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一 研究意义
(一)有助于帮助实现扶助贫困群体的基本目标,实现社会公平
(二)进一步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手段,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
(三)明晰各主体责任义务,保障资金运行安全
(四)促进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成长,从而完善我国农村包容性金融体系
二 研究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一 国内研究进展及评述
(一)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存在和发展的意义
(二)对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不同运行模式的比较
(三)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试点运行效果
(四)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五)文献评述
1.研究所使用现代理论工具较少
2.研究内容不够丰富
3.研究对象仍存在概念性混淆
4.研究所使用数据欠时效性
二 国外研究进展及评述
(一)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存在的理论意义
(二)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服务对象和作用
(三)公益性小额信贷机构运行机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途径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案例分析法
3.PROBIT计量模型法
(二)研究的技术途径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相关概念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贫困
(二)扶贫
(三)小额信贷
1.小额信贷的概念
2.小额贷款机构的分类及特点
3.小额贷款机构在中国
(四)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
(五)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
1.运行机制概念的内涵
2.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
3.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五位一体”运作机制的相互关系
二 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农村合作基金会与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
1.组织性质不同
2.产权治理结构不同
3.资金来源不同
4.组织内控能力迥异
5.利益分配机制不同
6.风险承担人不同
(二)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与农村资金互助社
1.二者的相似点
2.二者的差异
(三)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
1.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属于合作金融的范畴
2.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的比较
第二节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机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合作金融理论
二 贫困陷阱理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实践及其启示
第一节 国外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实践及其启示
一 国外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相关模式及运行机制比较
(一)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1.“互助小组+贷款中心”制度
2.“顺序放贷+分期还款”制度
3.“联系人+定期会议”制度
4.“贷款者+存款者+持股者”的三位一体制度
5.市场化的利率机制
(二)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
(三)玻利维亚阳光银行
1.推行小组贷款机制
2.递进的贷款机制
3.灵活的贷款偿还机制
(四)三种典型模式运行机制的异同点
1.三种典型模式运行机制的相同点
2.三种典型模式运行机制的不同点
二 国外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相关实践给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
1.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减少直接干涉,使小额信贷机构实现商业化运作
2.政府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了良好运行环境
(二)准确的市场定位是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三)灵活的产品模式是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市场化的利率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1.利率的市场化是小额贷款机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2.信贷可得性比低利率更为重要
(五)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是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
1.小组贷款技术成为最核心的贷款技术
2.动态激励被广泛应用
3.分期还款是常见的规避信贷风险技术
第二节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在中国的相关实践及其启示
一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在中国的相关实践
(一)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发展历程
(二)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特点
