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二 本书的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
三 本书的逻辑结构
第一章 网络谣言的理论梳理
第一节 谣言的概念及辨析
一 历史渊源
二 现实争议
(一)谣言的感情色彩:负性或中性
(二)谣言的评价标准:真与假、官与民
(三)谣言的研究视角:个体心理与集体行为
三 相似概念辨析
(一)流言
(二)谎言
(三)都市传说
第二节 谣言的变量及影响要素
一 谣言的计算公式
二 谣言计算公式的逻辑推理
第三节 谣言、网络谣言的类型学思考
一 形形色色的谣言分类
二 网络谣言有何不同?
第四节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模式
一 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与传播要素
二 网络谣言传播的动态过程、要素及规律
(一)“有图有真相”和强大的伪证据链
(二)网络议题呈现序列化、关联化,联想叠加现象明显①
(三)媒介动员、大V助推
三 微博谣言的传播特点
四 微信谣言有何不同?①
(一)从传播动机和传播内容来看,微信谣言体现更多的利他性,多为生活型谣言
(二)从传播方式来看,微信谣言往往借助科学的外衣来混淆视听
(三)从传播强度来看,微信谣言强度弱,但持续时间长,不容易预警、辟谣和自我净化
第二章 谣言与社会心理:理论整合与中国经验
第一节 谣言与个体心理
一 恐惧和不安情绪的表达
二 信任危机状态下的盲从
三 报复、攻击、诽谤
四 欲望、企图与利益
五 期望的另类表达
六 沟通与说服的润滑剂
七 认知偏差和理性缺陷
第二节 谣言与群体心理
一 理性的泯灭与群体的疯狂
二 从众心理:从“沉默的螺旋”到“反沉默的螺旋”
三 “群体极化”理论
四 相对剥夺感与社会怨恨
第三节 谣言与政治心理
一 谣言是一种反权力
二 谣言是非正常权力的补偿渠道
三 谣言是一种社会抗议,是“弱者反抗的武器”
四 谣言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
五 谣言是一种特殊的政治监督渠道
第四节 网络谣言的社会政治心理:现实考察与相关案例①
一 网络谣言:底层情绪与社会矛盾的累积效应
(一)底层情绪和中国特定的网民结构相关
(二)底层情绪与社会矛盾密切相关
(三)底层情绪和集体记忆、政策沉淀密不可分
二 网络谣言与特定的政治参与结构
三 谣言与反权力
四 谣言与社会抗议
第三章 互联网:谣言的助推器还是自我净化器?
第一节 互联网有造谣之“罪”吗?
一 从传播主体看,中国特定的网民结构容易导致情绪化和非理性化
二 从网络的技术特点看,互联网并不是一个好的说理空间
三 从传播方式来看,“自媒体”容易导致标题党盛行,影响网民的认知
(一)“标题党”的叙事策略
(二)“标题党”影响和误导了网民的认知
(三)从传播内容来看,网络议题具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倾向
第二节 互联网是辟谣之“器”吗?
一 何谓网络的“自我净化”?
二 互联网对谣言的自我净化:可能及影响要素①
(一)网络的自我净化的可能:乐观主义的观点
(二)网络的自我净化的影响要素
第三节 网络谣言自我净化的过程及影响因素②
一 狭义案例:“金庸去世”谣言
(一)谣言的产生
(二)谣言的自我净化过程
(三)谣言自我净化的外部要素
二 广义案例的共性挖掘:“北京暴雨”谣言、芦山地震谣言、武汉雾霾爆炸谣言
(一)谣言漏洞的及时指出(有图有真相)
(二)可供查询的多元化信息内容
(三)官方辟谣的及时与针对性
(四)当事人、传统媒体及意见领袖有效联动
结语
第四章 谣言、恐慌与集体行动
第一节 谣言与恐慌:从历史到现实
第二节 谣言恐慌与集体行动:相关理论梳理
一 集体行动的概念及影响要素
二 传统时代的谣言恐慌与集体行动
三 网络环境下的谣言恐慌与集体行动
第三节 相关案例的对比研究
一 “武汉雾霾”谣言与“江苏响水爆炸”谣言:网络传播VS传统人际传播
(一)“江苏响水爆炸”谣言:谣言发酵—情景促动—谣言扩散—从众引发的集体行动
(二)“武汉雾霾”谣言:情景促动—谣言扩散—官方辟谣—网络净化—造谣者落网—谣言消退
二 “山西地震”谣言、“谣盐风波”、“杞县忧钴”事件:网络与传统媒介相互交织传播型
(一)山西地震谣言的发酵:集体记忆、误读与想象
(二)谣言的传播、变异、扩散以及集体行动
(三)核辐射谣言与抢盐风波:人际传播—网络传播—自我净化
(四)河南杞县“钴60”事件的谣言传播路径
结论与反思
第五章 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泄愤与情感动员
第一节 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及研究路径
一 何谓群体性事件?
