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与西村妇女:1950-1980

纸书售价: 79.2 纸书定价:¥99.0 电子书售价: 39.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的缘起
二 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
三 国外研究状况
第三节 运用方法与写作思路
一 历史人类学的“深描”法
二 社会性别分析方法
三 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方法
四 口述史方法
五 文献研究法
第四节 村庄的选择与调查的过程
一 为何选择西村
二 调查的过程
三 相关概念以及研究范围的确定
第五节 章节安排与内容
第二章 西村:一个位于南洞庭湖的村庄
第一节 西村建制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 西村的农作物生产与性别分工
第三节 人口发展历程
第四节 姓氏、家庭结构与妇女
第五节 村庄政治结构
一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村落政治
二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村委会
第三章 浮出历史地表:西村传统生育文化
第一节 传统的生命观与身体观
一 西村的生命观、宇宙观
二 对身体的理解:有等级的身体
第二节 生产之道:疼痛的记忆
一 怀孕的禁忌
二 产房的选择与布置
三 分娩方式
四 接生者的选择
五 难产之处理
第三节 生育的动力与压力
一 生育:为延续香火
二 生育:为提供劳动力
三 生育:为光宗耀祖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新观念与旧思想的碰撞:计划生育的开端(20世纪50—60年代)
第一节 妇女的处境:两种生产的冲突
一 妇女解放:参加社会化劳动
二 解放路上的苦与痛:内与外的冲突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开端:妇女与国家
一 妇女的心声:少生少育
二 国家的考量: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与出台
三 西村的行动:妇女干部的重要性
第三节 节育知识的宣传:新观念的传播
一 计划生育专业人员的培养:西村两位积极分子
二 文字资料的宣传:以《湖南妇女报》为例
三 避孕方法的推广
第四节 不尽人意的结果:旧思想的顽固
一 20世纪50—60年代西村的生育情况
二 五味杂陈:妇女对待节育的矛盾心理
三 不尽人意的结果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由犹豫到接受:晚、稀、少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70年代)
第一节 计划生育工作组入村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与推广
二 集体化体制下的西村
第二节 阻力与压力:计划生育任务的落实
一 多种形式的宣传与动员
二 计划生育任务的规划与制定
三 干部们的两难处境:国家政策与村落文化
第三节 对身体的控制:各种节育方法的使用
一 口服避孕药:难忘的经历
二 宫内节育器(上环):身体的第一次接触
三 人工流产:从限制到放任
四 绝育:从输精管结扎到输卵管结扎
五 节育的复杂性:多种节育方法的“体验”
第四节 两位结扎者(绝育者)背后的故事
一 吃螃蟹的女人:西村最早的女性结扎者
二 “越界”:西村最早的男性结扎者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冲突与妥协:独生子女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20世纪80年代)
第一节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西村妇女
一 集体的解散与妇女的土地权益问题
二 家庭农副业的发展与性别分工
三 村委会的巩固与女性政治权利的消减
第二节 风暴来临:独生子女政策的登场
一 “四个现代化”与人口问题
二 风暴来临:独生子女政策在西村的登场
三 正面交锋:奖励与惩罚
四 西村妇女主任:模范与辛酸之路
第三节 沉重的肉身:妇女们的压力
一 解放抑或负担:精神上的压力
二 肉体上的重负:避孕、体检的对象
三 政策中的性别盲视
第四节 弱者的“武器”:妇女们的应对措施
一 抵抗:社会关系的利用
二 躲藏与外逃:“超生游击队”的产生
三 一个“超生户”的心路历程
第五节 家庭结构的变化与新型生育观的形成
一 婚姻形式与家庭结构的变化
二 妇女地位的上升与家庭决策
三 少生、优生的生育观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一 计划生育改变了传统生育文化吗
二 避孕、节育的对象能不能向男性倾斜——改变男优女劣的身体文化
三 村庄及村组织的重要性
四 社会变迁中的妇女地位
参考文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