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丛书”在继“非传统安全与现实中国丛书”、“非传统安全与平安中国丛书”、“非传统安全与当代世界译丛”出版以及《非传统安全研究》杂志创刊后又与读者见面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非传统安全理论研究的又一标志性进步。进入新世纪以来,人类虽然没有面临世界性战争威胁的恐惧,但是却不时地被一次次不期而遇的“非常态威胁”所侵害或困扰,这不能不让人们对“人类安全”的境况与前景深怀忧虑,也不能不让人们对政府的安全治理能力充满期盼。非传统安全主要关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网络、海洋、太空等领域,更多地与非军事的风险、危机、紧急状态、日常生存性威胁相关联。为此,人们的疑虑是:全球性的恐怖主义能被消除吗?世界性的流行疾病能被控制吗?跨国性的金融危机何时了?日本核泄漏的严重后遗症如何有效防治?伊拉克连续发生的重大爆炸袭击事件能否予以制止?北非埃及的动荡与骚乱何以稳定平息?……种种所谓的非传统安全威胁使得人们陷于“危机常态化”的不安、怀疑、焦虑乃至恐惧中,人类社会弥漫着深层的“生存性焦虑”与“主体性不安”。非传统安全的维护不仅是时代发展的新主题、外交提升的新议题、国防建设的新难题、学科研究的新问题,而且还是每一个国家所必须面对的全球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安全是一种“优态共存”的状态,又是一种“共同治理”的能力。特别是当非传统安全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时,政府的安全治理能力受到全面的考验。如果说传统安全维护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刚性制度设计与硬权力的应对,那么非传统安全治理则更多体现的将是柔性能力建构与软权力的运用。这一以能力建构为标志的非传统安全治理,包含着调动和安排不同行为体参与的能力,整合并有效利用各种资源的能力,平衡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的能力,以及通过“和合共建”与“合作共赢”达到特定政策结果的能力。事实上,以区域性组织为主导的多种行为体广泛参与的欧洲安全治理模式,以多种行为体在不同层次进行协作为特征的拉美安全治理模式,以协商渐进与功能性合作为特色的亚洲安全治理模式,都是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的重要国际实践。本丛书聚焦于安全治理的“能力建设”,应该说是在非传统安全理论研究的概念界定、问题排序、特点描述、专题探讨、对策思考基础上的积极推进,是对非传统安全能力建设的理论建构与路径探索。但这些努力尚是初步的,有待于学界同仁们的研判与指正,有待于政府领导们的关注与批评,也有待于各类安全研究者及工作者的辨识与完善。但愿本丛书能为我们党和政府目前重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倡导建设“平安中国”与“美丽中国”提供理论参考,为一切有志于社会和谐在中国与世界实现的仁人志士们奉献思想灵光。余潇枫于求是园石流斋2013年9月6日
全部显示∨
甘均先,1978年生,四川蓬安人。2009年6月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博士期间曾UC,Berkeley大学访学。现任职于浙江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主要研究气候外交、中美关系、东亚合作与冲突等。近年来,在《美同研究》、《国际政治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数篇。
导言
第一章 外交与外交能力建设一 外交的内涵
二 外交能力建设的内在维度
三 外交能力建设的基础性条件
四 外交能力建设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 全球气候外交与中国一 全球气候外交概述
二 中国气候外交的成就与问题
第三章 伙伴协作能力建设一 气候伙伴战略
二 中国气候伙伴的选择
三 建立气候伙伴关系的手段
四 如何提高中国的气候伙伴协作能力
第四章 国际合作能力建设一 中国气候合作概况
二 中国气候合作的问题
三 如何提高中国的气候合作能力
第五章 外交谈判能力建设一 外交议题战略
二 国际社会的主要气候议题
三 中国在谈判中提出的气候议题
四 未来中国的气候议题与方案选择
五 如何增强中国的气候谈判能力
第六章 公共外交能力建设一 构建中国的气候公共外交战略
二 中国近年来的气候公共外交
三 如何提高中国的气候公共外交能力
第七章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以来的中国气候外交案例评析一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二 坎昆气候大会
三 德班气候大会
四 多哈气候大会
结语
附录 关于中国气候外交的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