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一倾听是我们特别是当代新青年应该养成的一种能力。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太快、竞争压力与精神压力太大,或沉溺于电子设备营造的虚拟世界之中,以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对同学、同事、朋友,我们喜欢自我表白,如同“话痨”,像“祥林嫂”一样,把别人当作是语言倾诉与情感宣泄的对象,喜怒哀乐,诉说不停,结果一场友好的对话变成了个人独白,无形之中剥夺了别人参与对话的权利,也失去了通过倾听来了解别人、建立友谊的机会;而对长辈,往往会是不言不语、不闻不问,以“让我休息下”“让我清静下”“不用你操心”“别烦我”等为借口,以代际差异逃避与长辈相互间的沟通。相反,在日常生活之中,长辈往往会对我们问长问短、问寒问暖。而我们呢?不要说是问长问短、问寒问暖,就连简单地听一听的时间与耐心都没有!其实,人们在遇到烦恼和喜悦后,都会有一种倾诉的渴望,希望倾听者能够给予理解,分享快乐,分担忧伤。在双方倾诉与聆听的互动过程中,联络感情,建立与加强友谊。而且,在物质、医疗基本有所保障的当下,就生长于1990年代的新青年来说,什么是孝?最为简单的就是能花时间去倾听长辈的声音。2012年6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新增了一条“常回家看看”的内容,引起社会关注和争论。同年8月13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共同发布的《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其中就有“聆听父母往事拉”“每周不忘打电话”“关爱父母说出口”“沟通父母心结扣”“新闻时事常交流”等五“孝”直接涉及与长辈的语言沟通。在语言交流中,倾听就是对长辈最大的尊重,从而拉近相互间的距离。我们毕竟没有经历过长辈所经历的,倾听是了解长辈的最好渠道,站在长辈的观点来看问题,懂得倾听是小辈开始成熟的标志。正如伏尔泰所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小辈能抽时间听其倾诉,对其人生经历进行一定的梳理,不啻是一份子孙辈的成长礼。长辈的经历,特别是延续与养育了自己的祖辈,他们的生活经历,无论是成功与失败、平淡与激越、喜悦与痛苦、光荣与梦想、矛盾与冲突,都是我们血脉相连的一种生命财富,一种精神永续。倾听是一种姿态,一种技巧。在凝神贯注的倾听中,我们用稍稍向前倾的姿势、专注的神情、关注的眼神、自然的微笑、微微的点头、微松的嘴角,甚至是慢慢端起杯子喝上一口水之类的小小动作,这些无声的肢体语言来告诉受访者,我们在倾听。就说眼神,眼睛是心灵之窗,访谈中的眼神就特别重要,眼睛注视对方,不是一直盯着对方,否则会给双方带来压力,可以尝试着看对方的鼻尖或额头等,以分散这种被盯住带来的心理压力。访谈中,适当地表达赞同或疑问,赞同则点点头,疑问则送上一种询问的眼神。我们的整个身体除了坐端正之外,也应微微地朝向对方,即使是将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的休息姿势,上面那条腿也是一直朝向对方的。这些都是一种集中精力积极倾听的表现,从而在相互交流中,感受真诚,受到鼓舞。倾听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对人、对事、对社会现象永远不可能是未卜先知、先知先觉的,唯一的方式就是倾听、了解、调查、研究。让人说话,让人把话讲完,或许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或者得到相反的一个结论。教育家卡耐基说,“做个好听众往往比做个演讲者更重要。专心地听他人讲话,是我们给予他的最大的尊重、呵护和赞美。”当然,在倾听中,我们也可以插话,比如通过“是这样吗”“你的意思是”等引导性插话,以获得更多信息,并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是吗”“真有趣”等评价性插话,表示对话题的兴趣,并激励对方继续往下说;通过“这个问题是”“这是说”等复述性插话,代表你在认真聆听着,并能更好地理解对方所说的意思。当然,在倾听时你实在有必要插话,也可以用商量的口吻说,“请允许我插一句”,让对方有思想准备,以免误解。其实,倾听中基本不需要说话,只要表达出了一种自己受益良多并愿意了解更多情况的愿望即可。倾听是一种能力,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社会生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事,某人带了一批人跑到一个地方去了解情况,结果连让人家讲完整一句话的耐心也没有,动辄将人家的话打断,反复抢夺“话语权”,显示出自己的“无所不知”,只顾以一己之见,甚至几十年前的一点经历,对变化发展的基层现实说三道四,名义上是下到基层,了解民情,其实是一场喧宾夺主式的恶作秀,是一种深度扰民害民。