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东南亚宗教研究报告:东南亚宗教的复兴与变革

纸书售价: 60.8 纸书定价:¥76.0 电子书售价: 30.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编 东南亚宗教的总体趋势研究
东南亚宗教情势研究报告
一 当代东南亚宗教发展现状
二 我国积极应对的发展战略
(一)转变观念,从全球发展战略的高视野,前瞻性地审视南传佛教的宗教力区位优势
(二)以宗教力的区位优势来持续打造文化区位优势,补充经济区位动力的不足,从中国发展战略全局出发,全盘考虑中国发展战略的持续发展问题
(三)以地缘主体为基础,积极建设交流平台,根据宗教力的多样性,开拓多渠道的分层外交
略议东南亚伊斯兰教的趋势与特点
前言
一 宗教信徒在全民中的人口比例至关重要:“人口宗教学”
二 政教关系是判断伊斯兰教走向的重要依据或参数
三 积极参与“政党政治”日益成为伊斯兰政治思想新趋势
结论 世俗化成为印度尼西亚主流民意,广大民众对政治伊斯兰化态度冷淡
伊斯兰教与东南亚政治发展以及我们的对策
一 东南亚伊斯兰教与政治
二 分离主义、恐怖主义、政教关系与当代东南亚政治发展
(一)分离主义
(二)宗教极端主义势力的恐怖主义活动
(三)伊斯兰教与国家发展方向和模式:政教分离还是政教合一问题
三 东南亚在当代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性
四 应对东南亚伊斯兰教影响政治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认识东南亚伊斯兰教影响政治发展的重要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特别是要关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南部和泰国南部与伊斯兰相关的问题的发展
(二)积极发展与东南亚穆斯林国家的关系,重视文化交流,警惕出现不利于我国的因素
(三)支持东南亚国家反对分离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四)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
(五)深入研究伊斯兰教、东南亚反恐问题,全面深入了解东南亚的伊斯兰教,严格区分恐怖主义与宗教(伊斯兰教),正确认识东南亚的恐怖主义和反恐斗争
(六)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有组织地开展对当代世界伊斯兰教问题的研究
东南亚与西亚北非教缘关系世界影响比较
一 东南亚教缘:国际积极影响的典范
(一)东南亚的特殊教缘分布
(二)东南亚特殊的教缘关系
(三)东南亚民族宗教结构与东盟
二 西亚北非:国际政治冲突的多发地和火药桶
(一)十字军东侵使西亚北非成为最严重的古代国际冲突重灾区
(二)当代阿以冲突、巴以冲突使西亚依然成为民族宗教冲突的重灾区
(三)新十字军东侵第二步: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
(四)“阿拉伯之春”:西方对利比亚的文明入侵
(五)文明冲突的一个焦点:危机中的叙利亚政权
(六)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冲突的死结:欧美与伊朗的紧张关系
三 东南亚和西亚北非不同教缘政治的比较
宗教对中南半岛地缘文化的社会性建构研究
一 宗教的复兴及其对地缘文化的社会建构
二 民族与宗教对中南半岛地缘文化和“共有观念”的社会构建
第二编 东南亚佛教发展的新特点
中泰两国的佛教文化交流
一 两汉三国时期的中泰佛教文化交流
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泰佛教文化交流
三 隋唐宋时期的中泰佛教文化交流
四 元明清时期的中泰佛教文化交往
五 20世纪的中泰佛教文化交流
台湾人间佛教与泰国参与佛教的交流及其影响——以佛光山与法身寺的交流为中心
一 台湾的人间佛教与泰国的参与佛教的发展
(一)基本概念:“人间佛教”与“参与佛教”
