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孔老夫子就告诫我们:“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第十六篇》)对此,朱熹曾解释说:“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这种“均安”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不仅如此,环顾世界,自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来,在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的思想指导下,西方国家也不断加大对收入分配的规范、调节力度。一方面,政府基于市场效率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夯实诸如产权、信用、契约、交易、司法等协调配套的制度基础,维护公平竞争、规范市场分配秩序,使“看不见的手”在分配领域中尽可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反映要素稀缺性,让要素贡献率作为分配尺度,使市场分配趋向经济公平;另一方面,政府基于社会公平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夯实诸如税收、公共开支、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教育、卫生、就业培训、公共廉租房等一系列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矫正市场分配缺陷,缩小收入与财富占有差距,控制基尼系数,维护社会公平。可以说,让“看不见的手”基于效率准则,在初次分配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让“看得见的手”基于社会公平准则,在再分配领域有效发挥矫正作用,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国家收入分配的一般性制度安排,也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的、稳定的心理预期。自1978年中国开启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历程,如今已走过了30多个年头,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业已搭建起来。无论是在配置领域还是在分配领域,私人部门与公共部门、市场机制与政府机制,都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调节作用,并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国家财政经济能力得到了迅速增强。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中国的市场调节机制不完善、政府调节机制不到位甚至在某些方面还起了逆向调节作用,使得中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呈现出不断拉大的趋势,现已逐渐演变为社会的集体焦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卢盛峰博士以《转型期中国财政再分配效应研究》为题,实证评估渐进式市场化进程中财政税收的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影响财政再分配效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增进财政再分配效果的制度路径。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中国理论界对转型期市场分配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充分的;相对而言,对政府再分配问题的研究相对薄弱,而且大都集中于对单项财政政策的分析,如单纯对税收甚至只是对某个税种如个人所得税、商品服务税、财产税等税种的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研究,或者对单项公共支出如教育、卫生等支出的健康和人力资本效应及其居民收入影响,政府转移性、救助性支出以及社会保障支出的居民收入效应,基础设施类财政支出的居民收入效应等,应该说,所有的这些研究都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是,仅有这样的单项性、碎片化的研究又是远远不够的。一些简单的例子是,如果不逐步改变以商品服务税为主体的税收制度结构,单纯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试图让越来越多的工薪阶层退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行列,借此来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就不难断定这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这样的税收制度组合,本质上是对中低收入者不利、对高收入者有利的制度安排,是一种逆向调节,有违税收公平正义;再如,仅仅关注税收的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而不去深入研究政府用税收转化的“一揽子”公共品特别是各种基本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也是一个重大缺憾。事实上,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税收收入又连年大幅超经济增长的同时,税款转换的公共品包括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供给与分享,客观上成为影响国民健康不平等、人力资本积累不平等、环境权不平等等诸多不平等的重要因素,这类不平等最终又传导到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上,如此等等。然而,将财政收支放在一个整体分析框架里,评估财政再分配效应,又有相当的难度。卢盛峰博士迎难而进,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他以评估转型期中国财政的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为研究主题,搭建了一个整体分析框架,在系统梳理中国财政居民收入再分配制度变迁的基础上,着重实证评估分析了中国的税收、政府间转移支付、财政救助性支出以及公共服务支出的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剖析了中国财政居民收入再分配效果不彰的制度性原因,揭示了其内在传导机制,提出了增进中国财政居民收入再分配效果的制度路径。研究主题集中,逻辑层次清晰,观点鲜明,不乏创新性理论揭示,对推进中国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和制度改革实践进程具有重要价值。卢盛峰博士是我的学生,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武汉大学财政学科点。博士在读期间,作为研究骨干参加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他品学兼优,为人正派,学风端正,悟性好,思维缜密、敏捷,对经济学特别是公共部门经济学有浓厚的兴趣。在清净、美丽的珞珈山下,卢盛峰博士能坐得住冷板凳;同时,他又善于利用校内外学术资源发展自己,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多次应邀参加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举办的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财政学博士论坛”上,卢盛峰博士也起了骨干作用,他精心安排论坛计划,精选在论坛上解读的经典外文文献。