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民族学是中南民族大学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曾先后被评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优势学科。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形成了从预科、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链条。民族学本科专业是教育部特色品牌专业、湖北省特色优势专业,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拥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民族教育、民族法学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民族学等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设立有民族学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13年教育部公布的学科评估中,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排名第四,保持了在该学科中的领先水平。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早在1951年,由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岑家梧教授领衔,学校创建了民族研究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岑家梧、严学宭、容观瓊、刘孝瑜等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积极开展民族研究工作,参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全国民族大调查,并为京族、毛南族、土家族、黎族等中南、东南地区的民族识别做出了突出贡献。1983年,著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吴泽霖先生在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了国家民委直属重点研究机构——民族研究所,由此民族学学科发展迅速。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吴泽霖先生的带领下,涌现了彭英明、吴永章、吴永明、答振益、李干、张雄、刘美崧、杨清震等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专家,在南方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少数民族经济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突出的成果。近十余年来,中南民族大学大力开展民族学学科群建设,在进一步突出民族学传统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的同时,以民族学一级学科为平台,形成了民族教育、民族法学、民族语言文学、民族艺术、民族药学等多个特色交叉学科,学科覆盖面日益扩大。学科发展支撑条件优势明显,现有湖北省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国家民委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国城市民族与宗教事务治理研究中心、国家民委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基地、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研究中心、湖北省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湖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湖北省民族立法研究中心、湖北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专业委员会等十余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和研究基地。2016年,获批国家民委“武陵山片区减贫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同时,中国武陵山减贫与发展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学与湖北恩施州共建的“恩施发展研究院”也依托该一级学科。该学科条件优良,设施完备,团队实力雄厚。建有藏书十万余册的“民族学人类学文献资料中心”、设施完备的“民族学人类学田野调查实验室”,拥有国内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馆藏民族文物2万余件。学科还打造了国家民委创新团队“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团队”,以及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散杂居民族研究、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国边疆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民族地区减贫与发展等校级资助的研究团队。学科现有专职研究人员79人,其中教授33人,副教授38人,博士生导师20余人。学科团队结构合理,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学科带头人雷振扬、段超、许宪隆、田敏、柏贵喜、李吉和、李俊杰、李忠斌、康翠萍、哈正利、闫天灵等学者表现突出,在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南方民族历史文化、散杂居民族问题、城市民族问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民族地区减贫与区域发展、民族教育与管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一大批最新成果,形成新的研究特色和学科优势。高层次学科专家发挥重要影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2人、国家出版基金评委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5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支持人选4人,另有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优秀青年专家、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等多人。近20余人次担任国家级学会及省部级学会的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和常务理事。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近5年就累计主持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40余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攻关项目5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63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和出版专著230篇(部),40余项成果获教育部及省部级奖,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省部级一、二等奖20余项。部分成果为国家级及省部级领导批示或地方政府采纳,在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当前,国家正在统筹推进以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主旨的“双一流”建设,我们将以此为契机,以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切实服务民族社会为抓手,不懈努力,开拓创新,争创一流民族学学科。为及时推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的最新成果,特编辑出版《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文库》,以期为中国民族学学科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全部显示∨
童玉英,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法学博士。现为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中国边疆民族宗教问题研究团队成员。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方法、农村社会学、海南黎族研究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参与编写《怎样搞好社会调查》《社会工作评估》《社会工作实习与督导》等教材,并先后在《青年研究》《统计与决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全部显示∨
第一章 绪论第二节 文献综述一 海南黎族研究
二 妇女婚姻家庭地位研究
三 少数民族妇女研究
四 评述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一 理论视角
二 核心概念
三 研究内容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创新
六 关于“变迁时间”的考量
第二章 邢村概述第一节 田野点介绍一 海南黎族概况
二 田野点的选择
三 邢村概貌
第二节 邢村人口及家庭现状一 人口结构
二 家庭及家族现状
第三节 邢村妇女概况一 邢村妇女基本特征
二 邢村妇女婚姻状况
三 邢村妇女职业状况
四 妇女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哈黎妇女家庭地位第一节 妇女婚姻地位:恋爱自由 婚姻包办一 妇女婚前拥有较高恋爱自由
二 娃娃亲时期妇女初婚决定权
三 婚姻变更中妇女的自主权
第二节 妇女生育地位:生育自主权低生育健康风险大一 黎族传统生育文化
二 妇女生育自主权低
三 妇女生育健康缺乏保障
第三节 家庭经济地位:既主外又主内妇女承受双重压力一 黎族“女劳男逸”的分工传统
二 劳动性别分工固化了妇女的家庭角色
三 妇女在家庭收支中的地位
四 妇女几乎包揽了全部家务
第四节 家庭关系地位:妇女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一 黎族传统家庭关系
二 横向家庭关系中妇女面临性别不平等
三 纵向家庭关系中妇女地位存在差异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会转型时期哈黎妇女家庭地位第一节 妇女婚姻地位:恋爱自由新风婚姻自主权提高一 转型时期哈黎女性的恋爱自由
二 后娃娃亲时期妇女初婚决定权
三 婚姻变更中妇女的自主权
第二节 妇女生育地位:自主权提高但仍受传统生育观束缚一 海南省计划生育政策演变
二 计划生育政策时期妇女的生育自主权
三 妇女生育健康保障权明显提高
第三节 家庭经济地位:经济自主权提高性别分工出现松动一 妇女对家庭收入的贡献
二 家庭收入管理模式
三 妇女消费决策权
四 家务劳动性别分工
第四节 家庭关系地位:性别不平等趋于改善一 横向家庭关系中妇女弱势地位得到改善
二 纵向家庭关系出现代际倾斜
三 家庭暴力暴露妇女弱势地位本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推动哈黎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因素分析第一节 政治因素: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制度保障一 法律保障
二 政策引导
第二节 经济因素: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有力推动一 非农化进程推动妇女家庭地位发生改变
二 民工潮塑造妇女新形象
第三节 文化因素:妇女家庭地位变迁的内在动力一 女性主体意识被唤醒
二 社会性别观念悄然改变
第四节 结语与讨论一 哈黎妇女家庭地位整体提高但仍有制约因素
二 改革开放以来哈黎妇女家庭地位变迁明显加速
三 哈黎妇女家庭地位变迁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