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选择分析当代英语文学作品中有代表意义的小说作品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开始,我希望以本书的思路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框架,恩师虞建华教授经过慎重思考后建议我暂不要做这么大的题目。如今涉及到具体文本研究的时候,才深深体会到老师当初的建议是何等正确。即便在今天,我拿到浙江省的社会科学课题资助,又有了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赴英一年的专门访学研究时间,我仍然感觉到有大量的小说文本、大量的二手资料无法一一兼顾。虞老师一直积极鼓励我认真将文学老年学这一目前在国内并不热门的课题耐心做下去。正是有了老师一如既往的督促与指导,我才得以在这狭小的领域坚守着自己的探索。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有着一支友爱互助的学者队伍,为我顺利完成此书作出了极大贡献。殷企平老师在我具体的课题设计之初就一直从我的关键词选择,阅读范围的确定,理论框架的建构上给予大量的帮助。在我赴英访学期间,殷老师也始终关注、督促我的研究进展,不时通过电邮的方式提醒我需要关注的学术方向。钱兆明先生也是积极主动地为我推荐阅读书目。记得我到牛津Bodleian图书馆找到的第一本书就是钱先生推荐的Delbanco的Lastingness!陈正发老师始终以兄长一样的情怀与我一起参与课题设计,除了献计献策之外,还担任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与人。欧荣教授、陈礼珍博士也为我的思路贡献了大量的阅读资料与观点;同时感谢李公昭教授、石雅芳教授、陈茂林教授、管南异博士、应璎博士的热心鼓励与支持。从牛津访学一年回到国内,才发现家里被生活污水倒灌,地板、家具全部被浸发霉。炎炎夏日,我一边忙着赶时间争取在下学期开学之前简单改装完毕,一边还要校正书稿。正在英国访学的李桔元、李鸿雁老师主动把同在同城印象小区的房子借给我们临时居住,吃住条件全部备齐,让我在回国时差未倒,看到家中一副残败之相的无奈之余,有幸找到了这一块静土;曹山柯、马弦老师除了上门探望之外,还从家里找到一切可以防雨的塑料雨布,避免我们简单的家具再遭雨淋。潘春雷院长从一开始就为我的课题申报提供各种信息,希望从各方面争取到一点资助经费出版该书;得知我家中遭灾后,冒着酷暑远程过来了解具体情况,汪学磊老师也曾积极主动安排相关老师到家中探望并与物业沟通。史月红老师为我在牛津访学期间无法便捷地提供各种申报材料而多处跑前忙后,为我做了大量的繁琐杂事。虽然这一年诸事不便,但我庆幸有这样的一支可爱的团队在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中前进。我80多岁的老母亲虽然并不清楚我具体的研究内容,但她一直给我以鼓励和宽慰,是我强大的精神支柱。不幸的是,在我刚到牛津不久,她老人家在家中因雨天路滑不幸摔倒导致股骨折断。在我不在她身边的情况下,她以顽强的意志,挺过了农村劣质的医疗条件,遭受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痛苦,坚持她的康复疗程,如今也可以勉强柱棍独立行走。期间,妹妹银霞、妹夫春华从上海打工匆匆赶回,弟弟天平从福建打工赶回,侄子陆一从杭州开车赶回探望,在精神上、经济上给了母亲尽可能多的悉心照料。更多的细致照料工作最终还是落在弟妹其珍一人身上。外甥妇石兰在附近打工,周末一有时间就带着孩子过来服侍老人,都为我减轻了极大的精神压力。没有一家人的齐心努力,我很难想像自己将如何完成本书的研究工作。在牛津期间,得到了牛津大学的Andrew Henderson与Janice Henderson夫妇不遗余力的帮助,为我们解决了大量的文化阅读方面的障碍,还多次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作客,我们一起讨论《圣经》作为英语文化源头的文化意义,我也向他们介绍一些汉语文字方面的渊源,多次的交往让我们之间建立了异常珍贵的友谊。在牛津还得到了国内学者丁国旗、张娅婷、盛雪梅、刘育文等老师从资料收集、网络技术、到观点建构或生活细节等方面的大量帮助。同时也要感谢浙江大学的隋洪升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廖昌胤教授、周敏教授、王弋璇博士、上海大学的曾桂蛾博士。由于我不在国内,书稿只能以电子稿的方式提交,出版社的宫京蕾编辑悉心体谅我的难处,许多工作仅凭电子邮件就得以解决。校对老师阅稿更是细致入微,指出了初稿中存在的大量错误,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错误,也包括跨度几十页中出现的英语人名前后翻译不一致等常人极不易发现的细小错误,也未能逃过编、校老师的眼睛。在当今中国许多行业浮躁成风的背景之下,编辑、校对老师如此细致的敬业务实精神让人肃然起敬!妻子刘伯茹在我访学的后半程也来到牛津,为我的文稿阅读与资料整理工作付出了大量辛劳。虽然我挂名作者,但离开上述各位师友亲人的全程帮助,此书的出版还将遥遥无期!在些谨向那些爱我、帮我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邓天中2013/7/19于余杭同城印象
全部显示∨
第一章 相关理论背景一 女性主义批评与老年文学
二 文学老年学与整体人生
三 跨学科交叉理论
四 本书的理论框架
第二章 人的衰老一 “人”的符号性衰老老年夏娃的智慧符号
贝比的老年颜色符号
二 其实不想走:普通人的衰老冷酷如石的人生
是顽石也是天使
三 死去原知万事空:名人的衰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第三年龄与第四年龄衰老一 第三年龄衰老与第四年龄定义与分类
二 第三年龄的自由与放纵衰老恐惧的“未退先休”
科尔曼的性与第三年龄自由
卢里的性“被”丧失
萨拉的性幻想
三 第四年龄的就死状态第四年龄艰难的自然死亡
第四年龄的便溺与死亡气息
四 其他年龄与第四年龄的对话第三年龄眼中的第四年龄“老老人”
跨年龄的对话
五 老年与伦理尴尬的第三年龄身份
“天性使然”的伦理之“耻”
伦理中的“女儿”隐喻
追逐“女儿”的伦理之旅
角色回归的父亲与生态伦理
家庭代际伦理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老年的空间一 老年的时空边际性空间文学批评
人是空间场有产物与存在
老年是边际空间存在物
二 都市化空间与老年空间病理学老年空间的“响”与“近”
老年空间恐惧
三 异域老年异域的老年非家
异域的艾利恩空间
学术空间的老年
四 老年与家园“栖居之家”与“家人之家”
老年的“非家暗恐”
老年与“回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费文化下的老年角色一 老年的技术性与工具性延伸老年的技术介入成本与对身体的消费性补偿
老年的代内消费差异
老年的代际消费差异
二 “衰老”的“成本”与死亡的“成本”死亡的成本
生之珍贵与死之无奈
安乐死:并非唯一可设计的生命出口
三 有钱的老年消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老年与叙述二 老年叙述内容与创痛老年叙述中的历史性创痛与结构性创痛
老年书写与宗教
四 生命不息 叙事不止作家与笔下人物“同步衰老”
老年叙事的意义协商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