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作为未来十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基本蓝图的规划纲要,不仅勾画出这一宏伟愿景,还进一步拟定了有时间标志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规划纲要》第23条又说:“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如此看来,《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社会”这两个目标,尽管这两个目标显示出国家立场和个人立场两种不同的立场,表达的也是两种不同的视角,即“经济教育学视角”和“终身学习视角”,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内在关联性。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也将创建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50年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三大战略之一,同时还强调“使教育与培训成为解决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成为社会弱势群体改变生活命运、增加家庭收入的重要手段,成为劳动者提高就业能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成为全体人民实现全面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概要》《上海教育》2003年03B期。正是二者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性,使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两个目标不仅有空间上的互补关系,同时也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总是先强调其经济标准,而后渐渐转向教育的或者说文化的标准。这意味着,衡量社会进步,要从经济尺度转向教育尺度,这种转换,不是用教育学视角替代经济学视角,而是既超越又包容,即承认经济是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条件和基础,但经济又不等于社会的一切,教育学视角同时还要关注那些能产生巨大物质力量的精神性的素质。《教育规划纲要》还“鼓励和支持教育科研人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研究和回答教育改革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和众多教育学者都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寻教育发展的中国之路,同时也在探求教育学发展的中国之路。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教育研究新视野丛书》就是研究者们在致力于这条中国之路探索过程中的思想积淀与智慧结晶。从这套丛书涉及的研究领域看,主要是教育学原理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从研究的主题看,主要集中于教育的本质论、价值论、知识论、教学论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从研究方法来讲,不仅有理性的思辨,也有实证性分析。总体上看,展现出较为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负责的研究态度和精神。《教育的情怀与修炼》一书,是作者近30年在高校从事教育学研究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作者在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等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心得。收入这本书的30余篇学术论文,大体分为8个部分,涵盖两个层面。一是教育理想层面。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什么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人的素质的内涵、内容和结构是怎样的?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认知、理解和达成人的知识、智慧和德性?对这些重要问题的阐述,分别从“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素质”、“教育与人的智慧”、“教育与人的德性”四个方面来呈现。二是教育实践层面。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学校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教师该如何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成长为智慧型、专家型、艺术型教师?学校教育活动的主阵地——课堂该如何顺应时代潮流产生积极而深刻地变革?在当今国际化、全球化、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教育如何保持与世界的交流与对话?中国教育学如何立足自身的学科立场、研究范式、知识样式与话语方式?对这些重要问题的阐述,体现在“教育之教师发展”、“教育之教学变革”、“教育之国际比较”、“教育之学科建设”这四个部分之中。《知识的祛魅与人的回归——对中国当代知识教育的考察与反思》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主题的批判与慎思。随着教育变革的推进和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成为研究者思考教育的核心问题。然而,由于研究的偏好或思维的惯性,这一领域的研究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知识的重新认识和解读,教育学理论的更新与重建也无法绕开知识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详细考察教育中知识的本质及其变化,有助于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从一种新的视角认识、澄清和解决教育问题。这本书从历史的、哲学的和教育的视角,较为详细地阐述了知识的本质及其变化、知识的异化过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知识异化的演进,以及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试图用复杂性思维方式研究知识异化的回归,从知识类型、知识价值、知识传授方式、知识功能、知识基础等五个方面,探索从唯知识教育返回到充满人性的知识教育的可能途径,为知识教育改革与发展探明一个新方向。《大学教学的多维透视》这本书从教育学、学习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审视大学教学,系统探讨了大学教学的理念问题、课程与学习和教学问题、教学伦理及教学管理等问题。这些视野开阔、学理性强的探讨,是基于作者多年从事大学教学及其研究的亲历与亲为,既是理论的自我指导,又是具体教学实践的理论提升,这无论是对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还是对在高等教育学领域中深造的研究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启示价值。《中国高校资助政策与学生行为选择研究》一书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首先梳理了高校资助政策与大学生行为选择关系的理论发展脉络,从新古典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到行为经济学,揭示了经济学的发展对该问题研究的进展,为建立本书的研究框架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基于5000多份调查问卷,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了解具有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背景的学生对高校资助政策的认知感差异,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定序回归模型,深入探讨了高校资助政策对大学生的高等教育入学与学业发展的影响。最后,在分析中国高校学生贷款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比较了中美两国学生贷款的债务负担,并研究了校园地与生源地两种贷款项目不同的运行效率。针对高职高专学生资助政策和近五年美国高校资助政策变化的专题研究,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和大学生做出合理抉择提供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持。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其中,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等要求,对每一位研究者来说,都有自己的一份责任,也都有可能做出一份属于自己的贡献。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是值得去付出的事业,教育学研究作为一种学术生活也是一种值得去过的生活,诚愿这套丛书的每一位读者,都能体味到作者们的精神追求与学术良知。华东师范大学 杨小微教授
全部显示∨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出版著作和教材主要有《教育的智慧性格——兼论当代知识教育的变革》、《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校德育环境建设》、《好教师成长中的问题与对策》、《新教师成长中的困惑与解读》,《课程与教学论教程》。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高等教育研究》、《中国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
总序
第一辑 教育与人的发展论受过教育的人
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论人受教育之必要性、可能性和超越性
教育的三重境界
追求生命智慧:让教育踏上幸福之路
第二辑 教育与人的素质“奥赛班”是进还是退?
关于素质教育意义的深层思考
论教育与生活的“二重变奏”
论当代教育对于人的独立个性的追求与探索
第三辑 教育与人的智慧知识与智慧:教育价值的演化
从狭义智慧教育到广义智慧教育
“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
从“知性人”到“智性人”——当代教育学人性假设的转型
第四辑 教育与人的德性培养道德生活的当事人
学校德育环境建设与学生主体德性养成
多元价值视野中的学校德育环境变革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中小学校德育环境调查报告
第五辑 教育之教师发展师者:从知识者转向智慧者
论教师的表现性素养
让课堂充满智慧探险
大学教师的学问人生
第六辑 教育之教学变革论教学方法的基本特性
体验性学习与新课程改革
重构知识教学:一种交往价值的走向
从“仓库”理论到“蜜蜂”理论——知识教学观的变革
第七辑 教育之国际视野为21世纪而教
澳大利亚昆斯兰州远距离教育发展概览
“重视个性的原则”与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
当代教育的危机、走向与解放——重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第八辑 教育之学科建设教育本质新探
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主要影响
论教育学的学科范式、知识样式及其话语方式
从“学科立场”到“学派立场”——论中国教育学的学派意识及其实践路向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