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著名哲学家、伦理学家萧昆焘教授、王育殊教授创立,90年代初开始组建一支由青年博士构成的年轻的学科梯队,至90年代中期,这个团队基本实现了博士化。在学界前辈和各界朋友的关爱与支持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20世纪末以来,我本人和我们团队的同仁一直在思考和探索一个问题:我们这个团队应当和可能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怎样的贡献?换言之,东南大学的伦理学科应当形成和建立什么样的特色?我们很明白,没有特色的学术,其贡献总是有限的。2005年,我们的伦理学科被批准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这个历史性的跃进推动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经过认真讨论并向学界前辈和同仁求教,我们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学术贡献点定位于三个方面:道德哲学;科技伦理;重大应用。以道德哲学为第一建设方向的定位基于这样的认识:伦理学在一级学科上属于哲学,其研究及其成果必须具有充分的哲学基础和足够的哲学含量;当今中国伦理学和道德哲学的诸多理论和现实课题必须在道德哲学的层面探讨和解决。道德哲学研究立志并致力于道德哲学的一些重大乃至尖端性的理论课题的探讨。在这个被称为“后哲学”的时代,伦理学研究中这种对哲学的执著、眷念和回归,着实是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之举,但我们坚信,它是我们这个时代稀缺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努力。科技伦理的定位是依据我们这个团队的历史传统、东南大学的学科生态,以及对伦理道德发展的新前沿而作出的判断和谋划。东南大学最早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就是“科学伦理学”,当年我本人就在这个方向下学习和研究;而东南大学以科学技术为主体、文管艺医综合发展的学科生态,也使我们这些9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再次认识到,选择科技伦理为学科生长点是明智之举。如果说道德哲学与科技伦理的定位与我们的学科传统有关,那么,重大应用的定位就是基于对伦理学的现实本性以及为中国伦理道德建设作出贡献的愿望和抱负而作出的选择。定位“重大应用”而不是一般的“应用伦理学”,昭明我们在这方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只是试图在伦理学应用的某些重大方面和重大领域进行我们的努力。基于以上定位,在“985工程”建设中,我们决定进行系列研究并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严肃而审慎地推出以“东大伦理”为标识的学术成果。“东大伦理”取名于两种考虑:这些系列成果的作者主要是东南大学伦理学团队的成员,有的系列也包括东南大学培养的伦理学博士生的优秀博士论文;更深刻的原因是,我们希望并努力使这些成果具有某种特色,以为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东大伦理”由五个系列构成:道德哲学研究系列;科技伦理研究系列;重大应用研究系列;与以上三个结构相关的译著系列;还有以丛刊形式出现并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创刊的《伦理研究》专辑系列,该丛刊同样围绕三大定位组稿和出版。“道德哲学系列”的基本结构是“两史一论”。即道德哲学基本理论;中国道德哲学;西方道德哲学。道德哲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不仅在概念上将“伦理”与“道德”相区分,而且从一定意义上将伦理学、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相区分。这些区分某种意义上回归到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但它更深刻地与中国道德哲学传统相契合。在这个被宣布“哲学终结”的时代,深入而细致、精致而宏大的哲学研究反倒是必须而稀缺的,虽然那个“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朱熹气象”在中国几乎已经一去不返,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今天的学术已经不再需要深刻、精致和宏大气魄。中国道德哲学史、西方道德哲学史研究的理念基础,是将道德哲学史当作“哲学的历史”,而不只是道德哲学“原始的历史”、“反省的历史”,它致力探索和发现中西方道德哲学传统中那些具有“永远的现实性”的精神内涵,并在哲学的层面进行中西方道德传统的对话与互释。专门史与通史,将是道德哲学史研究的两个基本纬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辩证法是其灵魂与方法。“科技伦理系列”的学术风格与“道德哲学系列”相接并一致,它同样包括两个研究结构。第一个研究结构是科技道德哲学研究,它不是一般的科技伦理学,而是从哲学的层面、用哲学的方法进行科技伦理的理论建构和学术研究,故名之“科技道德哲学”而不是“科技伦理学”;第二个研究结构是当代科技前沿的伦理问题研究,如基因伦理研究、网络伦理研究、生命伦理研究等等。第一个结构的学术任务是理论建构,第二个结构的学术任务是问题探讨,由此形成理论研究与现实研究之间的互补与互动。“重大应用系列”以目前我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课题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课题为起步,以调查研究和对策研究为重点。目前我们正组织四个方面的大调查,即当今中国社会的伦理关系大调查;道德生活大调查;伦理—道德素质大调查;伦理—道德发展状况及其趋向大调查。我们的目标和任务,是努力了解和把握当今中国伦理道德的真实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推进和理论创新,为中国伦理道德建设提出具有战略意义和创新意义的对策思路。这就是我们对“重大应用”的诠释和理解,今后我们将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并贡献出团队和个人的研究成果。“译著系列”、《伦理研究》丛刊,将围绕以上三个结构展开。我们试图进行的努力是:这两个系列将以学术交流,包括团队成员对国外著名大学、著名学术机构、著名学者的访问,以及高层次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为基础,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主题和主线,由此凝聚自己的资源和努力。马克思曾经说过,历史只能提出自己能够完成的任务,因为任务的提出表明完成任务的条件已经具备或正在具备。也许,我们提出的是一个自己难以完成或不能完成的任务,因为我们完成任务的条件尤其是我本人和我们这支团队的学术资质方面的条件还远没有具备。我们期图通过漫漫兮求索乃至几代人的努力,建立起以道德哲学、科技伦理、重大应用为三元色的“东大伦理”的学术标识。这个计划所展示的,与其说是某些学术成果,不如说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成员为中国伦理学事业贡献自己努力的抱负和愿望。我们无法预测结果,因为哲人罗素早就告诫,没有发生的事情是无法预料的,我们甚至没有足够的信心展望未来,我们唯一可以昭告和承诺的是:我们正在努力!我们将永远努力!樊浩谨识于东南大学“舌在谷”2007年2月11日
