历史认识的基石
(一)阶级斗争史观
(二)人民史观
(三)民族史观
二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一)关于历史学的社会功能
(二)关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三)十分重视史学对指导革命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四)如何借鉴历史文化遗产
三 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一)编审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必读书籍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与史学界“五朵金花"的争鸣
(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以及对胡适思想的批判
(四)指导《中国通史简编》的写作
毛泽东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 唯物史观: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理论内核
二 古为今用:毛泽东史学思想的突出特点
三 史学方法论:毛泽东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 结语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若干贡献——以党的第二个历史决议为中心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严肃立场,反对情绪化地研究党史
二 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反对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三 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反对割断历史的内在联系
四 坚持科学的、历史的、恰如其分的态度,反对任意夸大、挖苦嘲讽党和毛泽东所犯的错误
邓小平论国史和国史研究
一 科学论述国史研究的时代意义,指明国史学科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二 对国史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做出说明,为国史研究提供了指导与参照
三 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及其经验,为中国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供历史借鉴
四 坚持运用唯物史观考察国史,为国史研究指明了科学的方法论
从“陈云论国史"谈唯物史观对国史研究的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历史观与国史研究
三 方法论与国史研究
江泽民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中国化
一 身体力行,促进当代史学的发展
二 江泽民给白寿彝的贺信:政治家的史学观照
三 “高度重视学习中华民族发展史":史学家的政治情怀
江泽民对马克思主义史学及中共党史研究的贡献
一 坚持并丰富发展唯物史观
二 重视并全面论述史学的社会功能
(一)关于史学的认识功能
(二)关于史学的借鉴功能
(三)关于史学的教育功能
三 对如何开展中共党史研究提出重要意见
(一)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原则
(二)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方法
(三)关于党史研究者的素养
晚年胡乔木对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考
一 强调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内容
二 强调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三 强调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水平和学术水平,形成中国学派
四 强调从研究政策入手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唯物史观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
唯物史观与正确评价新中国史学道路
一 正确评价新中国十七年史学道路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二 新中国成立初年学术界形成健康向上的风气
三 实事求是学风取得的硕果和面对严重曲折所经受的考验
四 造成“十七年"中教条主义错误的主要原因
五 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的正确方向
唯物史观新机遇与中国史学的未来发展
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唯物史观新机遇
二 唯物史观主导中国史学未来发展的十个方面
唯物史观与我国世界现代史学科的发展
一 新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发展轨迹
二 当前我国世界现代史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 坚持与提升唯物史观的指导是根本
(一)世界现代史研究领域中,机遇与挑战并存
(二)关于提升唯物史观指导作用需解决的几个基本问题
“新史学"与马克思主义史学
一 从“新史学"的学术定位谈起
二 新史学流派的态度转变
三 唯物史观的具体影响
四 新史学流派的学术新境界
历史唯物主义与20世纪后半期中国的西方史学研究
一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史学•学科建设蓄势待发(1949—1978)
(一)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和奉苏联学者观点为圭臬
(二)批判国内“反动"学术权威而波及西方史学
(三)译著中的西方史学研究成果
(四)学科建设的启动和蓄势待发
二 重新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学科建设重整旗鼓(1979—1989)
(一)矫正过去30年对近代西方史学的否定
(二)学科建设重整旗鼓、成就显著
(三)许多欧美国家的史学一起进入中国学者的视野
(四)西方史学输入与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
三 继续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欧美史学研究正常化•学科建设新空间(1990—2000)
(一)西方史学研究走向深入与系统
(二)断代与专题研究成就突出
(三)比较与传播研究成为新趋势
四 结语
考古学与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新中国建立之初的中国史学
论十七年时期史学的“五朵金花"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五朵金花"讨论局面的形成
三 对“五朵金花"讨论的初步分析
四 结论
唯物史观与1959年曹操评价讨论的史学史意义
一 讨论的发起与不同观点的争议
二 曹操评价讨论涉及的史学观念
(一)历史作用标准。
(二)阶级标准
(三)历史主义观念
三 曹操评价讨论的史学效应及其启示
(一)无政治力量干预,学术运行平稳、纯正
(二)无以势压人倾向,学术平等讨论
(三)讨论以学术为准则并主要在学术范围进行
论科学史学派对唯物史观的态度——以顾颉刚为中心
一 民国时期:“我们"与“他们"
二 新中国时期:从“抗拒"到“接受"
三 史学价值观的冲突与调和
论郭沫若史学的特色
一 开风气:以唯物史观之钥,打开历史科学殿门
二 强调史料,尊重考据学
三 以情智交融之文笔,传古老历史神韵
建国后翦伯赞对新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
一 倡导“历史主义"
(一)“除了阶级观点以外,还要有历史主义"
(二)“应该历史主义地对待农民战争"
(三)应该历史主义地对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四)应该历史主义地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二 倡导民族史研究
(一)主张写“包括中国境内各族人民的历史在内的真正的中国历史"
(二)主张民族关系史研究应该贯彻民族平等原则
(三)主张在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只有民族同化,没有民族融合
(四)主张根据具体的历史情况,处理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的问题
三 主张“观点与史料的统一"
四 主张历史学的科学性重于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与社会经济史研究
一 社会经济史研究历程
二 社会史论战中的社会经济思想
三 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的研究
四 结语
尚钺先生的史学理论及其实践
新历史考证学与唯物史观的学术关联——以新中国成立后张政烺的史学研究为中心
一 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
二 运用唯物史观指导对商代社会性质作出深层次探索
三 实事求是的治史风格
唯物史观如何成为新中国老一辈史家的理论武器——以何兹全先生为中心的考察
一 青年时期:接受唯物史观的特别途径
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史学实践中运用唯物史观
三 晚年感受:马克思主义是观察社会历史最科学最有力的理论
理论浸入史料的典范——漆侠先生的宋史研究与“保定学派"的构建
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争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
《中国近代史(上编)》: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教材的里程碑
百年来中国经济史理论演变的追问与反思
一 经济史与经济史理论:融合与冲突
二 唯物史观的追问:1920年代至今
三 农业生产效率的追问:1940年代至今
四 经济增长方式的追问:1970年代至今
五 中国经济史理论:本土学术理论建构的反思
唯物史观视野的经济史研究对象探讨——基于经济史研究对象讨论的述评
一 经济史研究对象的多种界定
二 经济史研究对象多样化界定的缘由
三 深化经济史研究对象若干问题的探讨
论新时期的义和团运动研究
一 关于义和团运动评价问题的争论
二 义和团运动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
三 新世纪关于义和团运动评价的再争论
“文革"前近代史研究所与全国性近代史讨论会之酝酿组织
唯物史观与当代中国史大众化
一 国史大众化成就显著与乱相初现并存
二 推进国史大众化必须坚持唯物史观
三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推进当代中国史大众化的路径
唯物史观的普及与史学研究者理论水平的提升
一 唯物史观的普及与重大理论问题的论争
二 史学研究者理论水平的提升
唯物史观与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研究
论历史周期律——兼说什么是民主
一 从唯物史观看,为什么会有历史周期律?它的作用条件和表现形式在历史上有何变化?
