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上篇 乡村治理的中国根基
第一章 中国家户制传统与农村发展道路
一 对“传统”“东方”的再认识
二 两种东方传统:村社制与家户制
三 家户经营传统与农业经营组织
四 农工商结合传统与农工商互补经济
五 家户互助合作传统与农村合作道路
六 家国共治传统与农村治理体系
第二章 历史制度底色下土地改革进程与成效
一 土地改革及农村社会组织制度
二 东亚土地改革及其家户制底色
三 俄国土地改革及其村社制底色
四 拉美与南非土地改革及其庄园制底色
第三章 农村集体经营与家庭经营的根基与机理
一 问题的追问及区域社会视角
二 集体经营与家庭经营的区域社会根基
三 集体化与个体化的区域社会机理
四 集体经营与家庭经营结果的区域差异
第四章 农村集体经济的不同产业绩效及动因
一 集体经济+国家计划:农业领域的低效益
二 集体经济+国内市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三 集体经济+世界市场:乡村工业的全球化
第五章 农村基本组织制度变迁的内在机理
一 “有效率缺公平”的家户制
二 “强公平弱效率”的公社制
三 “强效率弱公平”的家庭承包制
四 “提效率增公平”的现代家户制
第六章 阶级、集体、社区:国家对乡村的社会整合
一 “阶级化”:家族社会到阶级社会
二 “集体化”:个体社会到集体社会
三 “社区化”:家庭社会到社区社会
第七章 农民与现代化:平等参与和共同分享
一 农民与现代化:分析视角
二 农民与现代化:国际比较
三 农民与现代化:中国进程
中篇 乡村治理的中国变迁
第八章“根”与“飘”:城乡中国的失衡与均衡
一 城镇化:将乡土社会“连根拔起”
二 城乡中国的失衡与人的“飘浮”
三 在城乡一体中获得历史的均衡
第九章 深化对农村城镇化的认识
一 农村城镇化的目标定位
二 农村城镇化的路径方式
第十章 新农村建设的合力与互动机制
一 历史困境:新农村建设动力不足
二 上下求索:新农村建设形成合力
三 深化链接:新农村建设互动机制
第十一章 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
一 从“文化重建”到乡村文化振兴
二 以文化供给侧改革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第十二章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创新
一 以城镇为中心的乡村治理
二 以社区为单元的乡村治理
三 增强服务能力的乡村治理
四 激发自治活力的乡村治理
五 创造性利用传统的乡村治理
第十三章 对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
一 集体经济的内在价值及其实现形式
二 集体经济实现形式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三 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条件与基础
四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价值
第十四章 与市场相接的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一 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接与相融
二 集体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生成与发展
三 集体经济与市场经济对接中的转型与挑战
第十五章 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
一 自治与村民自治的内在价值
二 村民自治实现形式的三个波段及特点
三 建构多层次多类型的村民自治实现形式体系
第十六章 重达自治:连结传统的尝试与困境
一 发现传统的背景与基础
二 重达自治的尝试
三 重达自治的困境
四 地方尝试与普遍价值
第十七章 厘清农村基层组织单元的划分标准
一 “政社合一”下的基层组织划分标准
二 政社分开后农村基层组织的划分标准
三 行政村之下基层组织划分标准
四 对农村基层组织划分标准的检视
第十八章 村民自治的伟大创造与深化探索
一 民主:村民自治的伟大创造
二 治理:村民自治的深化探索
下篇 乡村治理的研究方法
第十九章 范式转换:村民自治研究回顾与反思
一 村民自治制度化:价值—制度范式
二 村民自治制度落地:形式—条件范式
三 对村民自治研究范式创设与转换的评价
第二十章 质性调查与农村区域性村庄分类
一 “因地”与“分类”:质性研究方法
二 “分”与“合”:维度与条件
三 作为农村研究对象的区域
四 作为农村研究对象的村庄
五 作为农村研究对象的区域性村庄分类
第二十一章 历史延续性与中国农村社会形态的认识
一 20世纪农村研究主题与中国农村社会形态认识
二 历史延续性与中国农村社会形态认识的维度
第二十二章 历史延续性与中国农村调查回眸与走向
一 历史断裂边缘的20世纪中国农村调查
二 历史延续和文明再生中的21世纪中国农村调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