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书评书摘>书评书摘详情页

明清何以出现诸多享乐主义?

  宫廷中吃的豆腐不是由黄豆制成,“而是用百鸟脑酿成,一盘豆腐,需花费近千只鸟脑。”

  元是古典社会裂变期,大众审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明是古典社会异代新声之酝酿期,小说与戏剧同时获得大发展,审美趣味开始世俗化、享乐化;清是整个古典文化的盘点期,戏剧与小说都臻于极境,园林建筑则是古典审美的总结形态。

  明中叶,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获得很极大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为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能识文断字之人也随之增多,人们有时间、有能力去娱乐,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市民阶层。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为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出现奠定了主体基础。统治阶级昏庸腐败统治松弛,是享乐主义生活方式出现的政治土壤。再加上李贽、袁宏道等思想家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推波助澜,社会上享乐主义风气风靡一时。人们渴望摆脱理性的束缚和限制,追求心灵自由和个性解放。广大市民阶层是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趣味主要践行者。一些士人也由于政治黑暗、仕途险恶而抛弃了传统知识分子以治国齐家平天下为己任、通过立德立言立功而达到人生不朽的人生目标和人生理想,投身于现实社会世俗生活的享乐,他们或游山玩水、或赋诗作画、或听音赏舞、或品茗饮酒、或蓄妓纳妾等。享乐主义在生活、哲学和艺术中均有突出表现。这种享乐主义审美风尚的特点就是注重物质享受和娱乐,以享乐为审美,以审美为享乐,表现在审美趣味上,就是审美的世俗化。

  陈宝良说自成化以后,饮食时尚日趋奢华,宫廷中吃的豆腐不是由黄豆制成,“而是用百鸟脑酿成,一盘豆腐,需花费近千只鸟脑”[1]。服饰方面也发生了大变化,“万历年间,在江南的一些城市中,服饰穿戴上出现了令人惊骇的怪现象,以致被当时的人们称为‘服妖’,甚至被视为一种‘乱象’”,“‘服妖’的出现,与其说是对传统的反叛,毋宁说是基于一种城市繁华之上的商业社会的生活特质”。[2]凡此等等,可以想见当时社会的奢侈程度已经到了令人惊诧的程度,而且不是一时一地如此,而是明末清初、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如此。

  生活领域注重物质享乐表现在艺术中就是追求世俗化的审美趣味。樊美筠认为美学中的“世俗化”倾向是指人们对世俗之美、世俗之乐的肯定与追求。它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形成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与俗文化的繁荣分不开的。[3]从某种意义上说,俗文化的繁荣也即是生活审美的大发展。俗文化的繁荣、生活审美的发展总是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政治统治黑暗或松懈而思想极大自由相伴随,魏晋和明清时期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宗白华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中说过:“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4]汉代的经济大发展,加上汉末魏晋六朝的黑暗统治使得人们避开政治躲进个人的小天地,在一个生命时刻处在朝不保夕危机中的时代,人们由生命的无常而衍生出对生命的珍视或对生命的挥霍,在不涉及政治的前提下,获得个人的最大自由,注重物质享受、放纵七情六欲,这些都为审美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审美和艺术走向了自觉。

  而明清时期则是世俗化、享乐化审美趣味大发展的一个时期。樊美筠认为,虽然俗文化在中国传统美学数千年的历史上从未消失过,但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却是雅文化。真正从美学理论上自觉而又全面地为“俗”正名的是明代美学家,为“俗”正名既是明代所发生的大规模的美学世俗化思潮的一个首要目标,又是这一思潮的一个重要内容和表征,明代以前对“俗”的推崇只是停留在零星的不自觉的层面上。[5]薛富兴也认为,元明清是中国古典社会下半段,也是中华古典审美的收尾阶段。文化的雅俗之变是本时期文化史的最基本事实,小说、戏剧及生活审美的大发展是本时期审美实践的最重要内容。元是古典社会裂变期,大众审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明是古典社会异代新声之酝酿期,小说与戏剧同时获得大发展,审美趣味开始世俗化、享乐化;清是整个古典文化的盘点期,戏剧与小说都臻于极境,园林建筑则是古典审美的总结形态,[6]元明清时期中国古典美学完成了裂变,由雅而俗,世俗化、享乐化的大众审美获得了大发展。因此,明清审美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享乐化、世俗化的审美风尚。

