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上海社会阶层结构转型及其对城市社会治理的启示
一 30多年来上海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二 上海社会阶层结构接近美国20世纪50年代水平
三 上海社会阶层结构转型对社会治理的启示
文化资本与阶层再生产
文化资本与社会地位获得——基于上海市的实证研究
一 从狭义文化资本到广义文化资本
二 文化资本与教育和地位的获得
(一)研究假设
1.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假设
2.文化资本和社会地位获得假设
3.文化资本类型与地位获得差异性假设
(二)变量与测量
1.数据来源
2.变量测量
(三)数据与分析
1.文化资本与教育获得
2.文化资本与地位获得
三 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和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一)广义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获得具有积极影响
(二)广义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具有积极影响
1.广义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具有积极作用
2.不同类型文化资本对地位获得的影响不同
3.文化资本具有社会再生产与社会流动功能
(三)讨论:文化资本与教育及其他
文化资本对阶层地位获得的间接影响机制
一 文化资本对社会阶层地位的影响
二 文化资本视角下的地位获得研究
三 文化资本和职业地位获得
(一)研究架构
1.职业获得的文化资本假设
2.文化资本的间接效应假设
(二)研究数据和方法
(三)变量界定和操作化
1.因变量:个人职业地位
2.自变量
3.控制变量
(四)教育类文化资本和非教育类文化资本与职业地位获得
四 文化资本与代际职业地位再生产
五 文化资本和个人职业获得的路径分析①
六 经济、文化、政治资本对阶层流动的影响
文化资本与中产阶层的生产
一 中产阶层研究概述
(一)中产阶层研究从“结果研究”向“过程研究”转变
(二)文化资本与中产阶层研究
二 文化资本与中产阶层地位获得
(一)研究假设
1.文化资本与中产阶层地位获得的整体作用假设
2.文化资本与中产阶层不同群体地位获得差异假设
(二)关键变量的操作化
1.因变量:中产阶层界定及其操作化
2.自变量:文化资本操作化
3.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
(四)数据与结果分析
1.文化资本与中产阶层社会地位获得分析
2.文化资本与中产阶层不同群体地位获得分析
三 文化资本对中产阶层地位获得的意义
(一)主要结论
(二)文化资本与中产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
教育过程与阶层再生产
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供给——从宏观到微观的不平等
一 教育平等化与MMI假设
二 教育资源的分配与供给和教育平等化
(一)理论视角和研究假设
(二)数据、变量和方法
1.因变量
2.自变量
(三)研究发现
1.教育扩张对教育获得不平等的影响
2.生育率下降对教育获得不平等的影响
3.家庭规模对教育获得不平等的影响
三 教育平等化过程中的平等与不平等
教育场域与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预演”
一 自然结果还是人为设计:教育分层功能两种对立的理论取向
1.生产关系再生产机制
2.文凭制度理论
3.文化再生产机制
二 资本分殊:两所学校的差异化境遇
(一)制度分割与学校地位分层:权力主导下的教育不平等
(二)学校社会资本:社会影响力背后的经济差异
(三)学校文化资本:文化产品以及校风和学风
三 文化资本的家庭内化:隐性的不平等及其传递
(一)家庭经济资本的教育转化
1.父母工作性质与对自由时间的支配
2.家庭文化环境的营造
(二)家庭文化资本的教育转化
1.教育抱负、家长期望
2.教育方法、价值观的传递
3.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文化活动
四 等级分化与阶层强化:家校互动的教育后果
(一)学校的等级分类
(二)知识等级化的阶层适应
五 结论:教育场域中社会阶层再生产的“预演”
维持不平等:教育分流中的社会选择——以上海市为例
一 教育分流与社会分层回顾
二 家庭地位、文化资本与教育分流
(一)数据与变量
1.家庭地位变量
2.文化资本变量
3.教育分流变量
(二)假设与分析方法
1.基本假设
2.分析方法
(三)数据分析
1.居民教育分流的基本情况
2.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分流
3.普通高中与重点高中的分流
4.中学教育分流与高等教育机会
三 教育分流与不平等的延续
职业教育:新产业工人生产
一 职业教育与产业工人
二 直接再生产理论中的符应原则
三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
(一)两类不同意愿的学生
(二)各自专业的技术训导
(三)与工厂有关的知识技术训导
四 职业个性品质训导
(一)中职学校的时空控制
(二)纪律约束中的个性品质
(三)规范内化中的个性品质
五 职业教育成层意识训导
(一)学校的成层文化
(二)中职校生成层认同意识
(三)中职校生成层抵制意识
生产政体与阶层再生产
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全景敞视主义的规训效应——基于对工厂农民工的访谈
一 全景敞视主义的解释域
(一)全景敞视建筑的结构与功能
(二)全景敞视机制的监视与权力
(三)全景敞视主义的微观权力技术
二 工厂中的全景敞视主义
(一)全景敞视的结构
1.一览无余的车间
2.以分工形成分割
(二)多种形式的监视
1.直接监视
2.层级监视
3.电子监视
(三)全景敞视主义与规训
三 全景敞视主义在工厂中的规训效应
民营或央企:工人身份认同与生产政治的多元路径
一 工人主体性何在
二 改制后民营企业的生产政治形态与工人身份认同
(一)国家退场与市场契约
1.同股同权
2.市场契约
3.工人与股东的交叉与分化:复杂的劳资关系
(二)工资、福利、合同与劳动过程
1.福利
2.劳动合同
3.工资
4.劳动过程
(三)身份认同的建构与群际差异的形成
1.外部制度与其他群体
2.企业文化的建构
3.历史记忆与传统的延续
4.群际差异的形成
三 回归央企:重获“父爱”与“双体系”生产政体
(一)国家的回归与市场关系
(二)身份认同的想象与群际差异
1.未来身份的想象
2.比较群体
3.福利的重新供给
4.群际差异
(三)生产政治的“双体系”化
1.工资、福利与劳动合同
2.生产政治的“双体系”模式
四 殊途同归的困境:混合型生产政体与工人身份认同的构成
(一)员工、股东、“主人”:变换中的多元身份认同
(二)权利与资源:工人身份认同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混合型”生产政体:不变的劳资结构
时空支配与身体技术:都市会所服务者的日常工作
一 洗浴场的农民工
二 工作与生活的相互嵌入
三 服务会所劳动过程全景
(一)身体的差异:乡村到城市
(二)身体的选择:劳动力市场中的招聘
(三)身体行为的规范与控制
(四)身份体系与劳动的空间分隔
(五)倒班:身体的“弹性”时间
(六)身体技巧:统一化与规训化
(七)身体的性别差异
(八)食堂风波:一个插曲
四 “消费—服务”体系中的生产政治与支配策略
(一)国家力量
(二)市场竞争与内部管理
(三)劳动过程中的制度化与组织化
(四)身体技术的再生产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