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歌德曾说,“责任,就是对要求自己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责任,无疑是政府公务员履行公职、服务公众、效力国家的行动基石,它关乎公务员内驱动力的来源及其行为结果。对于如何提高公职人员责任意识和能力,有很多理论流派的解释,也开出了不少药方。然而,解决方案无外乎分为两类:一是责任需要依靠不断完善的制度或程序来规范;二是责任需要依靠行动者内心伦理精神的调整而生发自主性和行动自觉。通常认为,前者并不完美,因为用外部制度约束不仅难以应对环境复杂性带来的裁量要求,而且还可能会剥夺行动者主体性的判断能力,使其选择被动防御并逃避责任。于是,人们又期待公职人员内心世界中的价值观和工作动机能够发挥强有力的调整作用,让富有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公职人员捍卫宪法尊严,维护公共利益,守卫行动底线,在自律和他律的共同作用下,激发公职人员的责任担当。由此,在公共行政学研究中,一系列经久不衰的话题被提出来:政府公职人员的行为之动力来源是什么?他们的工作动机、态度和行为如何作用并影响责任的生成和行动的绩效?政府公职人员的工作动机与私营组织员工工作动机有何差异?如何运用经验性研究验证价值观、动机、态度对行为产生的影响?以及组织提高公职人员伦理价值观水准进而促进其积极性和绩效的策略究竟是什么?公共服务动机理论试图在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并揭示公职人员动机与行为取向、行为绩效间的关系。这一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公共行政学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关注的是“人们在从事公共服务的同时,是否具有自利之外的其他动机”,因此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不仅弥补了公共选择理论将“自利和利己作为官僚行为全部的和不变的动机”的缺陷,也较好地解释了公共部门员工在对物质报酬的偏好方面会远远低于非公共部门员工的原因。在过去30多年里,得益于佩里和怀斯等一批公共行政学者的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动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取得了长足发展。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国内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令人欣喜的是,国内越来越多的公共行政学者围绕公共服务动机开展了很多本土化的实证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研究》一书是祝军根据他的博士学位论文修改而成的。在该书中,祝军博士以公共服务动机作为研究切入点,并首次将研究对象聚焦于国内的基层公务员群体。中国基层公务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群体。这个群体的自我认知永远冲在维稳和服务的第一线,从事着“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上升空间狭窄,面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玻璃天花板”,仕途前景黯淡渺茫,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是“只讲奉献少谈回报,收获永远不如付出多”。然而,公众和新闻媒体报道往往对基层公务员评价不高,甚至“诟病”“污名”颇多,信任更是难以谈起。究竟是什么造成感知上如此之大的差距,中国基层公务员的工作价值观和内驱动机是什么?他们到底存在于怎样的职场工作生活状态之中?是什么在驱使他们努力地工作?带着这些研究问题,祝军博士进入了他的研究场域。研究期间,祝军博士多次赴北京市东城区各街道开展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取了有关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第一手数据资料,验证了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在基层公务员群体中的适用性。本书在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层面,除检验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口学特征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可能存在的影响之外,还通过选取组织氛围、工作特征和工作价值观三个变量,分别从组织特征、工作特征和个体特征三个层面对公共服务动机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行了检验。在公共服务动机的作用因素方面,则选取了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作为分析变量,就公共服务动机对于基层公务员工作态度可能存在的影响进行了检验。从研究结果来看,研究发现有力地支持了作者的研究假设,较好地揭示了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和作用关系。最后,在本书中,祝军博士还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建立了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作用机制因果关系模型,不仅对基层公务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进行了解释、预测,也进一步丰富了公共服务动机的过程理论。作为祝军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指导老师,祝军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题目是我很早就和他一起确定的。随着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步伐不断加快,我认为本书的研究发现,不仅扩展了公共服务动机理论在国内的研究,也为政府部门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管理和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极为有益的研究。同时,我也看到,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实证研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研究对象方面,仅仅选择了北京市东城区的街道公务员作为样本,据此得到的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状况能否代表全体基层公务员的实际情况,还有待商榷;在研究方法方面,虽然同时采取了问卷调查和结构访谈两种方法进行数据收集,但考虑到公务员身份的敏感性和传统“中庸”文化对公务员行为方式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能否真正让受调查的基层公务员完全消除戒心、坦诚作答,仍然是困扰研究者的问题;在研究工具方面,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作为一个舶来品,目前国内关于公共服务动机测量应用最广泛的还是佩里教授基于美国的行政文化背景而开发的量表,虽然作者在研究中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和检验,但是考虑到中美两国背景文化的差异,该量表在中国的本土化适用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提出研究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上述存在的不足正是祝军博士未来进一步持续研究需要努力完善的地方,期待他在后续研究中,为读者奉献更多、更为扎实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基层公职人员公共服务动机研究成果。是为序。孙柏瑛2016年4月9日于吉晟
全部显示∨
祝军,1983年生,白族,云南怒江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现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学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治理研究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曾参与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中国青年研究》和《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大学生领导力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全部显示∨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一 为什么要开展公共服务动机研究
二 为什么要关注基层公务员群体
三 为什么要针对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进行研究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五节 研究安排
第二章 概念界定第一节 公共服务动机一 工作动机理论回顾
二 公共服务动机的起源
三 公共服务动机的定义
四 公共服务动机的特征
第二节 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因素一 组织氛围
二 工作特征
三 工作价值观
第三节 公共服务动机的作用因素一 组织承诺
二 工作投入
第三章 研究综述第一节 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综述一 公共服务动机的结构和测量方法
二 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三 关于公共服务动机的作用结果研究
四 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发展方向
第二节 本书涉及的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因素之研究述评一 组织氛围研究述评
二 工作特征研究述评
三 工作价值观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书涉及的公共服务动机作用因素之研究述评一 组织承诺研究述评
二 工作投入研究述评
第四章 研究设计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工具
第三节 理论假设一 关于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状况与特点的理论假设
二 关于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
三 关于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作用结果的理论假设
第五章 研究过程第一节 调查范围与对象一 北京市东城区街道办事处的基本职能
二 北京市东城区街道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
第二节 预实验调查一 预调查的范围与对象
二 量表的检验与修订
第三节 正式调查研究一 样本情况
二 正式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三 访谈提纲与对象
第六章 数据分析第一节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现状与特点分析一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描述性分析
二 人口学特征在公共服务动机上的检验
第二节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因素分析一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二 组织氛围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分析
三 工作特征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分析
四 工作价值观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的影响分析
五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因素机制模型
第三节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态度的影响分析一 基层公务员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的描述性分析
二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的影响
三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对工作投入的影响
四 公共服务动机对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的作用机制模型
第四节 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和作用过程的结构方程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第一节 对理论假设的验证一 关于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状况与特点的理论假设之验证
二 关于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之验证
三 关于对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作用结果的理论假设之验证
第三节 政策建议一 对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务员公共服务动机水平的政策建议
二 对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建议
三 对进一步培育公民公共服务动机的扩展性建议
第五节 延伸思考一 基层公务员个体的高层次需求会对公共服务动机存在积极影响
二 基层公务员所处的行政层级“低位”会对其公共服务动机存在积极影响
三 党和政府所宣扬的行政文化会对基层公务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存在积极影响
四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