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心理学研究

纸书售价: 39.2 纸书定价:¥49.0 电子书售价: 19.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网络生活现状
第一节 青少年网络使用概况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
(一)互联网发展简史
(二)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三)中国互联网用户规模
二、中国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状况
第二节 青少年网络生活现状
一、青少年网络生活界定
(1)孙孝华(2002)的行为定义法
(2)何明生(2004)的客观实践定义法
(3)李一(2006)的本质定义法
(4)岳慧、曹银忠(2010)的综合定义法
二、青少年网络生活的内容
三、影响青少年网络生活的相关理论
(一)Kraut的互联网使用矛盾模型
(二)“社会—认知”理论模型
(三)Young的ACE模型
四、青少年网络生活的相关研究
(一)青少年网络使用动机研究
(二)网络生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本书的整体研究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自我调节学习的研究
二、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行为研究
三、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娱乐行为研究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的自我调节学习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自我调节学习概念及理论模型
(一)自我调节学习概念
(二)理论模型
二、自我调节学习的测评方法
(一)自我调节学习能力概念的测评
(二)自我调节学习活动概念的测评
三、自我调节学习相关研究
(一)自我调节学习个体因素的相关研究
(二)自我调节学习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研究
(三)自我调节学习与超文本学习环境
(四)自我调节学习的干预研究
第二节 问题提出和总体研究设计
一、问题提出
(一)已有研究不足
(二)问题提出
二、总体研究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总体研究设计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总体研究框架
第三节 超文本环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特征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变量
(四)研究过程
(五)编码
四、结果和分析
(一)超文本学习环境中自我调节学习特征研究
(二)个体因素的自我调节学习特征的比较
五、讨论
(一)超文本学习环境中自我调节学习总体特征分析
(二)自我调节学习宏观过程与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三)自我调节学习微观过程使用特征的差异分析
第四节 超文本学习环境中差生自我调节学习的过程干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设计
(四)评价指标
(五)实验过程
(六)编码
四、结果和分析
(一)实验组干预前后自我调节学习微观过程的比较
(二)实验组和控制组学业成绩的比较
(三)干预过程中各自我调节学习宏观过程的趋势分析
五、讨论
(一)超文本学习环境中差生的整体干预效果分析
(二)超文本学习环境中差生的个体干预效果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第三章 网络交友的自我表露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自我表露
(一)自我表露的概念
(二)自我表露的理论
(三)自我表露的研究工具
(四)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二、网络人际交流与自我表露
(一)网络人际交流和网友的界定
(二)网络人际交流的特点
(三)网络自我表露的相关研究
三、问题提出
(一)以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总体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方法与程序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程序
第三节 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的现状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二)研究工具与材料
(三)研究程序
(四)数据分析方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的话题
(二)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与否的原因
(三)对网友的分类
(四)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的方式
四、讨论
(一)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话题的分析
(二)大学生对网友表露与否的原因分析
(三)大学生对网友的分类
(四)大学生与网友表露方式的分析
第四节 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与特点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二)研究工具
(三)统计方法
(四)研究过程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问卷的编制
(二)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特点
五、讨论
(一)自编的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问卷的结构分析
(二)大学生与网友自我表露的整体分析
(三)不同性别自我表露的差异比较
(四)不同年级自我表露的差异比较
(五)不同网龄大学生自我表露的差异比较
(六)不同上网频率自我表露的差异比较
第五节 大学生对网友的自我表露与自我意识、孤独感的关系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二)研究工具
(三)研究结果
四、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自我表露与自我意识的关系
(二)自我表露与孤独感的关系
第六节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四章 网络动漫的特点及其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动漫
(二)动漫暴力
二、相关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攻击图式
(三)兴奋迁移理论
(四)宣泄理论
三、相关研究
(一)动漫暴力的数量和关联特征
(二)动漫暴力对攻击性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以往研究的成果
二、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三、问题提出
(一)动漫暴力内容分析
(二)动漫暴力对初中生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三)动漫重度收视者和非动漫收视者两类被试内隐和外显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四、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总体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二)研究方法选择
(三)攻击性的衡量指标及其测量工具选择
第五节 动漫暴力内容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被试选取
三、研究材料
四、研究程序
(一)对动漫暴力存在现状的基本扫描
(二)内容分析中对“暴力”的界定及其在动漫中的表现形式
(三)内容分析抽样和编码
五、数据处理
六、结果与分析
(一)动漫暴力分布状况总体特征描述
(二)初中生最喜爱的三部动画的内容分析结果
(三)研究的信度
七、讨论
(一)动漫暴力分布状况总体特征描述
(二)动漫暴力的内容分析
第六节 动漫中的暴力内容对初中生攻击性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二)实验设计
四、实验材料
(一)自变量动漫暴力片段的选取
(二)因变量的测量
五、实验程序
六、结果与分析
(一)动漫暴力对攻击性认知的影响
(二)动漫暴力对敌意情绪的影响
(三)动漫暴力对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七、讨论
(一)动漫暴力对初中生攻击性认知的影响
(二)动漫暴力对初中生敌意情绪的影响
(三)动漫暴力对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第七节 动漫重度收视者与非动漫收视者两类被试内隐和外显攻击性的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被试选取
四、研究设计
五、实验材料
(一)自编的动漫重度收视者调查问卷
(二)环境暴力问卷
(三)外显攻击性测量
(四)内隐攻击性测量
六、实验程序
七、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不同收视类型青少年外显攻击性的协方差分析
(二)不同性别、不同收视类型青少年内隐攻击性的协方差分析
八、讨论
(一)长期观看动漫是否能够影响个体的攻击性
(二)长期观看暴力动漫对初中生外显攻击性的影响
(三)长期观看暴力动漫对初中生内隐攻击性的影响
第八节 研究启示
一、动漫分级制度势在必行
二、动漫中存在的暴力内容应该引起广大家长、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的重视
三、御宅族以及动漫迷亚文化需要引起社会关注
四、动漫及其在青少年中的影响需引起国内各领域研究者的关注
第九节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第五章 暴力网络电子游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概念界定
(一)电子游戏
(二)暴力电子游戏
二、相关理论
(一)社会学习理论
(二)社会认知理论
(三)认知主义观点
(四)认知联结主义观点
(五)脚本理论
(六)一般攻击模型
三、相关研究
(一)电子游戏的相关研究
(二)暴力电子游戏对攻击性影响的有关研究
(三)内隐攻击性、外显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假设
五、核心概念界定
六、研究构成与步骤
第四节 暴力电子游戏对大学生攻击性短期效应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二)研究工具和材料
(三)实验设计
(四)因变量的测量
(五)实验程序
四、结果与分析
(一)暴力电子游戏对被试攻击性认知的影响
(二)暴力电子游戏对被试攻击情绪的影响
(三)暴力电子游戏对被试攻击行为的影响
五、讨论
(一)暴力电子游戏对大学生攻击性认知的影响
(二)暴力电子游戏对大学生当前情绪的影响
(三)暴力电子游戏对个体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第五节 暴力电子游戏接触程度对被试内隐和外显攻击性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方法
(一)被试选取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设计
(四)研究过程
四、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性别、不同接触程度学生的外显攻击性分析
(二)不同性别、不同接触程度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分析
五、讨论
(一)不同性别和接触程度的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差异
(二)不同性别和接触程度大学生的内隐攻击性差异
第六节 研究启示
一、电子游戏分级分类及管理制度需规范
二、女性暴利电子游戏玩家的身心健康值得关注
三、电子游戏中的暴力等不良因素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四、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暴力电子游戏玩家的干预和限制
五、电子游戏的正面作用不能忽视
第七节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