1.目标明确
2.贯彻分权理念
3.治理机制完善
(三)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重要作用
1.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作用
二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在中国的实践启示
(一)经验
1.遵循民主原则的治理理念
2.倾向目标群体的治理路径
3.强调产权意识的治理原则
4.发展灵活多样的治理手段
5.政府的有效引导和监管
(二)教训
1.产权不清影响机构可持续发展
2.政府对互助社的过度干预与介入会影响其运行和发展
3.低利率将导致互助社不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行现状——以山东省为例
第一节 选择山东作为研究样本区域的原因
一 整体经济水平发展较快,但各地发展不平衡
二 十年来扶贫卓有成效,但贫困人口整体基数仍较大
三 贫困人口“大分散,小集中”,地区内部发展差距更为突出
四 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市间农民收入差距都相对较大
五 山东农民较具有中国农村贫困农民的典型性
(一)山东省是传统而典型的农业大省和农业人口大省
(二)山东农民更具有中国农民代表性
六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试点发展快且较稳
第二节 调研数据的来源、抽样方法和样本说明
一 调研数据的来源和抽样方法
二 样本说明
第三节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总体发展状况及其特点
一 总体发展迅速,区域间规模差异大
二 益贫效果良好,发展空间广阔
三 农户名义参与水平高,但贫困户实际参与水平较低
四 财政拨付逐年递增,且居主导地位
(一)财政拨款逐年递增
(二)财政拨款与互助社同步增长
(三)与中央财政相比,山东省用于互助社的财政资金比重较大
五 财政资金拨付与贫困人口分布不匹配
六 试点村的经济水平差异显著,与互助社数量比例稳定
第四节 社员和管理人员对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的看法及期望
一 社员的看法及期望
二 管理人员的看法及期望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筹资机制及产权制度的分析与优化
第一节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筹资机制分析
(一)筹资主体
(二)筹资结构
1.社会捐助资金在资金总量中占比都非常低
2.贫困户大多免于出资而得入社扶持
(三)筹资方式
1.财政扶贫资金+农户入股+社会捐赠
2.财政扶贫资金+互助金+社会捐赠
3.财政扶贫资金+农户入股+金融机构贷款
(四)资金分配调节
1.财政增资以奖代补
2.财政调资
第二节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产权制度分析
一 产权制度理论
二 产权界定方式
(一)股份合作形式
(二)共同共有形式
(三)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合并运营
三 产权主体的行为特征
(一)“熟人社会”带来的产权功能强化
(二)产权的有效赋权与分权
四 产权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的转移和出让受限
(二)所有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双重持有
第三节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筹资机制及产权制度的优化
一 筹资机制的优化
(一)根据各地扶贫对象规模及分布,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比例
1.根据互助社现行的两种主要借款担保方式,对互助资金的需求规模进行推算
2.根据不同借款限额进行计算
(二)构建多元化筹资体系,构建“大扶贫”投入格局
(三)指定适宜的扶助银行,与互助社共同实现双赢
二 产权制度的优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管理机制的分析与优化
第一节 外部管理机制分析
一 外部管理机构及职能划分
(一)扶贫部门职责
(二)民政部门职责
二 外部制度供给
(一)法律制度供给
1.互助社的属性不明
2.互助社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合法性值得质疑
3.互助社无现行的可适用法
(二)政策支持供给
(三)分级评级机制
第二节 内部管理机制
一 内部组织构架及岗位设置
二 内部管理机制的特点
(一)“三会”建制较全,但运行效果不容乐观
1.社员大会运行情况
2.理事会运行情况
3.监事会运行情况
(二)内部规制表面健全,实则缺位
三 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较低,能力建设存在不足
(二)管理手段较落后
(三)管理成本不断上升
第三节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管理机制的优化
一 加强外部制度供给
(一)将全国范围内的互助社统一名称
(二)明确互助社的法律性质和地位
(三)进一步完善互助社分级管理
(四)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完善互助社相关政策
二 创新财务管理模式
(一)资金托管模式
(二)账户专管模式
三 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建立管理信息微平台
四 增加管理补贴,缓解基层压力
五 通过内培外引激发互助社内生动力
(一)外引
(二)内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 目前互助社存在双重管理困境
二 如何激发互助社自身活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 互助社内部管理机制中存在内部冲突
第七章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营机制的分析与优化
第一节 借款状况分析
一 借款限额和期限及其变化趋势
(一)借款限额和期限
(二)借款限额的变化趋势
二 借款占用费率
(一)借款占用费率分析
(二)关于借款占用费率市场化的讨论
三 借款用途分析
(一)借款用途的规定和实际去向
(二)生产和消费用途的可置换性分析
第二节 还款状况分析
一 还款方式分析
(一)样本社还款方式
(二)两种还款方式的比较
1.到期还款的利弊
2.分期还款的利弊
二 还款率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一)还款率变化趋势
(二)还款率降低的影响因素
1.社员方面的因素
2.互助社的原因
3.不可控因素
第三节 小组联保状况分析
一 小组联保定义和流程
二 小组联保制度的变迁与改进
(一)小组联保制度的变迁
(二)小组联保制度的改进
1.在原小组联保基础上的改进