全部显示∨
薛桂波,女,2007年毕业于东南大学人文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林业大学江苏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哲学、科技哲学。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在《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道德与文明》等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获江苏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全部显示∨
总序
导论
上篇 概念基础与历史起点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哲学诠释第一节 伦理精神一 “伦理”
二 “伦理”与“道德”
三 “伦理”、“道德”的精神本性
四 伦理精神与道德精神
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一 “共同体”
二 共同体的伦理之维
三 “科学共同体”
四 科学共同体的发展模式及其特征
五 科学共同体的社会构型
第二章 科学与伦理第一节 科学一 “科学”含义的多向度解读
二 科学之本质
三 科学的发展趋向
第二节 科学的伦理意蕴一 “知识即美德”
二 科学活动的“伦理驱动力”
三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本质
四 科学合理性的伦理标准
第三节 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一 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之不同内涵
二 自由: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之同一性基础
三 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之契合
第三章 “科学危机”及其文化战略第一节 “科技异化”与“科学危机”一 “科技异化”
二 “控制自然”与自然的控制
三 “单向度的人”
四 “单向度”的社会发展
第二节 科技理性的价值反思一 科学技术的“祛魅”
二 科学主义对伦理价值的消解
三 科技理性与伦理价值的对立
第三节 文化战略: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精神一 缓解危机之探索及其局限性
二 “原子式探讨”与“从实体性出发”
三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性与道德性
中篇 科学共同体伦理精神的道德哲学结构
第四章 科学家的道德精神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规范及其合理性限度一 “默顿规范”
二 “默顿规范”的准伦理规范特性
三 “默顿规范”的合理性限度
第二节 科学家的道德诉求与伦理困境一 科学家的“角色丛”
二 求真与至善
三 自由与自律
四 科学家伦理选择的困境
第三节 科学家的道德责任一 道德责任
二 科学家“价值中立论”及其批判
三 科学家的道德责任
四 科学家道德责任的限度与困惑
第四节 科学家的“道德世界观”一 “道德世界观”的基本内涵
二 “道德世界观”的悖论
三 科学家的“道德世界观”
四 科学家“道德世界观”的局限及其超越
第五章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秩序第一节 伦理实体一 个体—集体—实体
二 实体
三 伦理实体
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实体性一 普遍性与必然性的关系体系
二 “单一物与普遍物相统一”的实体
三 现实的伦理关系所建构的实体
第三节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秩序及其扩展一 伦理秩序
二 “扩展秩序”与伦理秩序的“扩展”
三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秩序
四 科学共同体伦理秩序的扩展
第六章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精神第一节 “伦理实体”—“道德主体”一 实体—主体—道德主体
二 伦理实体的“伦理—道德”悖论
三 道德主体的实体性
四 伦理实体向道德主体转换的条件
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一 从“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
二 伦理世界观的基本内涵
三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世界观”
四 科学共同体伦理世界观的价值品性
第三节 科学共同体“冲动力的合理体系”一 “冲动”与“冲动的体系”
二 科学共同体的“冲动的体系”
三 科学共同体的“冲动的合理体系”
四 科学共同体“冲动力的合理体系”
下篇 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精神与高技术的伦理前景第七章 高技术困境与科学共同体的伦理难题第一节 高技术的伦理价值关涉一 高技术及其价值内涵
二 高技术的伦理价值
第二节 高技术的伦理困境一 基因技术的伦理困惑
二 网络技术的道德悖论
三 核技术应用的道德两难
第三节 高技术背景下科学共同体的伦理难题一 无法准确预测高技术的伦理风险
二 难以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第八章 科学共同体与高技术的伦理探索第一节 科学共同体与信念伦理一 信念伦理
二 科学共同体的信念向度及其局限
第二节 科学共同体与责任伦理一 责任伦理
二 科学共同体的责任之维及其道德悖论
第三节 科学共同体与结构伦理一 结构伦理
二 科学共同体的结构选择及其制度化歧途
第九章 困境的超越第一节 高技术与科学共同体的伦理精神一 高技术伦理的本质
二 高技术伦理精神的概念结构
三 科学共同体对高技术的伦理选择
第二节 高技术—伦理生态一 “生态”觉悟的道德哲学意义
二 高技术—伦理生态的价值取向和形上基础
三 高技术—伦理的生态关联
四 高技术—伦理的生态整合
结语 科学与伦理的生态整合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