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乡村传播网络与共同体重建:少数民族乡村文化发展的传播社会学分析

纸书售价: 68.0 纸书定价:¥85.0 电子书售价: 85.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言 问题乡村与乡村问题
第一节 语境:乡村的终结还是乡村的纠结
一 乡村的终结——从阿伦贝皮到“我的村庄我的国”
二 乡村的纠结——从田园主义的批判到风险社会的行动策略
第二节 为什么要关心乡村的当代命运
一 研究问题
二 选题缘由
三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视角
一 传播社会学的理论视野
二 发展传播学的范式框架
三 乡村人类学方法论取向
第四节 阐释逻辑及内容结构
第一章 从田野个案延伸出去:方法论反思及实践
第一节 研究思路、策略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策略与方法
第二节 走出个案:社区研究的理论关怀与学术追求
一 普适性问题——对社区研究方法论的省思
二 走出个案——社区研究范式的理论诉求
三 拓展个案法的一般原则及要求
第三节 在不断的自我折磨中进入我的“田野”
一 寻找“理论地图”武装我的头脑
二 “按图索骥”——进入我的“田野”
三 叙述和阐释:我的身份与位置
第二章 乡村文化发展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第一节 传播与发展:传播学视野里的文化变迁
一 结构功能主义视野下的传播与文化
二 发展传播研究与社会文化变迁
三 乡村传播研究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二节 传播与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文化变迁
一 进化论学派的文化变迁理论
二 传播论学派的文化发展理论
第三节 离乡与守土的辩证:社会学视角下的乡村文化建设
一1920—1940年:乡村建设派的文化改良运动与社区研究的勃兴
二1950—1970年:西方汉学家的中国乡村研究与方法论反思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研究与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乡村传播网络与乡村文化发展——我的理论取向
第三章 乡村传播与社区重建研究框架的新尝试
第一节 建构“工具箱”:四个分析性概念的引入
一 乡村传播网络
二 乡村共同体
三 文化再生产
四 凝视
第二节 寻找“螺丝刀”:宏观社会结构与微观社区实践的链接
一 时间纽带:乡村传播网络中他者凝视惯习与行动逻辑
二 空间连接点:作为乡村传播与文化再生产场域的乡村
第四章 枫村的自然环境与传播生态
第一节 枫村:我的田野工作点
一 区域背景:自然与社会经济状况
二 村庄空间:枫村位置与聚落布局
三 时间进路:隶属沿革与人文环境
第二节 枫村的文化传播生态
一 无物不媒介:传统的“泛媒体”时代
二 遗忘与无奈:枫村的现代传播图景
三 凝视的网络与弥漫的权力:“混搭”的泛传播图景
第五章 他者凝视:乡村传播场域中的行动者逻辑
第一节 枫村文化传播场域的结构
一 文化传播场域与权力场域的关系
二 乡村文化传播场域的关系结构
三 枫村传播场域的行动者惯习
第二节 多元建构:人际传播网络的实践逻辑
一 陌生人的潜在影响
二 个体化的文化资本转换策略
三 文化展演的资本交换逻辑
四 在凝视中重构乡村空间
五 关系的发展——乡村内部的往来与馈赠
第三节 权力下渗:组织传播网络的实践逻辑
一 文化下乡对乡下文化的凝视
二 乡村组织传播与权力嵌入
三 乡村精英再造与文化传播
第四节 意识唤醒:大众传播网络的实践逻辑
一 乡镇集市是大众传媒辐射乡村的桥梁
二 媒介的空间想象与被中介化的乡村
三 农家书屋的孤独与权力凝视的尴尬
四 电视对乡村生活的消解与建构
第五节 个体赋权:新媒体与乡村日常生活的现代性
一 无线Wi-Fi与“扯白堂”空间功能的新拓展
二 小J“蹭”网与社会交往空间的拓展
第六章 植入的自我:乡村文化再生产的主体性逻辑
第一节 差异性:乡村文化的他者化生产
一 他者化生产的外源动力机制
二 他者凝视对差异性的期待
第二节 兼容性:他者经验的重新地方化
一 重新地方化的一般路径
二 外源动力转化为内生动力的基本逻辑
第三节 乡村共同体重建的定位与导向问题
第七章 超越村落,超越传播:凝视的力量
第一节 双向凝视中的传统再造
一 双向凝视中的权力互动
二 凝视引起的内卷化问题
第二节 他者凝视中的权力关系
一 旅游凝视中的权力关系
二 政府、市场、专家之间的权力转换逻辑
三 大众传媒对乡村的凝视
第三节 地方凝视中的乡村调适
一 乡村自我凝视机制的产生
二 乡村自我凝视的内在逻辑
结语:反身思考与延伸理解
第一节 田野与知识:在乡土逻辑中重构传播的力量
第二节 潜在的威胁:审视我的研究方法
一 拓展个案法的反思意识
二 拓展个案法的潜在威胁及应对
第三节 我的身份问题:反思研究伦理
一 民族志叙事中的伦理审视
二 对田野工作的伦理检讨
第四节 研究局限
一 理论阐释的局限
二 研究资料的局限
三 叙述文本的局限
参考文献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