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网络问政其实就是一种互动平台,是政治精英或普通网民借助网络关注与管理公共事务、参与到政治过程中,发挥知情、监督、质询等功能的形式与状态的总称。其中既包括领导干部对网民的“问”(咨询),也包括网民对领导干部的“问”(质问与评议);既包括网民的“答”(参政),也包括领导干部的答(回应)。网络问政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民主政治。近些年,网络问政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引发了巨大的政治社会变革,成为官民互动的桥梁纽带,显示了巨大的政治能量,也成为学术界、政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书系统考察发生在近些年的网络问政事件,循着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探索解决思路的认识路径,探讨网络问政与政府规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尝试性地提出应对之策。网络问政虽然有广大政府人员的积极参与,但是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网络问政的主体是广大网民,而且参与的主要领域包括: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的政策质询、关于政府作为不力或不作为的事后问责、腐败举报、发泄某种不满情绪和向政府相关部门讨说法等。网络问政发挥了沟通互动平台、提升社会资本、民主监督以及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不过网络问政经历从广场民主到国会大厦,从印刷民主到无线民主,从电视民主到市长热线,从网络问政再到微博问政、微信问政的发展历程,更见证了电影电视,电子政务,微博、微信等问政平台,推动了政府工作向规范化迈进,促进了政府信息的透明化运作,促进了虚拟与现实的有效对接。不过,网络问政的发生、发展有其重要的政治社会原因,也有大众心理的从众化倾向,尤其是政治效能感的刺激和传播功能,使得网络问政不断被模仿、被复制,成为暴力、动乱性政治参与的主要根源。政治效能感从积极效应来看,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把握问题实质和主动权;有利于把脉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强化整体部署,提升治理水平;更有利于政府部门联动,避免网络问政事件螺旋上升。从消极效应来看,网络问政有某种程度的非理性因素,导致非理性政治参与和群体极化现象,正面舆论导向被弱化。由于商业驱动和技术瓶颈等原因,导致网络问政并不能真正体现网民心声。再加上网络上经常存在的“多数暴政与少数人意志体现”、网络意见领袖引领网络舆论走向、海量信息的真假难辨和无序问政乱象等负面因素,因此,亟须政府提供规制措施,严防网络问政走向极端。政府规制主要针对市场失灵现象,也可以针对网络问政市场的失灵问题。因为网络问政市场存在着运营商、服务商、网络意见领袖等主体的自然垄断,也存在着网络乱象的负的外部性问题,再加上网络暴力、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使得政府规制有了作用空间。政府规制在价值层面主要关注公共利益、社会秩序,而且其工具选择重在治理和规范以及法律和制度的使用。国外对网络问政的规制经历了从管理到规制再到治理的过程,人们对互联网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认为,规制互联网行为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对必然性的认识却经历了若干发展阶段。互联网产生之初,认为互联网不能被控制,因为那样做的话有碍于自由。一直到1997年,依然采取不干预政策。20世纪末,网络的狂野不羁使一些人士认为应该采取行动以塑造互联网的未来。“9·11”之后,美国以及世界网络空间的治理导向急剧转型,规制成为一种方向。在规制过程中,国外互联网规制主要采取技术规制、立法规制和道德规范等方式,而政府规制的依据主要是法律制度,规制的主体在不断壮大,规制的方法也在转型。我国的规章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专门的网络行为规范主要包括:禁止性规范、保护性规范、预防性规范、政策性规范、保障性规范、协调性规范等。在规制体系方面,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全国互联网管理工作协调小组为核心的管理机构,国务院新闻办等部门分工负责、专业管理,为我国的互联网管理提供了体制机制优势。但是,我国的互联网管理体制和法律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诸如法律体系产生较早,原则性规定较多,不能适应新发展;互联网领域缺乏根本大法,难以适应网络社会不断壮大的需要;我国的互联网规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管理多元、职能交叉造成管理效能低下;其次,治理主体的角色不清晰,难以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最后,法律体系不完备,道德规范力度亟待提高。为加快互联网管理,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参与氛围,政府规制体系建设应从这样几个方面着眼:加强立法,建立、健全互联网法律体系;找准角色定位,提升政府网络领导力;将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贯彻到网络治理过程中。另外,政府规制互联网要体现中国特色,这就要求规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规制体制机制建设要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政府规制还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网络技术自主化依然是当前或今后一段时间内网络规制的必由之路。关键词:政府规制;网络问政;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现代化
全部显示∨
王景玉,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教研部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博士,国家行政学院博士后,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浙江省政治学会、当代国际问题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当代中国政治。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三项,主持中国博士后面上资助课题一项,省部级课题若干项。在《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
全部显示∨
序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一 网络问政研究的意义
二 网络问政研究的理论进展
三 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网络问政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功能一 基本概念
二 与政治参与概念的耦合
三 网络问政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网络问政的发展历程一 社会、科技的发展与问政方式的历史变迁
二 问政平台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一 推动政府工作规范化
二 促进信息透明
三 促进虚拟与现实的有效对接
四 理性表达的呼声越来越高
五 廓清公私领域势在必行
第二章 网络问政的政治效能感第一节 政治效能感概述一 内涵解析
二 实质与功能
三 考量向度
四 考量特点
第二节 网络问政政治效能感的实际体现一 网络问政效能感的现实价值
二 网络问政效能感的负面影响
第三章 规制网络问政的必要性第一节 政府规制的基本理论一 政府规制的基本概念
二 政府规制的关注点
第二节 政府规制网络问政的必要性一 网络社会存在的问题
二 面对的挑战
三 存在挑战与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政府规制网络问政的理论契合一 网络问政为什么需要政府规制
二 网络问政“失灵”的现实状况
三 规制网络问政的可行性
第四章 国外网络问政的政府规制研究第一节 国外对网络问政的理性认知一 对互联网参与行为规制的争论
二 对互联网管控的认识不断深化
三 以政府规制代替政府管制
四 媒体市场“失灵”呼唤政府规制
五 对自由主义传统的反思
第二节 国外政府规制网络的措施一 技术性规制
二 立法规制
三 道德规范规制
第三节 国外网络政府规制的借鉴一 政府规制的起点
二 国外网络规制的经验
第五章 我国网络规制的制度体系建设状况研究第一节 当前网络规制的基本状况一 网络规制的制度体系
二 我国网络规制的政府体制
第二节 我国网络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一 网络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二 政府规制体制的缺陷
第三节 我国网络问政的规制体系建设对策一 加强立法工作,健全互联网法律制度体系
二 制度体系建设的原则
第六章 网络规范与政府能力建设第一节 政府规制的措施与指向一 规制措施
二 网络行为规范化的指向
三 网络行为规范化的途径
第二节 政府提升网络领导能力的策略与方针一 政府领导力在网络行为规范化中的角色定位
二 网络领导力提升的策略
三 提升网络领导能力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政府提升网络领导力的素质要求一 媒体沟通能力
二 做网民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
三 在网络治理中贯彻群众路线的能力
四 把握网络技术的能力
五 形成规制的凝聚力
结语一 以国情为基础安排政府规制
二 以战略为指向考量政府规制
三 以核心价值为引领指导政府规制
四 以网络技术自主化为基础做实政府规制
参考文献
附 网络问政基本状况调查问卷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