2.“大联保体”模式
三 小组联保的作用
四 小组联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收益分配状况分析
一 收益来源及分配原则
二 收益分配实际做法及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误工补贴和互助社运作费用的支出
(二)公益金和风险准备金提取及使用
三 入股分红状况分析
(一)互助社的身份认定回顾
1.2006—2010年:金融色彩浓郁
2.2010—2012年:去“股份”和去“金融”化进程不断推进
(二)入股分红的优缺点分析
1.在互助社的早期起步阶段,入股分红具有以下明确优点:
2.随着试点的推进,入股分红的弊端逐渐显现
第五节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运营机制的优化
一 拓宽借款用途
二 进一 步探索和推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运营模式
三 灵活调整借、还款机制
(一)设置阶梯借款占用费率,具体可通过三种方法得以实现
(二)根据借款用途确定借款期限和还款期限
(三)提高单笔借款额度
(四)淡化联保,灵活担保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贫困瞄准机制的分析与优化
第一节 扶贫对象的界定与识别
一 扶贫对象的界定
二 扶贫对象的识别
第二节 贫困户扶持政策分析
第三节 贫困户参与度分析
一 宏观层面
二 微观层面
第四节 贫困户借款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一 研究假设
(一)个人禀赋对决策者从互助社借款意愿有影响
(二)家庭特征对贫困户是否从互助社借款有重要影响
(三)决策者对互助社的认知和评价对其借款行为有重要影响
二 调查地的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调查地的选择
(二)数据来源
三 变量选择和样本统计特征
(一)变量选择
(二)样本统计特征
四 模型选择与分析结果
(一) Probit模型
(二)模型运行与分析结果
1.决策者性别(X1)
2.决策者文化程度(X3)
3.家庭供养比(X5)
4.家庭现金和银行存款(X9)
5.是否有家庭成员或亲戚朋友担任村干部或在政府部门任职(X11)
6.决策者对借款相关流程的了解程度(X14)
7.决策者对利率水平的评价(X16)
8.决策者对互助社财务信息公开程度的满意状况(X18)
第五节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贫困瞄准机制的优化
一 严格规范试点村和贫困户的甄选及识别机制
二 给予贫困户充分的产业引导和扶持
三 优化制度设计使其特惠于贫困户
1.设立针对贫困户的紧急消费借款
2.对贫困借款户和非贫困借款户,实行差异化的资金占用费率
3.对贫困户借款给予贴息
四 推广扶贫小额保险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风险监管机制分析
第一节 山东省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面临的主要风险及产生的原因
一 外部风险的定义及内涵
(一)自然风险
(二)市场风险
(三)政策风险
二 内部风险的定义及内涵
(一)借款风险
(二)管理风险
(三)欺诈风险
(四)其他风险
第二节 风险监管的定义和目标
一 风险监管的定义
二 风险监管的目标
第三节 风险监管体系分析
一 外部风险监管体系分析
(一)组织结构
(二)规制构建
(三)主要内容和手段
(四)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具有专业技能的监管人员
2.缺乏监管的激励机制
二 内部风险监管体系分析
(一)组织结构
(二)规制构建
(三)主要内容和手段
(四)存在的问题
1.监事会成员缺乏风险意识
2.监管内容不甚明晰,问责机制存在欠缺
第四节 外部风险监管的组织行为分析: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
一 博弈要素概念界定
(一)局中人
(二)策略集合
(三)得益水平
(四)均衡
二 基本假设
三 局中人决策行为的利益出发点
四 双方博弈的益损值分析与支付矩阵的构建
(一)参数假定
(二)一般情况下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支付矩阵
(三)厉行处罚下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支付矩阵
五 地方政府查处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嫌贫爱富”违规行为的策略选择
(一)混合策略下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与地方政府博弈分析
(二)地方政府查处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嫌贫爱富”违规操作的策略选择
第五节 风险监管机制的优化
一 外部风险监管的优化
(一)建立和完善对地方政府的扶贫绩效考核机制
(二)提高外部风险监管专业化水平
(三)建立健全外审制度
(四)根据风险贷款比例(PAR)完善风险准备金备付制度
二 内部风险监管的优化
(一)提高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建立并完善内部规制
(三)改进对基层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
(四)提高社员参与内部风险监管的主动意识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十章 个案研究
第一节 成功案例——“王家泉模式”分析
一 王家泉扶贫互助资金合作社发展情况
(一)建社背景
(二)组建过程
(三)发展特点
1.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资金来源不断拓宽
2.资金周转较快,借款限额不断上调
3.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运营,实力不断壮大
4.社员受益大,促进作用明显
二 “王家泉模式”的成功经验
(一)充足而完善的外部制度供给
(二)乡村精英支撑内部管理
1.节约组建时期动员成本
2.有利于资金管理和运行
(三)三社联营满足各主体差异化需求和化解内部风险
(四)金融联结拓宽互助资金来源
(五)管理层的能力十分重要
1.风险控制
2.借款质量管理
三 结论与讨论
第二节 失败案例——“青云模式”分析
一 基本情况
1.组织管理
2.活动开展
3.借款程序
二 发展与失败
(一)运行初期具有一定优势
(二)各种弊端逐步显现
1.社员借款不便
2.管理力量明显不足
3.逾期还款和拖欠出现蔓延的迹象
(三)停办与拆分
三 “青云模式”失败的教训
(一)“跨界”社区不再具有“熟人社会”优势
(二)机构规模过大不利于民主管理,降低了服务的便捷性
(三)“跨界”经营使各村金融服务“苦乐不均”
四 结论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及研究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