  享乐主义审美风尚之所以一路高歌猛进,除社会发展为之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外,还有哲学思潮为之张本。王守仁的“心学”打开了朱熹“理学”的一个缺口,泰州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道”,李贽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王夫之说:“王道本乎人情。人情者,君子与小人同有之情也。……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夏敬渠认为“人心不可强抑,王道必本乎人情”,戴震主张“天下之事,使欲之得遂,情之得达,斯已矣”,陆耀也认为“遂天下之至私,乃成天下之大公”,袁枚也说:“且天下之所以丛丛然望治于圣人,圣人之所以殷殷然治天下者,何哉?无他,情欲而已矣。老者思安,少者思怀,人之情也;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者,圣人也。‘好货’‘好色’人之欲也,而使之有‘积仓’、‘有裹粮’,‘无怨’、‘无旷’者,圣人也。使众人无情欲,则人类久绝而天下不必治;使圣人无情欲,则漠不相关,而亦不肯治天下。”凡此等等。这中哲学思潮把百姓日用、穿衣吃饭、人情私欲提高到了王道、人伦物理、天下之至公、圣人之治等的高度,也就给了它们充分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总之,明末清初,不论是日常生活,还是艺术、哲学中都充斥着享乐主义风尚。

 (摘自《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定价:75.00 作者:刘玉梅 责任编辑: 刘志兵,出版时间:2017-12-01,字数:270千字,ISBN:978-7-5203-1159-5)


相关图书:

1.中国美学思想史:(全4册)ISBN:978-7-5161-3566-2

  本书立意建立科学的中国美学体系,以有关美学思想的理论形态的著作为主线,对中华民族自史前时期至近代的审美意识、观念、审美活动的本质和特点等发展历史做了较为详尽和系统的梳理。涉及素材广泛,人物众多,对我们伟大民族几千年的独特文化与精神创造从美学的角度做了全面反思。

2.汉魏六朝道家美学思想研究

ISBN:978-7-5161-0845-1

3.希腊美术模仿论

ISBN:978-7-5161-3373-6

4.出世无机与化游:中国现代美学中的身心关系论

ISBN:978-7-5161-3444-3

5.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

ISBN:978-7-5203-0096-4

6.席勒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ISBN:978-7-5161-9766-0


李渔生活审美思想研究简介和目录

  本书以《闲情偶寄》为主要考察对象,对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解读。李渔的生活审美体系包括“主体审美”“环境审美”与“对象审美”三大领域。李渔有人人可以审美、时时处处可以审美,以及实用与审美结合、自然与创新统一、通俗与高雅共赏等辩证的审美观。这些分析不但对中国美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指导当代人们的生活审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李渔研究综述

一 李渔研究现状

二 李渔美学研究与生活审美研究概况

三 李渔生活审美研究之不足

第二节 生活与生活审美

一 何谓生活

二 审美与生活

三 何谓生活审美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写作思路

一 选题理由与意义

二 写作思路

第二章 李渔生活审美领域

第一节 生活主体审美——声容部、颐养部

一 生活主体之外在美

二 生活主体之内在美

三 生活主体之美的培育

第二节 生活环境审美——居室部、种植部

一 房舍审美

二 山石审美

三 花草树木审美

四 窗栏审美及其他

第三节 生活对象审美——器玩部、饮馔部

一 器物审美

二 饮食审美

第三章 李渔生活审美观念

第一节 生活审美主体观——人人可以审美

一 审美心态和审美能力——闲情和慧眼

二 贵人可以行乐

三 富人可以行乐

四 贫贱之人可以行乐

第二节 生活审美对象观——时时、事事、处处可以审美

一 春夏秋冬时时可以行乐

二 生活起居、休闲活动等事事可以行乐

三 家庭、道途处处可以行乐

第三节 辩证审美观

一 实用与审美结合

二 自然与创新统一

三 创造与欣赏并重

四 通俗与高雅共赏

第四章 李渔生活审美思想之成因

第一节 享乐主义之社会原因

一 享乐主义生活传统

二 明清享乐主义审美风尚

第二节 生活哲学与身份转变之个人原因

一 享乐主义生活哲学

二 从书生到商人的身份转变

三 享乐主义生活与生活审美之关系

第五章 李渔生活审美意义

第一节 李渔生活审美对大众生活审美实践之意义

一 当代大众生活审美实践存在问题——表层审美化

二 从表层走向深入

第二节 李渔生活审美思想对当代美学之理论启示

一 走出艺术中心论,走向生活审美

二 走出观念研究,走向实证研究

第三节 两种生活美学(代结语)

一 认识论生活美学

二 本体论生活美学

三 提倡认识论生活美学

附录 李渔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