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哲学原论·导论篇

纸书售价: 56.0 纸书定价:¥56.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自序(写作缘起、本篇大意与未及之义)
第一章 原理上:“理”之六义与名理
一 导言
二 先秦经籍中之理及文理
三 魏晋玄学与名理
第二章 原理下:空理、性理与事理
四 佛学与空理
五 宋明理学与性理
六 王船山及清儒与事理
七 结论
第三章 原心上:孟子之性情心与墨家之知识心
一 本文宗趣
二 论孟子之性情心或德性心之本义
三 墨家之知识心与儒墨思想之所由异
第四章 原心下:庄子之灵台心荀子之统类心与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四 庄子之对人心之反省与虚灵明觉心或灵台心
五 荀子之统类心及其与孟庄荀之思想之所由异
六 总论四家之言心,并说大学中庸之德性工夫论
第五章 原名:荀子正名与先秦名学三宗
一 导论
二 荀子论所为有名人所缘以同异及制名枢要
三 荀子正名之目标及三惑之所以产生
四 墨者言名与以名乱名
五 惠施及道家言名,与以实乱名
六 公孙龙派之言名,与以名乱实
七 名之固善及本文结论
第六章 原辩:墨子小取篇论“辩”辨义
一 缘起
二 辨小取论“辩”之七事非“辩”之七法
三 辨“或”与“假”
四 辨“效”
五 辨“辟”
六 辨“侔”
七 辨“援”
八 辨“推”
九 辨“辩”之七事
十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或是而然,或是而不然
十一 言之多方殊类异故——不是而然,一周一不周,一是而一非
十二 小取篇之论辩之宗趣
第七章 原言与默:中国先哲对言默之运用
一 导言
二 先秦儒墨道法四家对言默态度之不同
三 汉人之以言益言,与王充之辨言虚,及魏晋清谈中之言默相望以俱存
四 佛家之科判与判教,与极言说之量以超言说,及禅宗之以言破言
五 禅宗之传心,与宋儒之道统及心同理同之义,与宋儒之本自得以正面立言之态度
六 清代学者之重辗转互证以训诂,与以言释言
七 总述中国思想对言默之态度与儒墨道之三型
第八章 原辩与默:墨庄孟荀之论辩
一 墨家之论“辩”
二 庄子齐物论之言“辩”与成心
三 以明、两行与道通为一
四 言与无言
五 葆光与物化
六 孟子之论“辩”
七 孟庄之相异与二家可有之契合
八 荀子之论“辩”
九 孟荀之辩与默
第九章 原致知格物上: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 导言
二 朱子大学补传之得失
三 王阳明以大学之知为良知之说之得失
四 重订大学章句及朱子阳明释物为事之误
五 附论朱王二家以外与本文所陈者相类似之格物说
第十章 原致知格物下:大学章句辨证及格物致知思想之发展
一 朱子论格物致知与大学之止至善
二 王阳明之致良知与大学之知止及明明德
三 德性之知、闻见之知,及以格物致知为致知识之知之说
四 朱王之融通及德性之知或良知与知识之知之融通
结论——知识之知与德性之知之四种关系
第十一章 原道上:老子言道之六义
一 序言
二 道之第一义——有通贯异理之用之道
三 道之第二义——形上道体
四 道之第三义——道相之道
五 道之第四义——同德之道
六 道之第五义——修德之道及其他生活之道
七 为事物及心境人格状态之道
第十二章 原道下:老子言道之六义贯释
一 如何会通此六义之道之讨论
二 道体之存在之直觉的印证及要终以原始之道体观
三 辨道相之对照物而呈于人心,当次于道体
四 道之生物及物之有得于道,以成其德
五 道之为自然律义及物之无常与道之常
六 道为生活之道义及自然律与生活律
七 道为心境及人格状态等之状辞义及“不道”一名所自立
八 老子论道之思想之外限
第十三章 原太极上:朱陆太极之辩与北宋理学中太极理气思想之发展
一 导言
二 太极图说之历史性问题
三 太极一名之古训问题
四 周子言太极之不同于汉晋诸儒织所在
五 太极图说之太极与通书之诚道及周子所谓无极一名之诂释
六 张横渠之依太和神两一以言太极义
七 邵康节之合阴阳之象之和以言太极,及其道为太极,心为太极之说
八 二程即人道以言天道即性理以言天理与气之生生不息义
第十四章 原太极中:天地之根原问题,与太极一名之诸义,及朱子太极理气论之哲学涵义
一 对天地万物根原问题之诸说与太极一名之诸义
二 统体之理之所以必须建立之理由与实现原则
三 生生之理与形式之理之不同,及气与西哲所谓质料之不同
四 朱子之理不离气义之说明
五 朱子之太极动静义之说明
六 朱子理气为二而不相离亦不相杂义之说明
七 朱子之理先气后及理生气义
第十五章 原太极下:朱子太极理气论之疑难与陆王之言太极及即心言太极之说
一 后儒对朱子之太极论之疑难与对太极之异释
二 理不离气之二义及后儒之说与朱子之说是否可并存之讨论
三 朱子之言心与气之灵
四 心之昭明灵觉与生生之理之自觉
五 生物成物之事中之本心之呈现
六 象山之言心与理及己分内事与宇宙内事之合一
七 朱子之心犹阴阳义及心有动静,与性无动静非阴阳义
八 综论心理气三者之相依
九 象山之皇极及阳明之言心之动静皆涵心即太极与本文结论
第十六章 原命上:先秦天命思想之发展
一 导言
二 诗书中之言命
三 春秋时代之天命观
四 孔子之知命
五 墨家之非命
六 孟子之立命义
七 庄子之安命论
八 老子之复命及荀子之制命观
九 易传中庸礼运乐记及大戴礼本命中之天命与性命论
第十七章 原命中:秦汉魏晋天命思想之发展
一 导论
二 五德终始说中之帝王受命之三含义
三 帝王受命之思想与孔孟言命之不同,及儒家思想在晚周后之一发展
四 董仲舒之天人关系及受命论
五 汉人三命之说之即人之命禄以言命
六 王充之自然之命论,及性之善恶与命之吉凶之分别论
七 列子力命论之无“命之者”之命论
八 郭象之即遇言命论
九 附论郭象与庄子言命之异同
十 佛家之以业识言命根论,及范缜之拨无因果论
第十八章 原命下:宋以后天命思想之发展
一 宋代理学家之即理言命,与别命于遇之说
二 濂溪之即性即命论,与横渠之变化气质以立命论
三 程子之穷理尽性即至命论,与天命及外所遇之命
四 朱子对“天命流行”之分疏,及其以理气分三命之论
五 陆王一系言天命之流行即本心良知天理之流行义
六 王船山之命日降与无定命义,及立命者之死而不亡义
七 戴东原、焦循之以限于所分及不可转移趋避者为命之说,及阮元之性命古训之陋
八 结论、总述中国思想之言命,及五命之观念
索引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