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教育技术概述
第一节 教育技术的概念
一 关于教育技术AECT'94定义
1.AECT'94定义表述
2.AECT'94定义的内涵
3.AECT'94定义五个研究领域
4.五个研究领域构成一个整体
二 关于AECT'05定义
三 关于我国的教育技术定义
1.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义”
2.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定义”
四 关于现代教育技术
1.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2.现代教育思想
3.现代教育理论
4.现代信息技术
5.教学过程最优化
五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和作用
1.现代教育技术的特征
2.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作用
第二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一 人类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
二 现代教育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三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
1.国外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2.中国现代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3.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一 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 教学理论
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2.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4.奥苏贝尔的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三 视听教育理论
1.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
2.视听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
四 传播理论
1.传播的概念
2.传播的类型
3.传播的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
5.教育传播的基本原理
五 系统科学理论
1.系统论
2.信息论
3.控制论
第二章 常规媒体的教学应用
第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
一 教学媒体的分类
1.按时代的发展分类
2.按作用于人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分类
二 教学媒体的特点
1.形声性
2.再现性
3.先进性
4.高效性
5.能动性
三 教学媒体的作用
1.使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
2.使教学活动更加有趣
3.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深度
4.提供较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5.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6.促进学习者的“发现”、“探询”和“学习”活动
第二节 视觉媒体
一 幻灯机和投影器
1.幻灯机
2.投影器
二 照相机与数码相机
1.照相机
2.数码相机
三 视频展示台与多媒体投影机
1.视频展示台
2.多媒体投影机
四 扫描仪与电子白板
1.扫描仪
2.电子白板
第三节 听觉媒体
一 扩音设备
1.传声器
2.扬声器
3.功放
4.教学中的扩音系统
二 录放及调音设备
1.录音机
2.MP3播放器
3.调音台
第四节 视听觉媒体
一 电视机
1.电视系统
2.彩色电视
二 摄像机
三 磁带录像机
1.原理
2.结构
3.分类
4.使用
四 影碟机
1.激光影碟的信息存储原理
2.激光影碟机的种类及特点
3.激光影碟机的使用及维护
第三章 现代教学环境
第一节 多媒体教学系统与多媒体教室
一 多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1.多媒体的概念
2.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3.多媒体硬件系统的基本构成
4.多媒体的软件环境
二 多媒体教室
1.多媒体教室的功能
2.多媒体教室构成
3.多媒体教室的管理与应用
第二节 网络教学机房
一 网络教学机房的基本功能
二 网络教学机房的组成
三 网络教学机房的环境要求
四 网络教学机房的维护和使用
1.网络教学机房的软件维护
2.网络教学机房的使用
3.网络教学机房的管理
第三节 微格教学系统
一 微格教学概述
二 微格教学系统的构成
1.微格教室
2.控制室
3.观摩室
三 微格教学系统的功能
1.训练教学技能
2.示范观摩功能教师课堂教学录像
3.反馈评价功能
四 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
1.系统构成及工作原理
2.功能及使用
第四节 语言实验室
一 语言实验室的发展
1.教育发展的需要
2.媒体的发展
3.媒体组合技术与管理控制技术的发展
二 语言实验室的种类和功能
1.简单的听音型
2.听说型
3.听说对比型
4.视听型
5.视听说型
6.视听说对比型
三 语言实验室的优点和局限性
1.优点
2.局限性
四 数字语言实验室介绍
1.数字语言实验室的组成
2.数字语言实验室的功能入特点
第五节 校园计算机网络与数字化图书馆
一 校园网概述
二 校园网的功能
1.教与学应用系统
2.行政管理自动化
3.远程教学与通信服务
三 校园网的设计原则
1.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原则
2.开放性与标准化原则
3.可靠性与安全性原则
4.经济性与可扩充性
5.统一性与灵活性
6.稳定性与抗干扰性
四 校园网建设方案
1.网络结构
2.校园网建设常用技术
五 数字化图书馆及其教学应用
1.数字化图书馆的概念
2.数字化图书馆的特征
3.数字化图书馆的教育功能
4.中文数字化图书馆举例
第六节 多媒体网络录播系统
一 多媒体网络录播系统概述
二 多媒体网络录播系统的功能及特点
1.多媒体网络录播系统的功能
2.多媒体网络录播系统的特点
三 多媒体网络录播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1.录播教室部分
2.主控室
3.存储和点播服务器
4.客户终端
四 多媒体网络录播系统的使用
1.系统结构
2.多流录播模式
