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教育知识的社会镜像

纸书售价: 54.4 纸书定价:¥68.0 电子书售价: 27.2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导言
一 问题指向:教育知识的困境
二 解题方案:对“知识”的重新理解
三 解题路径:教育知识生产的社会学解读
第一章 基本概念、基本问题与分析框架
一 基本概念
(一)“知识”的研究取向
(二)可靠与可信的教育知识
(三)“社会镜像”的意蕴
二 基本问题
(一)当代教育知识的困境
(二)教育知识如何可能
三 已有解答
(一)“科学—实证”范式
(二)“逻辑—分析”范式
(三)“经验—叙事”范式
(四)“文化—理解”范式
四 分析框架
(一)已有范式的简要评论
(二)分析框架的反思与建构
第二章 “间际—开放”框架的理论勾勒
一 研究主题:“教育知识如何可能”的社会学解答
(一)“教育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性质
(二)社会学解答的可能性
(三)社会学解答的合法性
二 本体论基础:社会存在决定思维认识
(一)相对论与唯物论
(二)限制性相对论
(三)社会存在决定思维
三 方法论启发:知识社会学理论基质的汲取
(一)知识社会学的早期萌芽
(二)知识社会学的“文化—认识”研究
(三)知识社会学的“科学—实验”研究
(四)知识社会学的“科学—文本”研究
(五)知识社会学的方法论启示
四 分析思路:“形式—内容”的理论路径
(一)“分析思路”的分析
(二)教育知识的形式
(三)教育知识的内容
(四)形式与内容的耦合
第三章 教育知识的形式分析
一 教育概念的社会之根
(一)教育概念的引进与内涵的争端
(二)教育概念的内涵变更与社会发展
(三)教育概念的创造与社会状态
二 教育命题的类型与交流
(一)教育命题的类型
(二)生产性交流:教育观点与教育观念
(三)群体性交流:教育观念与教育口号
(四)边缘性交流:教育意见与教育常识
(五)教育交流的知识论后果
三 表层形式的生产
(一)教育知识的表述结构
(二)教育观点的论证邀请
(三)教育观念的论证本质
(四)表层形式生产与教育知识的进步方向
四 深层形式的演进
(一)深层形式的理论意蕴与分析路径
(二)亲属社会的深层形式
(三)依附社会的深层形式
(四)民主社会的深层形式
第四章 教育知识的内容分析
一 教育知识的内容是什么
(一)现实事实与可能事实
(二)理论空间与意义空间
(三)意义空间的特性
二 意义空间的生产(一):措辞
(一)“我”的隐退与重现
(二)“是”与“应是”的对峙与融合
(三)“似”与“或许”的断裂
(四)寻求“友声”与“异音”
三 意义空间的生产(二):范式
(一)重复与意义硬核
(二)叠加与意义扩展
(三)自我重叠
(四)群体重叠
四 意义空间的争夺
(一)争夺与争论
(二)争夺的缘起
(三)争夺的策略
第五章 形式与内容的耦合条件与过程
一 教育学者的蜕变
(一)从常人到教育学者
(二)教育学者的学术共同体
(三)教育学者的“学术代”
二 背景知识的产生
(一)背景知识的意义
(二)背景知识的筛选
(三)背景知识的演变
三 教育问题与知识生产
(一)重新理解“教育问题”
(二)教育问题的社会建构
(三)教育问题的解答特性
四 教育知识的耦合过程
(一)教育知识耦合与教育问题解答
(二)问题的“立体化”
(三)问题的“填充”与理论的“成形”
(四)命题的“黑箱化”
第六章 超越当代教育知识的困境
一 当代教育知识困境探源
(一)深层形式的未确定
(二)意义空间的平面化
(三)教育理想的缺失
二 走出教育知识的生产困境
(一)教育知识的生产困境与机遇
(二)时代教育知识生产的“建基”
(三)知识主体的“群体介入”
三 克服教育知识的价值困境
(一)意义空间的生产
(二)意义空间的再生产
(三)意义空间的传播
四 摆脱教育知识的功能困境
(一)何为教育理想
(二)教育理想从何而来
(三)教育理想如何创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