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大学德育是一个常研常新的领域。这是因为,大学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是为各行各业输送专门人才的阵地;学校教育必须坚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德智体美诸育中坚持德育的主导地位,才能顺利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与时俱进;随着大学一届届毕业生走向社会,一级级新生又入学,都必然要求大学德育适应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此,对大学德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从来都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大学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实践磨炼中成长为各行各业的精英或各级各地的骨干。在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大学德育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总结大学德育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能促进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不断地加强和改进工作,从而推进大学德育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在重点开展应用研究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基础研究。大学德育就是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对大学生开展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称。正是由于大学德育的突出地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长期受到重点关注。“现代大学德育创新研究丛书”专题开展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德育创新发展的研究,专题开展我国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大学德育面临的新课题研究,其中,《新中国高校德育史论》《现代大学德育创新论》《现代大学德育方法论》侧重于德育基础理论研究,《大众文化影响下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文化多样化背景下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研究》《价值多元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引导研究》《大学生生态德育新论》《大学生道德认同与培育研究》《非意识形态化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等则侧重于应用研究。本套丛书的各位作者长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研究,特别注重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导新的实践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治国理政中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如“以人民为中心”“敢于担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等。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关怀大学生的成长,对大学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有直接的教导和深刻的论述。这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论述既是我国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现代大学德育重要的时代内容。在五大发展新理念中,创新居于首要和核心的地位。习近平在2013年8 月19 日中央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了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2015年2月19日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以创新为要,实现理念、内容、方法、手段、体制机制等的全面创新。之所以如此强调创新,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发展已从主要靠资源投入转向主要靠创新驱动转变。高校的改革、发展同样要适应和顺应经济新常态;在经过世纪之交大学扩招的规模急速拓展之后,同样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重点抓好结构优化调整和质量效益提升的工作,因此,同样应当重视创新,主要靠创新驱动发展。创新从来就是事物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更是如此。因此,大学德育及其研究也要以创新为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推进新常态。本套丛书便是为此而作的一次新尝试。当今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基本上是20 世纪末出生的“95 后”,很快“00后”也将进入大学。在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在国家仍将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背景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必然反映到观念上层建筑领域,思想文化、价值取向也必然呈“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态势,大学生也不例外。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引领现代大学德育创新发展就显得十分重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也势必对德育创新提出新要求。相信本套丛书的出版,将会对高校干部、教师有所启迪。“现代大学德育创新研究丛书”的编撰出版,是我所在的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又一个重点项目。研究所自1994年成立以来,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有的已经成为各级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有的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的中青年专家,更多的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中的优秀工作者。恰逢学校110 周年校庆之际,我的学生罗爱平捐资设立“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基金”,让我感到十分欣慰。正是因为有了该基金的资助,“现代大学德育创新研究丛书”才能得以顺利出版。当然,该丛书的出版也得到了学校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卢小生等同志的无私帮助,我们全体丛书作者是不会忘记的。2016年3月
全部显示∨
引论一 道德自我:道德认同的基石
二 道德情绪:道德认同的表达
三 道德判断:道德认同的决策
第一章 道德认同的理论回溯第一节 哲学视角下的道德认同
第二节 伦理学视角下的道德认同
第三节 社会学视角下的道德认同
第四节 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认同
第二章 道德认同的概念与结构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释义与辨析
第二节 道德认同的界定
第三节 道德认同的结构
第三章 道德认同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道德的起源与形成
第二节 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节 道德自我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 道德认同与环境第一节 哈特的道德认同形成模型
第二节 内环境对道德认同的影响
第三节 外环境对道德认同的影响
第五章 道德认同的作用机制第一节 道德认同对道德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 道德认同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
第三节 道德认同对道德补偿行为的影响
第六章 道德认同的测量第一节 道德认同量表
第二节 内隐联想测验
第三节 隐含于叙事中的价值
第七章 大学生道德认同的实证研究第一节 大学生道德认同的现状研究
第二节 内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认同的作用机制
第三节 外环境下大学生道德认同的作用机制
第四节 大学生道德认同构建模型
第八章 大学生道德认同培育路径第一节 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尊感
第二节 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第三节 加强自我认同的辅导
第四节 积极开展道德信仰教育
第五节 完善志愿服务制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