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十九世纪国际共运历史与理论问题

纸书售价: 46.4 纸书定价:¥58.0 电子书售价: 23.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编 历史
第一章 总论
一 工人阶级的历史内涵
二 工人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
三 无产阶级与共产主义
四 19世纪共运史的基本问题
第二章 宪章运动与英国工人运动
第一节 背景及原因
一 产业革命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 1832年议会改革
三 黑暗的皮特政府的压制
四 直接原因
第二节 宪章运动过程概述
一 三次请愿活动及内容
二 宪章运动的组织机构
三 宪章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影响
第三节 1848年革命及影响
一 社会矛盾总爆发
二 法国革命对英国宪章派的影响
三 1848年后阶级关系的变化及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三章 巴黎公社革命与法国工人运动
第一节 法国激进主义传统
一 19世纪中期欧美各国政治形势
二 大革命时代的法国
三 法国工业资产阶级及人民革命力量的发展
四 巴贝夫与布朗基
第二节 关于巴黎公社
一 巴黎公社起义的直接原因及过程
二 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三 巴黎公社的影响及评价
第三节 马克思与法国工人运动
一 《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
二 马克思的理论在法国的接纳与传播
三 拉法格与马克思主义
四 德雷福斯事件与法国知识分子
五 围绕米勒兰事件的争论
第四章 德国早期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德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一 德国的阶级状况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活动
第二节 共产主义者同盟
一 第一次代表大会
二 第二次代表大会
三 受马克思影响的几位工人活动家
第三节 《共产党宣言》的当代评价
第五章 第一国际及其活动
第一节 关于第一国际
一 国际工人协会的构成
二 马克思与第一国际
三 第一国际在各国的活动
四 内部斗争与解体
第二节 关于无政府主义及其对意大利工人运动的影响
一 巴黎公社失败后的工人运动
二 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的活动及其衰落
三 意大利社会主义工人运动的性质
第六章 第二国际时期的国际社会主义工人运动
第一节 历史背景
一 19世纪末期国际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 社会民主主义面临的问题
三 第二国际时期工人政党的发展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与世界工人运动
一 德国社会民主党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 历史成就及意义
三 巴枯宁对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的评价
第三节 英美等国工人运动
一 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与工人运动
二 英国新工联
三 芬兰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
第四节 1905年俄国革命及其影响
一 1905年革命
二 影响
三 1905年革命后的德国社会民主党
第五节 第二国际的经验教训
第二编 理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传播
一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二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第二节 论国家与革命
一 关于现代国家的本质
二 关于革命与专政
三 关于最终目标
四 关于革命战略
五 关于普选权
第三节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几个观点
第二章 无政府主义理论
第一节 魏特林
一 批判资本主义
二 平均共产主义
三 共产主义与基督教
四 魏特林的革命观
五 魏特林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关系
六 关于魏特林的评价问题
第二节 克鲁包特金
一 互助之爱
二 无政府主义精神与创造力
三 无政府主义的物质前提
四 国家是罪恶
第三节 巴枯宁
一 论国家
二 论知识阶级
三 论革命及政治权力
四 巴枯宁与马克思之争
五 关于巴枯宁的评价
第三章 改良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节 真正的社会主义
一 爱
二 关于共产主义与宗教
三 马克思对小生产的评价
第二节 拉萨尔主义
一 主张与途径
二 拉萨尔与马克思的关系
第三节 蒲鲁东主义
一 小私有制的社会
二 马克思与蒲鲁东的差异
第四节 饶勒斯与法国工人运动
一 目标新释
二 改良是手段
三 法国传统
四 吸收和变通
第四章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
第一节 背景
一 修正主义产生的土壤
二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在西方学术界的遭遇
第二节 关于伯恩施坦的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伯恩施坦的影响
二 伯恩施坦理论的来源
第三节 争论与评价
一 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问题
二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问题
三 战略问题
四 民主与专政
五 长远目标
六 反响与评价
第三编 续篇
第一章 共产国际与世界革命
第一节 关于共产国际的理论与实践
一 共产国际的性质、作用及教训
二 共产国际的战略和策略
三 共产国际的解散及其影响
第二节 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
一 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与中共的关系
二 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对国共合作的影响
三 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对中国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第二章 发达国家共产党的兴衰与社会运动的变迁
第一节 关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欧共产党
一 西欧共产党的诞生
二 战争间隔期的选举政治与人民阵线
三 意大利共产党与葛兰西
四 奥托•鲍威尔与奥地利马克思主义
五 苏联的影响及转向
第二节 关于发达国家社会运动的历史变迁
一 阶级意识与阶级政治
二 人民阵线运动与争取公民权运动
三 性别与女性主义运动
四 “自我”主体意识与身份政治
五 “类”意识与绿党运动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