(二)人间佛教在台湾兴起的背景及其发展概述
1.台湾人间佛教兴起的背景
2.台湾人间佛教的实践
(二)泰国的参与佛教概述
1.泰国参与佛教的代表人物
2.泰国参与佛教的重大事件与社会运动
二 台湾人间佛教与泰国参与佛教的互动与交流
(一)台湾佛教界对泰国复兴比丘尼僧团的支持
(二)双方联络机制与合作交流渠道的建立
(三)双方在弘法利生方面的交流合作
三 台湾人间佛教与泰国参与佛教交流合作的影响
(一)促进佛教现代化:人间佛教与参与佛教的互补与完善
(二)促进南北传佛教交流
(三)促进了佛教的国际化、全球化——在印度的复兴与在欧美的广泛传播
泰北佛教改革中高僧祜巴西唯差的抵抗运动
一 引言
二 泰北佛教改革背景
三 泰北佛教改革的重要举措
1.与教育改革齐头并进
2.推行《僧伽法》
四 高僧祜巴西唯差的抵抗运动
1.原因
2.高僧祜巴西唯差在泰北的影响力
3.祜巴西唯差的抵抗运动
五 结语
中国净土宗在越南及其影响 ——43—1400年之考察
引言
一 越南北属时期之净土信仰——奠定阶段(43—939年)
(一)佛教传入背景
1.佛教情况
2.禅派成立
(1)毗尼多流支
(2)无言通禅派
(二)净土思想之奠定阶段
二 丁、黎、李、陈时期之净土信仰(10—14世纪)
(一)丁、黎、李、陈朝——佛教兴起
1.丁、黎、李、陈朝——佛教黄金时期
2.成立两个禅派
(二)禅师研净
1.陈太宗之净土思想
2.慧忠上士之净土思想
3.陈仁宗之净土思想
(三)中国净土宗在雕刻、信仰方面之影响
1.石刻阿弥陀佛像
2.弥陀信仰
结论
巴利文《律藏》之《经分别》阅析概要
一 佛陀制立戒学法的因缘
二 巴利文《经分别》之要
1.毗兰若品
2.戒律条文
三 僧众犯戒轻重惩治释析
1.波罗夷(Pārājika)②
2.僧伽婆尸沙(Saghādi-sesa)②
3.不定(Aniyata)②
4.尼萨耆波逸提(Nissaggiya Pācittiya)④
5.波逸提(Pācittiya)⑤
6.波罗提提舍尼(Pāidesanīya)①
7.众学法(Sekhiya)②
8.灭诤法(Adhikaraasamathā)③
四 要语知津
论中国传统佛教信仰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与故国文化联结方面的作用
一 
二 
三 
新加坡国家主义建构中的汉传佛教
新加坡国家主义形成及对汉传佛教的影响
结语
第三编 东南亚宗教的发展与复兴
从河内中式寺庙看中越宗教文化交流
一 “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
二 充分反映民间宗教文化信仰的神庙
三 呼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政策
瑶族宗教文书在东南亚的流布研究
一 云南与东南亚瑶族的宗教信仰
二 云南与东南亚的瑶族宗教文书收藏
三 云南与东南亚瑶族宗教文书的外流
四 结语
论儒学在越南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路径
一 儒学在越南社会的本土化和民族化
二 儒学在越南北属时代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路径
(一)中原封建王朝的军事征伐和统治促进了儒学的传播和本土化
(二)儒家学者和官员对儒学的传播和本土化实践
(三)人口迁徙促进了儒学传播和本土化
三 儒学在越南自主时代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路径
(一)政治制度路径
1.制度儒家化
2.统治思想儒家化
(二)教育体系
(三)宗教制度路径——儒学宗教化
(四)文化模式
1.汉字(儒字)的本土化改造
2.儒学研究的本土化
3.儒学思想的本土化
五 结论
论泰国婆罗门教的复兴与变革
前言
一 泰国婆罗门教兴衰过程及原因
(一)泰国婆罗门教兴衰过程
(二)泰国婆罗门教兴衰的原因
二 泰国婆罗门教复兴的可能性及契机
(一)与时俱进,改革教义及其外在的表现形式
(二)充分利用各种现有条件来拓展生存空间
(三)改革教团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全国性管理机构
结语
第四编 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的复兴与变革
