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影响力的互动:中国公共政策传播模式变化研究

纸书售价: 36.8 纸书定价:¥46.0 电子书售价: 18.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公共政策
二 模式、传播模式和传播模式变化
第三节 关于本书的说明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 西方政治传播相关研究
第二节 国内公共政策传播相关研究
第三节 中国公共政策具体传播模式研究
第四节 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第三章 中国公共政策传播系统分析与传播模式变化
第一节 传播、政治传播与公共政策传播
第二节 中国公共政策传播系统的影响要素分析
一 政府——公共政策传播的主导者
二 大众传媒——公共政策传播的制度化渠道
三 公众——公共政策传播的对象和反馈者
第三节 公共政策传播系统的变化及其动力源
一 变化的外部动力源之一——传播技术变化
二 变化的外部动力源之二——社会变化
三 变化的内部动力源——政府、大众传媒和公众角色的相互适应
(一)政府传播的制度创新
(二)大众传媒市场化
(三)公众寻求利益表达新渠道
四 政府、大众传媒、公众传播关系在互动中变化
第四节 中国公共政策传播模式变化
第四章 突破组织传播——由直线模式到波形模式出现
第一节 直线模式及其优势与缺陷
第二节 波形模式及模式变化背景
第三节 模式变化的现实发展——从封闭走向逐步开放
第四节 波形模式的互动实现
一 政府响应民意主动公开政府信息
(一)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
(二)地方政府探索公共政策信息公开的制度创新
(三)在敏感问题上勇于公开政策信息
二 大众传媒推动政策信息公开
三 公民推动政策信息公开
第五节 波形模式及其局限性
一 传播互动的缺陷
二 传播内容的缺陷
第五章 大众传媒中介的传播——由政策宣传模式到新闻发布模式出现
第一节 政策宣传模式及其优势与缺陷
第二节 新闻发布模式及模式变化背景
第三节 新闻发布模式的现实发展——走向常态化
第四节 新闻发布模式的互动实现
一 制度设计上的双向传播功能
二 现实发展中的双向传播表现
(一)政府、大众传媒共同关注重大问题和社会热点问题并互设议程
(二)新闻发布形式不断尝试新变化,以实现双向互动
(三)新闻发布会由专题新闻发布会形式向自主新闻发布会形式转变
(四)新闻发言人与记者“朋友式”的交流
(五)在一些新闻发布活动中,双向交流开始走向制度化
第五节 双向互动的环节
一 政府的互动策略
(一)政府可以主动选择新闻发布的形式,以获得理想的传播效果
(二)以政府议程影响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
(三)影响媒体的报道框架
(四)发布时机的选择
(五)发布地点的选择
(六)释放“决策气球”试探民意
(七)根据媒体报道准备发布口径,做到“有的放矢”
(八)与媒体做好常态沟通
二 大众传媒的互动策略
(一)媒体日常报道影响新闻发布主题
(二)利用提问机会反设议程
(三)质疑政府的政策信息解读
(四)随时向新闻发言人了解最新信息
(五)决定报道或不报道
(六)采取不同的报道框架
(七)采取不同的版面(时段)安排
第六节 新闻发布模式及其局限性
一 制度设计中的缺陷
二 实施中的互动不足
第六章 与公众的直接传播——由窗口模式到压力模式出现
第一节 窗口模式及其优势与缺陷
第二节 压力模式及模式变化背景
第三节 压力模式的现实发展——从弱小走向强大
第四节 压力模式的互动实现
一 设置公共政策议程影响政府决策
二 利益聚合表达形成政策博弈力量
三 网络舆论监督对公共政策制定、实施全过程形成压力
第五节 压力模式及其局限性
一 结构失衡的局限
二 警惕被操纵的民意
第七章 个案研究——刺五加不良事件中的公共政策传播
第一节 个案背景
第二节 政府网站和组织传播
一 政府网站发布动态消息
二 组织传播
第三节 大众传媒与政府的互动
一 大众传媒选择自己的报道框架
(一)宣传类报道框架
(二)其他报道框架
二 新闻发布会
第四节 公众的参与
第五节 案例研究启示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主要结论和创新点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未来研究的建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