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协同学习系统的建构与应用:一种设计研究框架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ynergistic Learning System—A Design-based Research Framework

纸书售价: 60.8 纸书定价:¥76.0 电子书售价: 30.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引言 协同学习的设计研究之旅
一 问题提出
(一)引子:杜郎口“非典型性”教改的幽思
(二)学习系统的反思与重构
(三)知识建构的困惑与转型
二 研究定位
(一)研究内容及考量
(二)研究对象与问题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 设计研究
(一)课堂环境中的应用研究创新
(二)设计研究的显现:教育研究的实效性及其设计属性
(三)设计研究的内涵
(四)设计研究的框架阐释
(五)设计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
(六)迈向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范式
(七)本书设计研究方法簇
(八)贯一设计(grounded design)
四 研究架构
(一)研究议程
(二)研究框架
(三)章节概要
第一章 学习系统的知识时代追溯
第一节 知识时代学习的李约瑟难题及其框架指向
一 时代变迁:信息社会迈向知识社会
二 知识时代教育的“李约瑟难题”:知识的悖论与整观的缺失
(一)知识创新的追问
(二)整观教育的诉求
三 学习目标的统整:关注21世纪学习目标,重建知识创新的目标取向
四 学习系统的重建:提倡能力本位学习,重构整观教育的价值框架
第二节 从数据到智慧:知识创新的多维构面剖析
一 知识及其连续体
(一)信息与知识
(二)知识连续体
二 学习情境中的知识多维度构面
(一)学习情境中的知识
(二)知识的多维属性
(三)知识的三个层面
三 追问:知识的动力学特质与新型知识观
(一)知识抑或信息
(二)智慧的缺席
(三)知识创新的动力学属性
第三节 从个体到群体:教学主体的双向互动回归
一 学习系统中的群体及其支持
二 教学传播系统及其结构向度
三 追问:学习系统中的群体缺席与互动失衡
第四节 从习得到建构:学习领域的多重隐喻解构
一 学习隐喻概述
二 学习的三种隐喻
三 追问:多重学习隐喻中的分布式机制
(一)知识习得隐喻——记忆中的知识:群体失衡
(二)参与隐喻——协作中的知识:思维迷失
(三)知识创新隐喻——行动中的知识:创新泛化
(四)多重学习隐喻的整合
第五节 从认知到发展:学习系统的整观取向诉求
一 概述
二 学习系统及其分析框架
三 学习领域与个体发展指向:多维视角
(一)潜能分类框架
(二)学习目标分类框架
(三)学习领域分类框架
四 从全脑学习到全人教育:整体诉求
(一)基于脑科学的全脑学习框架
(二)基于整观主义的全人教育框架
五 比较与述评:学习系统要素的抽象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广博考究
第二章 协同学习系统的模型与框架
第一节 重塑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系统新框架
一 学习系统模型的协同学关照
(一)人性的回应:发展“完整的人”
(二)系统的追寻:学习系统的协同观
二 现有学习系统的局限
三 创设适应知识时代的学习系统新框架
第二节 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
一 协同学习含义
(一)协同学习系统建构的背景
(二)协同学习内涵
二 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
(一)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
(二)协同学习系统元模型解释
(三)协同学习系统的框架指向: 3ACHs
第三节 协同学习系统场论及其动力学
一 从场、认知场到学习场
(一)场
(二)认知场
(三)学习场
二 协同学习场
三 五场协同模型
四 协同学习场动力学
(一)协同学—功能层
(二)场域论—结构层
(三)联结观—实用层
(四)知识管理—动力层
第四节 协同学习系统的理论维度
一 知识生态维度
二 学习联通维度
三 认知加工维度
四 多场协调维度
第五节 协同学习系统的实践框架
一 协同学习的实践空间
(一)知识建构与协同学习
(二)深度学习与协同学习
(三)协同学习的实践空间:支持深度知识建构
二 协同学习的深度知识建构框架
三 协同知识建构的过程模型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原型开发
第三章 协同学习原理与机制
第一节 深度互动原理
一 互动与深度互动
(一)互动
(二)互动对学习的积极影响
(三)互动的分类
(四)深度互动的全维模型
二 深度互动原理及其推论
第二节 汇聚共享原理
一 教育情境中信息传播的汇聚与共享
二 汇聚共享原理及其推论
第三节 集体思维原理
一 思维的个体与集体特质
(一)个体思维
(二)集体思维
(三)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的互动
二 集体思维原理及其推论
第四节 合作建构原理
一 合作建构的内涵
(一)合作与协作
(二)合作建构的内涵
二 合作建构原则及其推论
第五节 多场协调原理
一 多场协调的教育意蕴
(一)多场协调的含义
(二)多场协调的时代特征
二 多场协调原理及其推论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学习轨线
第四章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设计
第一节 信息技术与学习系统创新
一 信息技术与学习系统变革
二 技术系统与学习方式的发展演变
三 学习系统中的技术角色
第二节 协同学习系统中的技术隐喻
一 协同学习系统的技术要素
二 支持知识建构的技术系统
三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作为深度知识建构工具
第三节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初步架构
一 协同学习工具套件规划
二 知识标注工具设计
三 知识建构工具设计
第四节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可用性测试
一 研究目的
二 分析模型
三 研究设计
四 数据分析
五 可用性分析
第五节 支持深度知识建构的协同学习技术系统架构
一 协同学习技术系统的框架设计①
(一)系统功能概述
(二)系统框架简介
(三)设计与实现
二 协同学习工具套件
(一)基本组成
(二)知识标注工具
(三)协同思维工具
(四)协同建构工具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技术制品
第五章 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与应用框架
第一节 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
一 协同学习设计概述
二 协同学习设计的映射模型
三 协同学习设计模型的表征与解释
第二节 协同学习活动开发
一 协同学习活动
二 协同学习活动结构
三 协同学习活动编列方法
四 协同学习活动选择矩阵
第三节 协同学习场域构建
一 协同学习场域及其分层
二 协同学习场域设计模型
三 协同学习场域设计策略
(一)信息加工场
(二)协作建构场
(三)文化价值场
第四节 协同学习环境设计
一 协同学习环境概述
二 协同学习的时空结构
三 协同学习的关系构成
四 协同学习工具的结构化选择
第五节 协同学习的应用框架
一 协同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
二 协同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
三 支持协同学习的教学过程模型特点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干预开发
第六章 协同学习实证分析与扩展评价
第一节 协同学习第一循环效果分析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依据
(二)调查量表
(三)量表信效度分析
三 研究组织
(一)实验概况
(二)协同学习场景描述
四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五 主要结论
第二节 协同学习第二循环改进及效果分析
一 第二循环研究的必要性
二 教学设计改进
三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第三节 协同学习系统中知识建构使能机制分析
一 研究目的与内容
二 口语报告分析方法
(一)口语报告的定义
(二)口语报告的程序
(三)口语报告交流设计
三 研究实施
四 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第四节 境脉扩展评价:杜郎口中学教改的协同学习特质追寻
一 杜郎口中学及其非典型教改
二 协同学习特质追寻
(一)课堂教学场域的协同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三)教学流程的重建
(四)学习意动场域的生成
三 结论与反思
小结·反思:设计研究之拓延评价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