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教育学的发展陷入困境,超越困境须以反思基本概念、调整教育理性生活方式为前提。本书借知识社会学重新理解“知识”,提出“可信性”教育知识生产的转向:构建分析框架,从“形式”“内容”以及两者的“耦合”解析“可信性”教育知识的社会基础、生产方式与具体过程;诊断教育学困境的缘由,倡导以“间际”“开放”的理性生活领悟时代精神、凝练教育理想,提振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实践影响。Main ContentThe bottleneck hit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must be broken indispensably with reconsidering the subject's basic definition and recognizing the rational way of education.Guided by Sociology of Knowledge,the book provids a new understanding of "knowledge" and suggests a new transformation trend of "credibility" educational knowledge productivity.The book also buil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explain the social background,production mode and detailed process of the "credibility" educational knowled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rm".the "cont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m.Beyond the above.the book studies the cause of the mentioned bottleneck.and proposes a rational "interval-open" life style to learn the spirit of the time,refine the ideal of education,and improve the reputation and influence of pedagogy as a subject.
全部显示∨
雷云,四川大竹人。师从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王逢贤先生,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四川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与心理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教育哲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出版专著2部,在《教育研究》《社会科学战线》《教育发展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9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About the Author
As the incumbent professor and vice-president of the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who mainly engages in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basic educational theory,LeiYun,a native of Dazhu city in Sichuan province,eamedhis Ed.D.under the tutelage of Wang Fengxian who was the honorary professor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Dr.Lei has published 2 monographs and over 30theses on journals like Educational Research.Social Science Front,Research in Education Development,and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And 9of the 30 were included in the database of journals and newspapers of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全部显示∨
导言一 问题指向:教育知识的困境
二 解题方案:对“知识”的重新理解
三 解题路径:教育知识生产的社会学解读
第一章 基本概念、基本问题与分析框架一 基本概念(一)“知识”的研究取向
(二)可靠与可信的教育知识
(三)“社会镜像”的意蕴
二 基本问题(一)当代教育知识的困境
(二)教育知识如何可能
三 已有解答(一)“科学—实证”范式
(二)“逻辑—分析”范式
(三)“经验—叙事”范式
(四)“文化—理解”范式
四 分析框架(一)已有范式的简要评论
(二)分析框架的反思与建构
第二章 “间际—开放”框架的理论勾勒一 研究主题:“教育知识如何可能”的社会学解答(一)“教育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性质
(二)社会学解答的可能性
(三)社会学解答的合法性
二 本体论基础:社会存在决定思维认识(一)相对论与唯物论
(二)限制性相对论
(三)社会存在决定思维
三 方法论启发:知识社会学理论基质的汲取(一)知识社会学的早期萌芽
(二)知识社会学的“文化—认识”研究
(三)知识社会学的“科学—实验”研究
(四)知识社会学的“科学—文本”研究
(五)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启示
四 分析思路:“形式—内容”的理论路径(一)“分析思路”的分析
(二)教育知识的形式
(三)教育知识的内容
(四)形式与内容的耦合
第三章 教育知识的形式分析一 教育概念的社会之根(一)教育概念的引进与内涵的争端
(二)教育概念的内涵变更与社会发展
(三)教育概念的创造与社会状态
二 教育命题的类型与交流(一)教育命题的类型
(二)生产性交流:教育观点与教育观念
(三)群体性交流:教育观念与教育口号
(四)边缘性交流:教育意见与教育常识
(五)教育交流的知识论后果
三 表层形式的生产(一)教育知识的表述结构
(二)教育观点的论证邀请
(三)教育观念的论证本质
(四)表层形式生产与教育知识的进步方向
四 深层形式的演进(一)深层形式的理论意蕴与分析路径
(二)亲属社会的深层形式
(三)依附社会的深层形式
(四)民主社会的深层形式
第四章 教育知识的内容分析一 教育知识的内容是什么(一)现实事实与可能事实
(二)理论空间与意义空间
(三)意义空间的特性
二 意义空间的生产(一):措辞(一)“我”的隐退与重现
(二)“是”与“应是”的对峙与融合
(三)“似”与“或许”的断裂
(四)寻求“友声”与“异音”
三 意义空间的生产(二):范式(一)重复与意义硬核
(二)叠加与意义扩展
(三)自我重叠
(四)群体重叠
四 意义空间的争夺(一)争夺与争论
(二)争夺的缘起
(三)争夺的策略
第五章 形式与内容的耦合条件与过程一 教育学者的蜕变(一)从常人到教育学者
(二)教育学者的学术共同体
(三)教育学者的“学术代”
二 背景知识的产生(一)背景知识的意义
(二)背景知识的筛选
(三)背景知识的演变
三 教育问题与知识生产(一)重新理解“教育问题”
(二)教育问题的社会建构
(三)教育问题的解答特性
四 教育知识的耦合过程(一)教育知识耦合与教育问题解答
(二)问题的“立体化”
(三)问题的“填充”与理论的“成形”
(四)命题的“黑箱化”
第六章 超越当代教育知识的困境一 当代教育知识困境探源(一)深层形式的未确定
(二)意义空间的平面化
(三)教育理想的缺失
二 走出教育知识的生产困境(一)教育知识的生产困境与机遇
(二)时代教育知识生产的“建基”
(三)知识主体的“群体介入”
三 克服教育知识的价值困境(一)意义空间的生产
(二)意义空间的再生产
(三)意义空间的传播
四 摆脱教育知识的功能困境(一)何为教育理想
(二)教育理想从何而来
(三)教育理想如何创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