苏格拉底说,上天之所以赐人以两只耳一双眼睛,但只有一张嘴巴,就是为了让人多听多看少说。这样,才能获得大量第一手的准确资料。在访谈中,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这是自己与人沟通的秘诀。倾听就是平等地对待受访者,体现出的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尊重。二本项目的展开,使我们初步掌握以专业知识来记录生命中活水源头的能力。历史资料大致分为文献、实物与口述三大类,人们据此建构起对历史的认知。口述是通过实地访谈经历过“历史现场”的人,用文字笔录、录音录像等采录形成的史料,也是搜集、记录历史记忆的一种田野方法。它让历史更加丰富全面、更加接近真实、更加富有人情味。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经历了三十多年的今天,中国几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飞跃进入了一个工业化甚至后工业化的时代,社会面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巨变。这一巨变,是历史长河的瞬间,是飞逝社会的片断,却是经历者的生命全部。记录下这一巨变,是当下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伸出我们有限的双手,抓一把紧随时代发展而快速飘散的历史云烟,敞开我们的心扉,去追寻渐行渐远的生活世界与精神家园。在史学研究中,因为口述历史带有主观性之故,人们往往忽视、回避甚至反对口述史料的运用,着重在于通过实物史料与文献史料,重建对历史的认知。然而,从史料学的角度或者套用法学关于证据的概念,史料由三部分构成,即作为实物史料的“物证”、作为文献资料的“书证”与口述史料的“人证”,三大类证据均有其独特的司法效益。我们有责任,下力气去保留这些社会证据。口述历史在历史叙述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在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之如何传承传统文化这一课题中意义巨大。现代口述历史的兴起,改变了史学研究主要以帝王将相、精英人物为线索的叙述模式,主要是给那些原本在历史上没有声音的普通民众留下记录,向民众敞开了学术之门;也给那些在传统史学中没有位置的事件开拓出一个空间,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民众之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与喜怒哀乐。借用史景迁在《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前言中所说的:“但我所关注的却是另外一些人,他们并不处于革命过程的最中心,但他们以其特有的敏感描述了自己的希望和苦痛,而他们的个人经历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征。”([美]史景迁:《天安门:知识分子与中国革命》英文版前言,尹庆军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日常生活固然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与民众紧密关系之总体架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发现草根民众为生存而与现实政治保持的恰当距离。我们的职责是在访谈中挖掘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以及人性观察,将其心灵深处的共同意象进行凝练,进一步构建关于未来的共同愿景。的确,口述历史存在着选择性记忆问题,这是无法回避的。口述历史能提供许多宝贵的真实信息,但因记忆、陈述、个性与心理等原因,它存在不准确性。这也是人们拒绝采用乃至不相信口述历史的主要原因。口述历史采写的是人的记忆,记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采写过程中,这种不确定性还会增加。在不同的环境和氛围中,受访者回忆内容的多少、深浅会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提问及对话语境中,其回忆的方向及事实要点也会有所不同;在不同心理情绪背景之下,对自我认知与往事的陈述甚至会大相径庭,这也有选择性陈述的因素。