试论东南亚地区广泽尊王信仰网络的形成及其特征
一 广泽尊王信仰及其海外传播
二 广泽尊王信仰与海外华人社会的网络整合
(一)凤山寺与会馆融合的社会网络
(二)同乡和族群构成的社会网络
民间信仰与海外华人的社会网络
一 “漂泊”阶段民间信仰与海外华人的社会网络
(一)宗教空间与华人社会网络的建立
(二)宫庙修建活动与华人社会网络的拓展
(三)原乡认同与华人社会网络的维持
二 “根植”阶段民间信仰与海外华人的社会网络
(一)血缘、地缘纽带的松弛与民间信仰在拓展华人社会网络中的作用
(二)民间信仰与华人跨地区网络的形成
何氏九仙信仰与琼瑶教在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传播及扩散初探
一 何氏九仙信仰及琼瑶教
二 何氏九仙信仰及琼瑶教传入南洋
三 何氏九仙信仰及琼瑶教的扩散
结语
新马德教紫系乩掌培养模式考:以紫明四子为例
引言 扶乩仪式专家培养模式的研究价值与学术空间
一 潮汕德教乩掌的习乩活动
二 香港德教乩掌的习乩、成乩
三 新马德教紫系乩掌的培养模式
结语 道由人弘
第五编 东南亚伊斯兰教的复兴与变革
试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海岛地区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作用
一 近代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伊斯兰教的政策
二 近代东南亚海岛地区穆斯林对西方殖民侵略的抵抗
三 伊斯兰教在东南亚海岛地区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作用
(一)伊斯兰民族主义开启了东南亚海岛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二)东南亚海岛地区民族解放运动中伊斯兰民族主义与世俗民族主义的关系
四 小结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与现代化
一 马来西亚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历史沿革
(一)觉醒时期(1969—1979):政府由疏离转向亲伊斯兰教
(二)发展时期(1980—1990):伊斯兰教进入政治并与之关系渐趋密切
(三)政府主导时期(1991—1998):官方伊斯兰复兴运动成为主流
(四)伊斯兰教党时期(1999年至今):通过民主政治和议会选举参与政权
二 马来西亚伊斯兰金融系统
(一)伊斯兰银行
(二)伊斯兰保险
(三)伊斯兰资本市场
1.伊斯兰债券市场
2.伊斯兰基金市场
3.伊斯兰股票市场
三 伊斯兰复兴运动与现代化
四 结语
“云南回族”在泰国北部的流散及身份认同
一 流散族群
二 从“回”到“潘塞”再到“和”
(一)缅甸“潘塞”(Panthay)人
(二)泰国“和”(Haw)人
三 泰国北部华人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变化
(一)“中国商人”的身份认同(1940年以前)
(二)“泰国穆斯林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1940—1990)
1.华人穆斯林中产阶级的形成
2.穆斯林身份的形成
四 结论
第六编 当代东南亚—中国南传佛教文化圈的联系与影响
康泰、朱应出使扶南始发年、月、日考
一 现代学术界对康泰、朱应出使扶南年份的推测
二 康泰、朱应出使扶南始发考
(一)从魏、蜀、吴三国的关系来看
(二)出使到扶南,见到的国王为范寻
(三)从吴国的政局来看
(四)249年交州得治理,为吴出使扶南创造了客观可行的条件
(五)吴出使扶南是走海道,当于249年隆冬始发
(六)我国从东汉开始,官民俗行四时二十四节气墓祭,康、朱当在249年冬至墓祭后起程
(七)出使孙权所遣,无人敢怠慢,冬至次日即首途
三 小结
加强中国南传佛教自身建设,建立中国与东盟佛教黄金纽带
一 建立中国与东盟佛教黄金纽带的重要意义
(一)东盟是世界南传佛教中心
1.世界佛教发源地
2.佛教为国教(佛教化了的国度)
3.兴办佛教教育事业