经过持续不断的投入,卢盛峰博士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实证分析技术方法运用娴熟,独立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的能力强,博士在读期间的2011年,就分别在《经济研究》和《管理世界》上发表长篇学术论文,其后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中国财政学界已崭露头角,以优异的成绩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制度安排下,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活动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社会,在“三维”治理结构中(市场、政府、社会),政府财政是各种利益的交汇点,也是协调各种利益的“兜底性政策工具”,因此,财政一收一支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不患寡、患不均。在中国当下或许更患不公,转型期的中国财政再分配,面临着双重困境:市场分配不公与政府分配不公。两种不公叠加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助力,使得中国收入分配问题变得异常复杂,成为一个典型的复杂性、复合性问题,迫切需要理论界深入研究解决。“小荷才露尖尖角”。期望盛峰博士以此为起点,宁静、博学、多思,像冯友兰老先生那样,“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说半句空”,潜心研究,跬步积累行千里。对本著作中的不足之处或者需要继续加以拓展性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如何对不同的财政收支政策的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科学地合成、能否将更多的财政收支内容纳入居民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框架等,希望学界给予指导帮助,也期望学界关注卢盛峰博士成长进步。是为序。 2014年夏于珞珈山
全部显示∨
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文献回顾一 主要研究文献(一)财政收支体系再分配
(二)税收系统再分配
(三)财政支出再分配
二 已有研究的评价(一)国外研究评述
(二)国内研究评述
第三节 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一 研究方法(一)规范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三)数理分析
二 研究框架与结构
第二章 中国财政再分配的制度分析第一节 转型期中国的制度背景一 中国经济转型的历史阶段(一)经济转型的起始时期
(二)经济转型的突破期
(三)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四)经济转型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时期
二 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经济特征(一)社会(城乡)分割结构
(二)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的分权体制
(三)关系型社会合约履约方式
三 中国经济转型的代价(一)社会分割下地区差别化政策,损害社会公平
(二)经济分权与政治集权的分权体制,造成政府间财力不平衡
(三)非正式合约制度影响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第二节 转型期中国财政再分配制度一 中国转型时期财政体制特征(一)财权向上集中的分税格局
(二)强调保护既得利益和地方配套的政府间转移支付体制
(三)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
(四)“一品两制”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二 财政再分配的主要政策工具(一)税收政策的再分配功能
(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再分配功能
(三)救助性转移支付支出的再分配功能
(四)供给公共服务支出的再分配功能
三 转型期财政再分配制度障碍(一)分割社会结构下财政政策的偏向性,不利于再分配
(二)非正式合约制度下财政资源配置不公,效率低下
(三)强调经济效率和财政收入的间接税主体税制体系,再分配空间有限
第三节 完善财政再分配制度的展望
第三章 转型期税收政策再分配效应分析第一节 引言与文献回顾
第三节 中国现行税制结构分析
第四节 数据与指标一 样本分析单位
二 起始年份及样本范围选择
三 贫困线Z的设定
四 分析税种范围及人均税负还原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一 地区税负及收入分布状况
二 主要年份中税负归宿及再分配效应分析
三 中国税制改革下税收政策的再分配效应
四 中国税制调整的再分配空间还有多大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型期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再分配效应分析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一 关系资本与财政转移支付
二 制度环境与财政转移支付效应
三 关系资本与财政转移支付的有效性
第三节 中国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四节 数据与指标一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一)关系资本界定
(二)关系资本赋值方法
(三)关系资本与转移支付数据匹配
(四)匹配时期选择
二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取(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二)居民需求偏好
(三)人口密度
(四)辖区财政状况
(五)地区发展政策
第五节 实证结果分析一 关系资本与财政转移支付补助
二 制度环境与财政转移支付效应
三 财政转移支付的经济效率
第六节 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讨论一 稳健性检验
二 进一步讨论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型期财政救助支出再分配效应分析第一节 引言与文献回顾
第二节 理论框架与实证方法一 理论框架
二 实证方法
第三节 数据与指标一 数据来源
二 变量指标的选取(一)居民户收入变量
(二)居民户贫困状况(Poverty)
(三)户主特征变量
(四)居民户特征变量
(五)公共服务保障状况
(六)居民户财产指标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一 政府转移支付、保障性公共服务与贫困
二 政府转移支付、保障性公共服务与贫困变动
三 城乡居民户贫困状况分析
四 绝对能力贫困居民户状况分析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及进一步讨论一 稳健性检验(一)居民户贫困状况的衡量
(二)模型设定结构
二 从贫困救济到保障性扶贫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转型期公共服务支出再分配效应分析第一节 引言与文献回顾
第二节 实证模型与指标一 模型设定与估计方法
二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一)社会阶层识别
(二)社会阶层代际流动
(三)公共服务机会
(四)其他控制变量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一 代际社会流动性:状况与动态变化
二 代际社会流动:公共服务机会的作用效应
三 公共服务作用和传导机制再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与进一步讨论一 稳健性检验
二 弱势阶层向上流动的公共机会是均等的吗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一 完善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从分割到整合;从关系合约到规则合约
二 调整和规范税制结构:间接税主体税制向直接税主体税制转变
三 规范化政府间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关系:加大财力性转移支付途径
四 调整和完善扶贫模式:扶贫政策从救助型向保障型转变
五 逐步均等化城乡、区域及不同群体间的公共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