另外,人们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记忆上的取舍,只记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只记自己愿意记的信息,而其余信息往往会被遗忘。对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信息,记忆程度一般较高;容易记住简化的内容较少的信息;形象具体的信息,记忆程度也高;新奇特的信息记住的可能性增加。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需求,在已被注意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储存在大脑中。人们多喜欢回忆和讲述自己的光彩历程,而很少敢于面对不光彩的过去。同样也存在选择性失忆问题,是一个人有意无意地遗忘了一些自己不愿意记得的或者逃避的事、人或物。同一事件,不同的见证者,或因有意偏袒,或因记忆不全,所做的描述也不同。这样,口述历史似乎是不可全信的了。其实,任何史料均有其不准确、不可全信的一面。档案史料是最权威的史料,但是造假、虚报又有多少。唐纳德·里奇说,“口述历史和其他学科的研究资料一样,有可信的,也有不可信的。没有任何一种资料是绝对可以依赖的,任何资料都需要用其他资料加以比对。”([美]唐纳德·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实务指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它只是提供了一种互证、补证的工具。对此,我们只能是做好“笨功夫”,即查阅有关文献史料,熟悉受访人所经历的时代、社会及一些重要事件的历史背景与相关细节,从而尽量弥补其不足。三在学会倾听中慢慢成长,在记录中传承与我们血脉关联的过往。本口述历史计划的展开,基于如何让高校文史及其相关专业学生,通过课外的基本训练及田野实践,初步掌握口述历史的技能与方法,从而培养面向社会文化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史学人才;使之成为文史专业培养进程中,学生喜欢、教师乐意、社会需要的一个基本学程。以口述历史为手段,从专业知识、学科技能与情感培育等方面提升学生基本素养。它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在校的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将情感培育与专业成长有机结合,在专业成长中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作为一项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我们主要着力的是:如何对文史及相关专业大学生进行口述历史基本训练;其训练之程度(范围)、强度(课时)、力度(精力)如何,学生参与度如何,如何辅之以田野实践,终而使学生具备初步技能;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口述基本技能的培训;如何提高口述技能训练的有效度,改进训练工作,从而有效培养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在高校文史等基础理论学科的教学实践中,作为一项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口述历史也是行之有效的。从专业培养的契合度来说,它是贯通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捷径。其次,高校学生思想工作如何将情感培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统一起来,口述历史通过实践研究中国社会过去发生什么,共和国六十多年历程最能证明中国社会发生日新月异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爱家之情;并且,因口述对象往往以老人、长辈为主,在倾听中唤起人性、亲情,从而感受到一种社会传承与社会责任的力量,在实践中见证人生的成长。再次,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口述历史训练是理论联系实际最好的方式之一。在校大学生不仅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而且,通过对历史亲历者的口述访谈,走进历史烟云深处,记录与“创造”历史,亲自参与历史建构。本计划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可以描述为“口述技能-田野实践-口述理论”路径。