4.加强了对外的影响(在国外建立佛寺、佛学院)
(二)东盟是世界认可的联盟
(三)中国南传佛教与东盟南传佛教血肉相连
1.傣泰老掸传统文化生命线
2.南传佛教文化生命线
二 为何要加强中国南传佛教自身建设
1.“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2.历史遗留问题,使南传佛教长期以来不能与时俱进
3.南传佛教在南亚、东南亚影响很大,而在中国信奉人数少
三 如何与东盟国家佛教界交往
1.佛教文化历史合作研究,共同提高认识
2.佛教教育合作交往
3.佛教活动节日、民族风俗活动的交往
4.弘法经验交流
5.信徒互访
6.利用现有国际佛教组织进行交流
四 与东盟佛教界交往带来预计效果
西双版纳南传佛教变迁研究 ——以勐腊曼洪傣寨为个案
一 曼洪傣寨概况
二 曼洪傣寨南传佛教变迁图景
(一)佛寺空间的变迁
(二)赕佛活动的变迁
1.赕佛热情复兴
2.赕佛主体老年化
3.赕佛态度分层化
4.赕佛诉求功利化
(三)供养方式的变迁
(四)佛寺教育的变迁
三 曼洪傣寨南传佛教变迁特点解析
(一)神圣与世俗的交融
(二)两种宗教文化的互渗
(三)宗教节日的民俗性特征
(1)泼水节的民俗性特征
(2)安居节的民俗性特征
四 余论
1.传承与变迁的互动
2.老人权威与乡村行政力量并存
信仰与政治:西双版纳傣族复合宗教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一 傣族民间信仰与传统村社——勐政权结构的适应
二 南传佛教与勐泐政权的互动
三 双重调适下复合宗教系统的形成与发展
结语
复兴还是衰落——从中国南传佛教艺术现状谈起
一 中国南传佛教艺术现状简述
1.建筑
2.雕塑
3.绘画
4.佛幡
5.其他的民族民间工艺
二 中国南传佛教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1.各地大兴土木,兴建佛殿佛塔
2.佛寺赕品多样化、现代化
3.佛教艺术作品模式化、趋同化
4.本土民间艺人减少,外来工匠成为南传佛教艺术的主要创造者
三 讨论:复兴还是衰落
1.信众热情高涨与出家人急剧减少
2.宗教交流与传统延续
3.政府的引导与干预
4.形式的华美与内涵的缺失
结语
加拿大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比较与研究
引言
一 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在加拿大的发展历史对比
二 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在加拿大的信众群体对比
三 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在加拿大的弘法形式对比
(一)从宗教活动视角分析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的弘法方式
(二)从社会活动视野剖析汉传佛教与南传佛教对加拿大多元社会的贡献
结语
户撒阿昌族南传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一 相关背景知识简介
(一)户撒阿昌族族源及其分布
(二)户撒阿昌族佛教概况
二 户撒阿昌族寺院经济概况及供养模式
(一)阿昌族传统寺院经济及供养模式
(二)当代阿昌族寺院经济及供养模式
德宏南传佛教宗派跨境研究初探
一 考证南传佛教宗派传入德宏傣族地区
二 德宏南传上座部佛教宗派历史概况
(一)缅甸南传佛教简介
(二)关于古代德宏南传佛教文献简介
(三)德宏傣族地区的南传佛教宗派
1.德宏傣族地区摆庄派
2.德宏傣族地区佐底派
3.德宏傣族地区的多列派
4.德宏傣族地区的润派
5.德宏傣族地区四个南传上座部佛教宗派间的异同
三 德宏傣族地区南传佛教部分宗派淡出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
(二)地理环境因素
(三)德宏傣族地区润派、佐底派自身的原因
1.德宏傣族地区润派自身的原因
2.德宏傣族地区佐底派自身的原因
(四)德宏傣族地区佐底派和摆庄派的竞争
四 结语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