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八章 中国古代名辩学奠定了科学发展的逻辑基础
引言
第一节 什么是名辩学
一 《墨经·小取》描述的名辩学大纲
二 《荀子·正名》描述的名辩学大纲
第二节 名辩学的发展历程
一 春秋战国时期
二 秦后八百年
三 隋唐至明清时期
第三节 名辩学的特点
一 名辩学特别关注正名问题
二 推类(或类推)是名辩学的推理特色
三 中国名辩学是非形式的逻辑
第四节 名辩学的认识论思想
一 人有认识能力
二 认识有不同阶段
三 检验认识有标准
第五节 名辩学与科学
一 名辩学中的科学思想
二 古代科学中体现的名辩思想
结论
第九章 中国古代科技转型期——明清时代的科学与哲学
第一节 明清科学发展的大环境
一 社会激变
二 王学批判与实学兴起
三 西学东来
第二节 传统认识论观念与西方认识论观念的结合
一 “格物穷理”源流
二 徐光启等提出的“格物穷理”原则
三 “格物穷理”原则的局限与作用
第三节 明清中西科学会通重要人物及其贡献
一 徐光启的贡献
二 李之藻的贡献
三 利玛窦的贡献
四 李天经、汤若望与南怀仁的贡献
五 阳玛诺等人的贡献
六 王锡阐的贡献
七 梅文鼎及宣城学派的贡献
八 方以智及方氏学派的贡献
第四节 明清中西科学会通的重大事件
一 《崇祯历书》的编修
二 《数理精蕴》与《四库全书》的编纂
三 清康熙帝的大地测量
第五节 其他思想家与科学家的贡献
一 李时珍《本草纲目》及陈第的《内经》音韵研究
二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三 茅元仪的《武备志》
第六节 明清科学制度
第十章 儒家文化与科学技术
第一节 儒学的科技内涵
一 儒学的特质与科技
二 儒家经典中的科技知识
三 历代儒家对科技的重视与研究
第二节 古代科技与儒学的关系
一 科学家与儒学
二 科研动机与儒学的价值理念
三 科技研究与儒家经学
四 科学思想与儒家自然观
五 科技与儒学同步发展
第三节 儒学对古代科技的作用
一 儒学与科技的成长性和独立性
二 儒学与科技的务实性和理论性
三 儒学化的科技及其优势与缺陷
结论
第十一章 道教文化与科学技术
引言
第一节 道教对古代天文历法的影响
一 道教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历史渊源
二 《丹元子步天歌》与《革象新书》的天文学思想
三 道教学者的历法创见
第二节 道教对古代数学的影响
一 道教与古代数学的内在联系
二 道教对古代数学的推动
第三节 道教对古代物理学的影响
一 “物理”一词与道教的渊源
二 道教典籍中的物理学思想
第四节 道教对古代化学的影响
一 外丹黄白术对古代化学技艺的贡献
二 道教外丹化学的世界级贡献——黑火药的发明
第五节 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
一 医道同源的思想理路
二 道教名医及其医学思想举例
第六节 道教对古代农学的影响
一 道教农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 道教典籍《太平经》的“重农”思想
三 “农道合修”的意义及现代余韵
第七节 道教对古代地理学的影响
一 独树一帜的隋唐道家地图学派
二 道教符图与地图溯源
三 《长春真人西游记》的地理学价值
四 道教堪舆术中的地理学思想
小结
第十二章 佛教文化与科学技术
第一节 佛教教义的结论和指向导致对科学的冷漠和抵触
一 成佛的追求
二 虚幻的世界
三 佛教与神通
第二节 佛教需要科学知识构造自己的教义
一 “无我”说与自然科学
二 “解脱”说与自然科学
三 佛教对一般科学知识的探讨和使用
第三节 佛教的传播和科技交流以及佛教思维与科学的关系
一 佛教传播与中印科技交流
二 僧人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与科学
三 佛教思维与科学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的科学政策
第一节 唐代的科学政策和对待外来科学的态度
第二节 宋元国家与自然科学
第三节 明代历法和明末争历
第十四章 中外文化交流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对中外科学文化交流的认识
一 阶段性特点
二 地理交通
三 科技文化交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二节 中外科技交流对我国古代科学思想发展的影响
一 农学
二 数学
三 天文学
四 医学
参考文献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