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大型出版系列>活动资讯>活动资讯详情

新书推荐 | 科技金融:历史、理论与现实

发布日期:2025-07-25 15:08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科技金融位列首位,足见其重要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首要的是服务好科技创新。我国科技金融是亟待补齐的短板。发展科技金融,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一 准确理解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金融和科技创新具有天然联系。科技创新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金融制度安排来化解。金融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是风险识别、定价与配置。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与科技创新产生了天然联系。金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关键一环。回顾历史,每一次重大产业革命的发生,离不开与技术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的有效支持。从金融功能观视角,在“科技”迈向“产业”过程中,金融至少可以发挥风险管理、定价和融资等多方面作用。发展科技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金融强国”强化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也对金融保障国家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科技金融,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必然要求。


二 科学把握科技金融的发展原则发展科技金融,需通过对金融工具、金融市场、金融制度作出系统性、创新性安排,为科技创新提供适配的金融服务。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不确定性强、回报周期长、迭代速度快”等特点,坚持科学原则。坚持中国特色道路。不同国家科技金融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如美资本市场主导、德日银行主导、以色列政府主导)。发展中国特色科技金融,要“博采众长”,更要“以我为主”,把党的领导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势能。树立现代金融思维。突破传统思维惯性,从“未来”看“现在”,基于对科技创新“未来价值”的预期推动科技金融活动。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创新融资风险高,需推进金融市场化改革,破除隐性担保、兜底幻觉和所有制歧视,完善金融在风险定价和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科技金融稳定长远发展离不开高水平法治保障。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把握科技创新规律。新技术的采用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存在“J曲线”效应(期初低估、期末高估),易导致金融支持“过犹不及”:期初资金供给不足,期末资金供给过剩产生泡沫。机制安排上需着力平滑前期投资不足与后期投资过度。


三 扎实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推进科技金融体系建设需从优化金融供给、创新体制机制、营造金融生态等多方面入手。


优化金融供给。一是提供良好货币环境。发展科技金融,要着力解决创新融资高风险、需求多样性问题,把更多资源配置到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二是建设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加快设立银行业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鼓励设立科技子行。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创新,支持天使、创投基金发展,培育一流投行和投资机构。发挥社保、保险、年金等长期资金优势。三是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种子期/初创期匹配天使/创投基金;成长期提供灵活科技信贷(专利权融资、商标质押、订单融资等);成熟期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平台(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


创新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信贷市场风险缓释机制。商业银行可与创投机构联动(如提供风险贷款经创投间接支持企业,利用其专业能力甄别企业并风险隔离;以企业后期募集的风险资本作为主要还款来源)。二是畅通资本市场流通机制。完善转板机制设计,构建多层次市场间转板通道。三是优化政府引导基金考核机制。采用“长周期”“算总账”考核,侧重政策绩效,引导回归初心。营造金融生态。一是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市场。二是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推动建立风险共担、担保与保险结合的信用保证体系,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完善再担保体系。三是增强整体服务合力。强化政策性金融补充,优化权益与债务融资组合,加强保险与融资配合。四是建立包容性监管。充分考虑科技金融发展规律,提高监管包容性。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