通过对参与者口述历史技能的培训,有效利用假期对家乡进行口述历史田野实践,最后总结形成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终而使之成为文史专业学生常态化的基本训练内容。经过近10年的实践,从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口述访谈项目(参见袁成毅、丁贤勇《烽火岁月中的记忆:浙江抗日战争口述访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至今,特别是近5年来的不懈努力与基本训练,让参与者在认知训练、能力培养与情感陶冶方面均获得提高。比如说,本次口述访谈中,徐旭日在采写后感慨道:“爸爸妈妈的年龄也大了,转而去经营了一家鞋店和一家服装店,生意还过得去,我和弟弟也衣食无忧。这个慈父严母的家庭是我一生奋斗的动力,爸爸爱给我们讲故事,有神话传说,乡间逸事,也有年轻时走南闯北的经历。其实他的白发见证了一个山村热血少年的成长,是平凡小老百姓的代表,是中国1970年代山村生活的小小缩影。妈妈是传统的家庭妇女,也是典型的农村妇女,她为家庭奉献了青春岁月,换来的只有儿女藏于心底的深深感激。他们现在已经不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年了,已经在时光中苍老了容颜,陪伴他们一代人的传统农村也只停留在了他们的记忆和那些泛黄的相片中,但那存在过的事物,通过他们的叙述,我的笔、我的记录,还是能留下最真切的痕迹。”姜胜蓝则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更多的时候,其实我们这一代人要感到珍惜,因为我们能够经历这个时代。当我们在怀念过去的那段乡村生活的时候,更多的人内心没有感到遗憾或者痛惜,因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已经让我们更加感到知足。在倡导‘中国梦’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保护传统文化,在怀念先人留下来的‘德’。我想,只有人人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做一个光明正大内心纯净的人,数十年后,现在的乡村生活也会被怀念。”章建忠在采写后说:“我听到母亲这些话,感觉一下子理解了这些年他们之间的风风雨雨。母亲长得挺好看的,有过自己的恋爱。可是,命运让她得这种病。她的初恋曾是一位慕道友,母亲和他母亲认识,现在的他已经是弟兄了。父亲,其实也不想娶我母亲吧,毕竟两人相差那么多岁。但是,终究他们走到了一起。20多年的婚姻,我见证了大部分。母亲虽然没有和自己的初恋最终在一起,而是与我父亲携手走上婚姻之路。但是,父亲十分钟爱母亲,包容她许多的不足。我很感谢上帝,虽然历经各种苦难,他们还是相濡以沫,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他们之间的爱情,虽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但却有相守一辈子的承诺。如今的我,是一名师范生。我继承了母亲的信仰,并且对这一信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母亲来说,她只是单纯地相信而已,许多深奥的道理,也许她也没有弄清楚。但是,我还是看到上帝的恩典,降临在她的身上。现在我们是三口之家,虽是清贫,确是充满希望和喜乐。因为我们看到,苦难人生已经转向福乐人生,这真是令人感恩的事。”现实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风雨,每个人都是一部内容生动的教科书,甚至是丰富多彩的百科全书。采写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可供借鉴的人生养分和可以阅读的人生之歌。在长辈的千辛万苦中,让我们感受到微小生命存在的伟大意义,在困境之中保持一种奋斗状态的勇气。倾听是一种力量。通过访谈实践,大家一起参与了较为专业的田野调查、口述历史基本训练。大家在倾听历史、记录历史与传承历史。丁贤勇2014年10月16日
全部显示∨
第一编 旧貌新颜
1 皤滩梦回:山地市镇的繁华往昔历史足迹:孕育于深山溪畔的市镇
商铺作坊:流连在石板柜台上的记忆
寺观祠庙:乡间信仰及其名人逸事
2 濮川人家:小镇依旧的袅袅炊烟结婚:四年特殊的“分居生活”
求学:且学且农的校园时光
book=23,ebook=35工作:苦尽甘来的学艺生涯
生活:包产到户后的洋楼幢幢
3 汤溪乡语:阅世八旬之新旧变幻童里老家话当年
铁路参军忆辛艰
公社“文革”古旧事
改革春风换新颜
4 马车湾头:碌碌人生的最终落点山湾人家,勉强温饱
求学未成,务农为生
走南闯北,家是归宿
5 人在旅途:行走温州的前世今生县前头,五马街
book=59,ebook=71上城去,步当车