3.单流录制模式
五 基于软件的流媒体课件录制系统介绍
1.安装硬件
2.安装软件
3.使用操作
4.生成课件
5.课件发布
第四章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获取与利用
第一节 数字化教学资源概述
一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
1.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要求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来源
二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
1.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的思想
2.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管理形式
第二节 数字图形图像的获取与利用
一 图像基础知识
1.矢量图像
2.位图图像
3.分辨率
4.数字图像文件格式
二 数字图像的获取
1.购买图像库光盘
2.从网上下载
3.利用绘图软件制作
4.扫描仪扫描
5.对屏幕图像进行截取
6.使用数码相机拍摄
7.视频帧捕获
8.利用电视机、摄像机捕获图像
三 数字图像的编辑处理
四 PhotoShop软件与图像的编辑处理
1.PhotoShop文件操作
2.常用图像编辑操作
3.图像的基本操作
5.用PhotoShop扫描和处理图像
第三节 数字音频的获取与利用
一 数字音频基础知识
1.采样频率
2.声道
3.采样位数
4.常见音频格式
二 声音素材的获取
1.利用专门的声音素材库
2.自行录音
3.网上下载
4.现有音频格式转化
三 声音文件的简单编辑
1.删除声音文件的部分内容
2.多个声音文件合并成一个声音文件(插入声音)
3.给解说加背景音乐
4.声音文件格式转换
5.增强声音效果
四 Cool Edit Pro专业音频编辑软件
1.Cool Edit Pro的基本界面
2.使用Cool Edit Pro录制声音
1.使用Cool Edit Pro剪辑、拼合音频素材
第四节 数字视频的获取与利用
一 数字视频基础知识
1.电视制式
2.帧率
3.信号格式
4.视频捕获
5.视频压缩
6.视频采集卡
7.SMPTE时间代码
8.DV视频
二 常见的数字视频文件格式及其特点
1.AVI
2.MOV文件
3.MPG文件
4.流视频Real Video(.rm)文件
5.VCD的数据格式
6.flv格式
7.手机视频格式
三 数字视频的获取方法
1.拍摄法
2.转换法
3.采集法
4.网络下载法
5.用“超级解霸”软件抓取视频文件
四 视频素材的制作与编辑
1.Ulead VideoStudio的工作界面
2.Ulead VideoStudio的视频编辑工作流程
3.新建或打开项目
4.添加和编辑素材
5.设置和应用转场效果
6.叠加视频和图像素材
7.添加标题和字幕
8.添加声音和音乐
9.渲染和输出影片
第五章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
第一节 多媒体课件的类型及特点
一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
1.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构成
2.CAI中的计算机系统
二 多媒体课件
1.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概念
2.课件的种类
3.课件的结构形式
第二节 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方法
一 学习理论在课件中的体现
1.教学与学习内在过程一致
2.个别化
3.交互性
4.有效地使用反馈
5.保证成功
6.确保目标、教学和评定的一致性
7.允许学习者控制
8.关于感情因素
9.合理的画面设计
10.提供帮助信息
11.管理教学功能
二 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启发性原则
5.技术性原则
6.艺术性原则
三 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要步骤
1.确定课题与明确目标
2.教学设计与脚本设计
3.素材采集与程序设计
4.运行调试与推广应用
四 多媒体课件设计需注意的问题
1.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实用性问题
2.多媒体课件设计的艺术性及适应性问题
3.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交互性问题
第三节 多媒体的制作
一 多媒体应用软件简介
1.图形图像加工软件
2.动画制作软件
3.多媒体写作软件
二 PowerPoint在课件制作中的应用
1.认识PowerPoint
2.创建一个PowerPoint文件
3.PowerPoint2003中的对象处理
4.添加多媒体对象
5.幻灯片的各种动作设置
6.编排演示文稿
7.幻灯片的打包
第四节 利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课件简介及概念图
一 利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课件简介
1.Authorware软件操作界面
2.利用Authorware制作课件的一般方法
3.人机交互设计
二 概念图及其应用
1.基本概念
2.概念图的制作
3.概念图的教学意义
第六章 教学设计
第一节 教学设计概述
一 教学设计的定义
1.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
2.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3.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特征为出发点
4.教学设计必须以教与学的理论为依据
5.教学设计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6.教学设计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7.教学设计也要依据教师的经验
二 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式
1.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
2.“以教为主”教学设计的实施
3.“以学为主”教学设计的实施
4.“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的实施
第二节 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
一 学习需要分析
1.分析学习需要的主要目的是:
2.学习需要分析的基本步骤
3.学习需要分析的方法
二 学生特征分析
三 学习内容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过程与学习结果分类
2.学习内容分析的步骤
第三节 学习情境和环境的创设
