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的运行与控制研究

纸书售价: 58.4 纸书定价:¥73.0 电子书售价: 29.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前言
引论
一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意义
二 研究概述
(一)国外关于公务员考试权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关于公务员考试权问题的研究
三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一)思维路径
(二)创新点与难点
(三)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第一章 公务员考试权的基本理论
一 考试权的概念
(一)考试关系与考试权
(二)考试权的内涵与特点
二 公务员考试权的概念
(一)公务员考试制度与公务员考试权
(二)公务员考试权的内涵
(三)公务员考试权的性质
三 公务员考试权的特征与功能
(一)公务员考试权的价值目标
(二)公务员考试权的特征
(三)公务员考试权的功能
第二章 公务员考试权的发育及“话语流变”
一 根基:科举考试制度
(一)科举前身
(二)科举考试制度的历史沿革
(三)科举考试权的基本内核
(四)科举考试权对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的借鉴意义
二 发育: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与实践
(一)考试权独立思想的特定意涵
(二)权能分立论下考试权独立的价值理想
(三)考试权独立思想的实践遭遇
(四)考试权独立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公务员考试权确立的现实观照
三 催化:西方文官考试制度
(一)西方文官考试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西方文官考试权运行的基本特点
(三)对我国公务员考试权确立的启示
四 重塑: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的确立
(一)公务员考试权的萌芽(1982—1988年)
(二)公务员考试权的探索(1989—1992年)
(三)公务员考试权的确立(1993—2005年)
(四)公务员考试权的完善(2006年至今)
第三章 中国公务员考试权理论探析的多维视角
一 政治学视角:公务员考试权的信用契约理论
(一)公务员考试信用契约的政治理论分析
(二)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政治属性
(三)公务员考试信用的政治契约逻辑
二 法学视角:公务员考试权的法治化治理
(一)立法为据
(二)执法治理
(三)司法护航
三 社会学视角:作为社会设置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一)价值系统
(二)规范系统
(三)人事系统
(四)设置系统
四 文化学视角:公务员考试权的文化解构
(一)公务员考试文化及特征
(二)公务员考试文化的构成
(三)公务员考试文化的功能
第四章 中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机制的现实批判
一 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现状
(一)成绩与经验
(二)问题与局限
二 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制度缺陷概述
(一)行使主体混乱
(二)权责范围不清
(三)技术规范不一
(四)法律责任不严
三 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承载主体
(一)笔试理想效应与现实问题
(二)面试理想效应与现实问题
第五章 中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现实域境
一 考试与社会环境的一般关系探讨
(一)考试社会环境的概念
(二)考试社会环境的组成要素
(三)考试社会环境对考试权的制约
二 中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多重域境
(一)经济环境的影响
(二)政治环境的影响
(三)文化环境的影响
(四)社会环境的影响
(五)法制环境的影响
三 我国公务员考试的糟粕式微与精华复归
(一)宏观层面
(二)微观层面
第六章 中国公务员考试运行机制的阻滞渊源
一 政府职能二重性的内在紧张
二 政府行为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冲突
三 政府的委托代理问题
四 政府行为的内部性
五 政府主考能力的缺位
(一)政府主考、办考能力需提升
(二)体制性根源:职能转型格局中的主考、办考界限不清
第七章 中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政治逻辑和控制原理
一 我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政治逻辑
(一)有限政府:公务员考试权力主体的合理分置
(二)法治政府:以法治考的制度保障
(三)民主政府:考试权力约束机制的理性构建
(四)责任政府:考试主体之间责任的明晰化分工
二 我国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控制原理
(一)人本原理
(二)控制原理
(三)差异原理
(四)责任原理
第八章 当代社会价值诉求中公务员考试权的体制重构
一 公务员考试管理者结构重塑:主办考分离,主考多元化
(一)主办考分离
(二)办考主体多元化
二 公务员考试涉及者角色调整:考生参与和社会监督
(一)健全内部和外部监督
(二)加强社会监督
三 公务员考试程序的规划完善
(一)考试设计权控制
(二)考试实施权控制
(三)考试评分权控制
第九章 公务员考试权运行的环境保障
一 经济环境保障
(一)市场审视角度下鼓励多元主体治理创新
(二)用网络技术改善信用制度的经济生态
二 政治环境保障
(一)“法理社会理论”的法制要求
(二)防止“权力寻租”滋生
(三)“社会公仆”的时代践行
三 文化环境保障
(一)端正思想理念
(二)重构价值理念
(三)传承教育理念
四 社会环境建设
(一)传统风俗新功能
(二)信息公开重监督
五 法制环境保障
(一)明确权利
(二)行政救济
(三)司法救济
六 信用环境保障
(一)优化考试系统自身的信用功能
(二)强化考试心理契约的信用机制
(三)完善考试制度契约的信用机制
(四)提升考试社会契约的信用机制
基本结论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