温丽道,山环绕
book=65,ebook=77瓯来风,闯天涯
6 云水贵池:记忆深处的皖南山村磨砺贯穿童年
婚姻改变生活
book=71,ebook=83潜移默化的山里人家
朴实无华的乡居生活
7 枣园忆昔:当岁月终究化为烟云苦难光阴,寸草春晖
曲折岁月,记忆永存
铅华洗尽,心存感恩
8 竹乡旧闻:石桥村的过往与今来贫农、地主、粮食关
读书、“文革”、共青团
集体、劳动、种类散
故人、故地和土特产
第二编 时光流逝
9 梦绕玉环:山海文化的一场邂逅耄耋余光中回望
book=99,ebook=111垂髫印记里说道
花季过隙中成长
10 石门悠然:贫苦岁月里话桑说麻上海媳妇忆往昔
平头小伙工匠路
干练二姐早当家
11 仓前忆旧:余杭塘边的淳朴人家跌宕起伏的职业人生
记忆犹新的宣传队员
风云变迁的角色转换
12 菇乡往事:龙泉山村的个中苦乐父亲早逝,无奈辍学
粮食不够,番薯充饥
娶妻生子,生活改善
布鞋油灯,广播电视
学生时代,苦中带乐
十八岁时,出门远行
恋爱结婚,学种香菇
13 前港村事:逸文长辈的悲欢镜像困难·坎坷·前港村
童年·欢乐·鬼故事
奋斗·失败·再奋斗
14 闻堰家居:蔡家门里的吃穿住行关于“蔡家门”
book=142,ebook=154关于“吃”
book=144,ebook=156关于“穿”
关于“住”
关于“行”
15 稠江晨曲:在商海中的荡漾沉浮艰难的童年
商海沉浮
16 古洲晚唱:江岸人家的似水流年既是长子又是顶梁柱
从书生到裁缝的天道酬勤
一样的女性,不一样的贤妻良母
第三编 家族往事
17 西周絮叨:浙东山村的人生百味童养媳,小丈夫
修鞋匠,花草娥
艰从师,苦求学
卖焦糖,打米糖
18 堇荼如饴:世事喧嚣,我心宁静以天为被,以地为床
生活易满,无关风月
忆苦思甜,不忘本心
19 黄坦炊烟:徐幸福的不幸与幸甚山村少年,艰苦求学
相连亲缘,挥别理想
情路虽难,相守相持
世事变换,安于平淡
守望幸福,风雨人生
重男轻女,违规重罚
无知无畏,笨拙成长
20 静水微澜:常山乡村的生老病死骨肉分离的悲潮
酸甜苦辣五十载
book=198,ebook=210文明与落后的较量
21 三甲长老:历经战火,安享平世婚后从军,返乡务农
含辛茹苦,哺儿育女
真挚亲情,永不泯灭
22 半世龙港:大时代下的小小人物70年代:走私犯险只为生计
80年代:北上南下后回乡扎根
90年代:文艺分子成妇女主任
23 洪殿岁月:沉浮瞬间的家族变迁第一代,古稀之年回顾沧桑岁月
第二代,社会和家族的承前启后
第三代,新时期家族的新希望
24 西门追忆:梅顺一家的跌宕人生生逢战乱多磨难
艰苦岁月濒饿死
苦尽甘来感触多
第四编 农家孩子
25 孤儿自强:走出水乡的农技干部独姓、水乡、垂钓能手
寄居、农校、找工作
干将、劳模、考察荷兰
26 水乡教师:叫我声老师,多高兴艰难困苦:不幸的童年
命中注定:走上教书之路
安逸祥和:充实的晚年
27 春江纪事:梅山生活的点点滴滴回不去的年少时光
初游桐庐与交通
知识改变命运
28 跳出农门:临海夫妻的成长之路孩提时代:农活与娱乐
学生时代:读书与娱乐
工作时代:谋前程、勤教书
丽芬的求学路
29 女埠细雨:飞渡旧时的岁月沧桑执手相濡以相沫
清贫人家亦欢乐
book=286,ebook=298江西过来的新嫁娘
30 浔阳江头:铁汉在香世庵的磨炼书香门第
饥饿年代
高考征程
31 上峪追忆:黄土坡上的村史家事看家谱,缅祖先,谈乡村旧史
book=301,ebook=313经战乱,历土改,忆艰辛学路
book=303,ebook=315入集体,成姻缘,度三年灾荒
讲“文革”,论村事,叙村官生涯
说家事,道奔波,叹光阴荏苒
32 执法关中:秦川渭滨的那囚那案追忆义合:关中老城与成长年轮
机缘巧合:加入劳改队,血肉筑就宝成路
book=314,ebook=326历练老成:工作中磨砺,学习中求索
再忆义合:曾经坝下泣,如今换新颜
亦文亦武:案中显身手,志中显文蕴
第五编 女性故事
33 乌屿人家:女性、命运和我的家豆蔻年华时,无缘文化人
十九嫁出阁,奔波劳碌命
辛苦几十年,只为一家人
寒窗十几载,命途终有改
单亲90后,怀梦闯前程
34 吴叶绣娘:历经七十年雨雪风霜儿时家道始中落
初为人妇万事难
起居生活思苦甜
改革开放换新颜
35 月娥惜福:家里家外的“女汉子”儿时记忆
婆家生活,顶起自家天
土地、房子和人
我的孩子们
当下生活
36 临海女工:旧时大户遇上新时代追根溯源:没落地主子嗣的早年生活
小桥流水:初中辍学,女工生涯
book=353,ebook=365花开无意:我的婚姻,我不做主
不一般的春节
37 妇女委员:镇西水乡的蚕家故事扯蚕丝,挖水菜
小闺女,女委员
菊花蚕,大瓮验
八十年代的农村大学生
改革开放后的小一辈
38 隆昌忆母:淹没于时光中的悲喜老夫少妻的婚姻
支撑家庭的艰辛
浅尝幸福后的逝去
39 水落坡上:乡村女子的逝水流年闺阁之中的锦瑟年华
嫁为人妇的艰辛岁月
40 惠芳浮想:坎坷起落间的贫与富为人子时知富足
为人妻时多愁苦
为人母时知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