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本文集以“文学世界与族群书写”为主题,探讨中国与英语世界中的族群书写、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议题。文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族群书写”研究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族群文学。重点以广西壮族的“刘三姐叙事”和贵州苗族的“蚩尤叙事”为对象,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壮族和苗族的口承文化具有何种表述价值和结构。第二部分“世界文学”以中西方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史为研究对象,分析美国的多族群文学史建构以及英国、中国的作家作品中的身份认同、地域认同。第三部分“学科交叉”梳理、评述和反思了文学人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范式。第四部分“述评对话”评论了文学与人类学研究的学人专著。
全部显示∨
梁昭:女,广西柳州人,四川大学文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人员.同时兼任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四川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四川大学《文化遗产研究》(辑刊)副主编等。出版著作《表述“刘三姐”:壮族歌仙传说的变迁与建构》。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多民族文学、文学人类学、比较文学。
全部显示∨
族群书写汉、壮文化的交融与疏离
“老传统”与“新叙事”
彝人诗中的印第安
苗族蚩尤叙事中的族性书写
从“母语文学”看少数权利和文化认同
世界文学族群单位与文学建构
“变异学”和新“世界文学”模式:比较诗学新方向
什么是“世界文学”?
“谋杀母语”的诗学
比较文学与《诗经》的讽寓性阅读
上海叙事中的“自观”与“他观”
学科交叉文学人类学研究范式再思考
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新阶段
“五四”歌谣学大潮中的“背影”
述评对话文化人类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
人类学视域中的中国“新富”
文学地理、空间批评和多元文化
破解“蛊毒”之谜的人类学尝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