一 情境的主要形式
1.根据学生的感受划分
2.根据表现形式划分
二 情境创设的方法
1.设置悬念
2.凭借生活
3.组织游戏
4.故事导入
5.运用现代教学媒体
三 学习环境设计
第四节 教学目标的阐明
一 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及教学目标分类
1.阐明教学目标的意义
2.教学目标的分类
二 学习目标的编写方法
1.ABCD法
2.内外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表现性目标
第五节 教学策略设计
一 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
二 教学顺序的确定
1.智力技能的教学顺序
2.言语信息的教学顺序
3.“态度”的教学顺序
4.动作技能的教学顺序
三 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演示法
3.讨论法
4.示范模仿法
5.强化法
6.训练和实践法
7.发现式教学法
四 教学组织形式
1.集体授课
2.个别化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
五 教学媒体选择
1.确定教学媒体的使用目的
2.选择教学媒体的类型
3.确定教学媒体的内容
4.教学媒体的使用方式
5.媒体选择情况表
六 自主学习策略
1.支架式教学策略
2.抛锚式教学策略
3.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七 合作学习策略
1.课堂讨论
2.角色扮演
3.竞争
4.协同
5.伙伴
八 运用教学策略的注意事项
1.学习准备
2.学习动机
3.目标范例
4.内容组织
5.适当指导
6.积极反应
7.重复练习
8.知道结果
9.个别差异
第六节 教学方案编写
一 文本式教学方案
二 表格式教学方案
三 流程图式教学方案
第七节 学习评价
一 学习评价的原则
1.有效性原则
2.可靠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公正、有益性原则
二 学习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影响
三 学习评价的分类
1.不同阶段的学习评价
2.不同比较标准的学习评价
四 学习评价的方法
1.教师自编的成就测验
2.标准化测验
3.非测验评价
第八节 教学案例
1.教学设计方案
2.教学点评:
第七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一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1.整合
2.课程整合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二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
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4.信息技术作为资源环境
5.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6.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7.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8.课程内容改革
9.教学目标改革
10.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1.正确地运用教育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
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策略
4.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念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5.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
三 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1.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
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
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
5.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一 教学模式及相关概念
1.教学模式
2.教学方法
3.教学策略
4.教学结构
二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的教学模式分类
三 “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2.“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3.“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4.“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四 “探究性”教学模式
1.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2.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3.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4.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五 “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
1.“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产生背景与教学流程
2.“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3.“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4.“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案例
六 “WebQuest”教学模式
1.WebQuest模式的产生背景
2.Webquest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3.Webquest模式的实施步骤
4.WebQuest模式的实施案例——《多利》
5.“WebQuest”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比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