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已达169年,在历史长河中,这虽然十分短暂,但历史和现实都已经证明且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有着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关注劳动阶级的解放、维护普罗大众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描绘出了一副人类对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的美好图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不仅致力于深刻地“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而彻底地“改变世界”。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因为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实践也证明,无论科学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变迁,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它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真理性,依然占据着道义的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他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并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他说:“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他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也说:“你们登泰山,只登到半中央,没有登顶难道泰山就不存在吗?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经过几代、十几代和几十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孔夫子时期到现在也就70多代。要看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急不得,要有历史耐心。共产主义虽然遥远,但不等于不存在。她是人类追求真善美的目标。难道因为遥远,就觉得渺茫,因为渺茫,就可以不信吗?我们要做好我们现阶段的事情。”他的这一系列有关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看到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要有历史耐心,要做好我们现阶段的事情,要不断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无疑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指明了未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的目标、任务与方向。西南交通大学有着悠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的历史和传统。作为一所以工科见长的大学,1952年在院系调整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教研室,通过教育部分配从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校招收毕业生和学员组建起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队伍。1978年招收马列主义师资班,既培养了一批学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打下基础,又教学相长,促使一批老师成为名师,享誉西南乃至全国,如1990年朱铃教授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获最高奖项的先河,为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竖起了标杆。1984年学校在马列教研室基础上建立了社会科学系,进一步扩展了队伍、壮大了实力。1987年起开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91年率先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系在川高校最早;1996年又在社会科学系基础上成立了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增办了相关的学科与专业,推动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提升了工科人才的人文素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2006年初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实现了学校百余年建校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的突破。2007年获批建立国家教育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2008年建立政治学院,主要负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任务;2015年调整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达到了一个机构、一支队伍和一个学科的要求,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到博士教育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西南交通大学一贯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研究的专职队伍建设,汇聚了一批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高素质人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团队建设方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精品课2门,国家级资源共享课2门。在人才队伍方面,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2名,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获得者2人;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对象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1人、提名人物1人。在教育教学方面,获得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彩一章”、“优秀教学案例”、“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疑难解答”、“教学方法”等立项者10余人。正因为如此,在2011年底召开的西南片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特别举例指出:“西南交大成果丰硕,这是与他们长期重视抓队伍建设、重视抓学科建设、重视抓课堂教学,突出教学中的‘三贴近’分不开的,……是当之无愧的,是长期积淀下来的。”近年来,全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取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成果。鲜于浩教授担任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教材的编写专家;何云庵教授担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子项目负责人,同时他还是四川省社科规划重大招标项目主持人;林伯海教授主持了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选题”项目。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力与水平,也体现了交大马列人为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所做的贡献与担当。总之,这些年来西南交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领域推出了一批相当有见地和影响的学术成果。我们挑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形成了这一研究文库,集结出版。这批学术著作有的是国家社科基金的结项成果,有的是基于博士学位论文修缮后的成果,都与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建设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所有成果入选和出版前都经过了多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家的评审和把关。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的编纂的原则是,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中国问题和中国实践,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说“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展“中国气派”。我们真诚地希望,这套“马克思主义研究文库”能帮助和引导读者加深对新时期、新阶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认知,能够回应时代的呼唤、推动理论创新,能够为扎根中国办大学、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尽绵薄之力!王顺洪2017年3月21日
全部显示∨
第一章 绪论一 选题的缘由
二 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三 本书的研究目标
四 本书的研究内容
五 本书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
六 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七 本书几个概念的说明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面临的复杂社会形势第一节 保甲制度对四川基层社会的控制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际四川乡村权力结构及其特点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严峻形势的加剧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基层政权的建立与乡村权力重构第一节 四川的解放和各级农会及村政的建立
第二节 四川乡(镇)政权的建立和加强
第三节 四川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乡村权力的重构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基层政权的建立与乡村权力重构第一节 成都市政府的成立和各区政府的调整
第二节 成都市街道居民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及其职能的发挥
第三节 成都城郊基层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第四节 成都市区、乡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
第五节 成都市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及基层政权的职能、作用
第六节 成都市乡镇政权建立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庆基层政权的建立与乡村权力结构变迁第一节 重庆城镇基层政权的建立
第二节 重庆村乡基层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重庆乡村权力结构的变迁及基层政权的职能、作用
第四节 重庆建乡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康省政权建设的变迁第一节 清末西康的政治架构
第二节 民国时期西康省制的形成与基层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康省农村基层政权的建立
第七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乡村社会治理的其他举措第一节 贯彻婚姻法,实现男女平等,解放乡村社会生产力
第二节 禁绝烟毒,促进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取缔封建会门,扫除封建势力的最后根基
第八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基层政权建立和乡村社会治理的成功经验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正确的理论和政策指导
第二节 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
第三节 紧密结合中心工作
第四节 坚持劳动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
第五节 充分发扬民主和政策推进相互结合
第六节 典型示范与阶段推进有机融合
第七节 建立一支立场坚定、人民拥护、有奉献精神的基层干部队伍
附录附录一 农民协会组织通则
附录二 区人民政府及区公所组织通则
附录三 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
附录四 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
附录五 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
附录六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乡及城镇政权建设的实施办法(草案)
附录七 关于彻底废除旧乡保政权建立乡村人民政权的指示
附录八 重庆市乡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
附录九 重庆市乡人民政府暂行组织规程
附录十 重庆市人民政府区公所暂行组织规程草案
附录十一 华阳县中兴镇人民政府一九五三年工作总结
附录十二 土改后农村基层组织领导骨干的实际情况
附录十三 基层人民代表大会情况统计表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