二 怎样理解毛泽东所言“民主"和“人民来监督政府"就能跳出历史周期律?什么是“民主"?怎样实现“人民监督政府"?
从不同文明产生的路径看中国早期国家的社会形态
一 两条不同的文明产生的路径
二 中国古代文明产生的路径与夏代国家的建立
三 夏商周三代的社会形态问题
试论清人的辽金“正统观"——以辽宋金“三史分修"“各与正统"问题讨论为中心
一 乾隆皇帝并没有“抑辽金"
二 乾隆在编写四库全书时虽说过“正统在宋"的话,但又允许四库馆臣在编修《四库全书》时持辽宋金“各与正统"的观点
三 乾隆时期形成的中国正史“二十二史"、“二十三史"、“二十四史"之中,都包括《辽史》和《金史》,说明,清朝的主流正统观念仍然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关于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唯物史观与中国当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
一 关于当代史及其研究概念的问题
(一)当代史与现代史、国史的关系
(二)当代史研究与现代史研究、国史研究的关系
(三)当代史研究与中共党史研究的关系
二 关于当代史分期的问题
三 关于当代史主线的问题
四 关于当代史主流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历史中的失误和错误
(二)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的历史对于改革开放的意义
五 关于当代史研究学科属性和社会功能的问题
唯物史观与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
一 20世纪20—40年代,能否正确对待民族资本关系着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二 20世纪50—70年代,陈云对待资本和资本市场的方针代表了经济建设的正能量
三 20世纪80—90年代邓小平的资本主义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 20世纪90年代朱绍文教授揭示的问题①
五 小结
谈谈四重证据法——以考证解决中共党史上的七个疑难问题为例
考证是解决难题、写出信史的基础
弄清历史真相,需要多重证据
解决张闻天研究的两大难题
从破解张闻天研究两大难题中概括出“四重证据法"
运用“四重证据法"解决中共党史上的五个重大疑难问题
期望“四重证据法"在运用中发展
唯物史观与新方志建设——新修地方志常见问题分析
一 新修方志常见的突出性问题
二 新方志常见问题原因分析
三 提高新修方志质量的几点意见
唯物史观的现实生命力——以中共党史研究为中心的探讨
一 中共党史研究:与唯物史观相偕而行
二 中共党史研究:摒弃“教条化",杜绝“碎片化"
三 中共党史研究:弘扬唯物史观的方法论意义
中国当代历史人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述评
一 历史人物评价的意义
二 历史人物评价的原则和方法论
三 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
四 历史人物评价的具体方法
五 结语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与逻辑关系及其研究述评
一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产生与提出
二 党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论述及其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论
(二)从两次“伟大革命"论到“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论
(三)从三个“永远铭记"、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历史经验论到“三件大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论
(四)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论到“两个不能否定"论
三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以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二)改革开放前为改革开放以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建设推向新阶段、新境界
四 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关系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化史研究——以学科建设为中心
一 复兴之路
(一)20世纪80年代的学科建设
(二)20世纪90年代的学科建设
二 问题意识与研究取向
(一)文化批判与文化认同:80年代文化启蒙下的文化史研究
(二)学术反思与文化认同:90年代文化建设中的文化史研究
三 文化史是什么
(一)广义与狭义
(二)专史与通史
(三)视角与方法
唯物史观与西方新史学研究
后现代思潮与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研究合法性的当代深思——当代历史叙事理论的启示
历史研究的“碎片化"与唯物辩证法的应对
一 历史研究“碎片化"的表现
二 历史研究“碎片化"的实质
三 历史研究“碎片化"形成的原因
四 唯物辩证法与历史研究“碎片化"问题的解决
唯物史观与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史研究
一 华裔学者社会体验与中国史研究
二 唯物史观与华裔学者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三 唯物史观与华裔学者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
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蒂莫西•梅森的纳粹德国史研究述评
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取向
二 国内危机决定论
三 “政治优先"原则
四 关于纳粹政权的劳工政策和妇女政策的研究
附录
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研究和建设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