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书评书摘>书评书摘详情页

中医的科学性和疗效何在? 《中华文化简明读本》选读之四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的获奖在中国引发了一些争议,其中之一就是青蒿素的发现是不是中医药的价值的一次肯定。


屠呦呦在诺贝尔奖获奖典礼的致辞中说:“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然而,近代以来在科学主义的影响之下,中医的科学性和疗效被广泛的质疑。


1913年民国政府出台的《大学规程》中,中医教育就被排斥在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外。一些留学日本的学生,受日本废除中医药方(汉方)的刺激,提出了废止中医的提议。


那么,什么是中医呢?


中医是中国独特思维方式下建立起来的一套医药体系,是中国人对人类健康事业的重要贡献。


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是将人看作一个整体,首先,人的身体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是一个有机整体。其次,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存在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界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的身体状况。因此,诊断人的疾病,不但要了解具体的症状,也要从人的身体和所处的自然环境,整体性地去了解疾病的产生、发展。


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医建构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概而言之,有藏象(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和脏气血精津液等学说。其中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脏为中心,以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内而脏腑,外而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统一。中医脏腑概念虽然包含着解剖学成分,但主要是一个标示各种整体功能联系的符号系统,主要是阐述其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因而不能与现代解剖学的同名脏器完全等同。


气血精津液学说:气、血、精、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气、血、精、津液学说主要探讨生命的物质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般而言,气血精津液学说应包含于脏象学说之中。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指导临床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独特的中医理论必然会产生其与众不同的诊治方式。中医诊治的方式,最为我们熟悉的就是望闻问切,也称为四诊法。


望就是通过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的诊断方式。因舌象、面色反映内脏病变较为准确,实用价值较高,因此形成了面色诊、舌诊两项中医独特的传统诊法。


闻包括听与嗅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辨听病人的声音,如语音、呼吸、呕吐等来判断病人的气息;二是以嗅辨病人分泌物的气味,如脓液、痰涕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病情的发展状况,在缺乏医疗检查仪器的情况下,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


切诊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借此了解病情,最主要的方法是号脉。心脏和血管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就会在脉搏上有所反映,呈现病理脉象,这是医生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六种,即砭、针、灸、药、按摩、气功,除药以外,基本上都属于自然疗法的范畴,这里主要介绍一下针灸。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中医认为,人体上有大约361个穴位,这些穴位对应着各自的身体经络,当确定病情之后,就可以通过针法来治疗。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熏熨,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称为艾灸,另有隔药灸、柳条灸、灯芯灸、桑枝灸等方法。


与民国初年中医所面临的存废危机所不同的是,中医的价值目前并不存在争议,然而中医依然要面对科学性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提倡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互相结合,取得了许多重大的成就,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是中医药的诊断如何获得实证性的验证方式,如何建立独特的中医传承方式,这些都是将是关系到中医未来的核心问题。


(选编自《中华文化简明读本》,原题:中医文化与中西医结合(255))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