二 何谓网络群体性事件?
(一)概念之争②
(二)本书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界定
三 情感在群体性事件(社会运动)中的作用
(一)情感在西方社会运动理论中的发展脉络
(二)情感在中国群体性事件中的发展逻辑
(三)网络群体事件中的情感动员
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谣言与情感动员②——“李刚门”事件分析
一 “李刚门”事件中的谣言、情景与身份
(一)情绪的引燃:谣言与情景建构
(二)集体边界的形成:谣言与身份建构
二 谣言与集体抗争的策略
(一)官方辟谣与谣言反击
(二)愤怒迁移
(三)恶搞与戏谑
(四)舆论审判:“和解门”、“剖尸门”与监外执行谣言
结语
第三节 群体性事件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②
一 谣言的初始动员策略:情境与身份的话语建构
(一)谣言与情景虚构
(二)集体边界的形成:人肉搜索、谣言与身份建构
二 谣言的再次动员策略:“造势”与“舆论审判”
(一)造势:悲情与愤怒的修辞
(二)舆论审判
三 谣言、情绪感染与聚集动员
总结与反思
第六章 网络谣言的应对之道
第一节 辟谣时机的选择:政府辟谣越快越好?①
一 “黄金24小时”—“黄金4小时”—“黄金1小时”
二 案例分析:政府辟谣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
三 政府辟谣过快可能潜伏的危机
(一)政府辟谣过快可能失去缓冲和回旋余地
(二)政府辟谣过快容易“忙中出错”,影响政府公信力
(三)并非所有的谣言都需要政府在第一时间介入
(四)政府辟谣:快与慢的理性选择
第二节 辟谣工具的选择:重视有线广播的动员与疏散功能
一 有线广播在谣言危机应对中的优势
二 有线广播在谣言应对及危机管理中的优势
(一)传与送的统一
(二)声音的感染性和情感动员
(三)信息的权威性和灵活性
(四)信息传递的“快和准”
三 实现有线广播功能优化的可行性路径
(一)转变认识,将有线广播管理纳入国家应急广播建设高度,实现应急广播的系统化建设
(二)协同运作,统一指挥,保证有线广播信息发布的统一性与权威性
(三)规范管理,扬长避短,保证有线广播的公信力
(四)设立谣言预警以及应急管理的等级,根据敏感度及潜在危害性决定是否启动有线广播,保证有线广播使用的权威性
结语
第三节 网络舆论领袖的应对:从“运动式治理”到“行政吸纳”
一 摇摆不定的中产者:网络大V的结构特点与行为倾向
(一)中国网络意见领袖的结构特点: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自由主义者
(二)作为中产阶层的网络意见领袖:政治行为的二重性分析
二 “网络意见领袖”的运动式治理:过程及成效
(一)对“网络意见领袖”的“运动式”治理的过程及成效
(二)网络专项治理行动的困境及后果
三 网络意见领袖治理的另一种思路:行政吸纳的可能
结语:行政吸纳的途径及反思
第四节 网络谣言的治本之道
一 公众科学理性的提高(科学类、常识类、恐慌类谣言)
二 公众的沟通理性的提高(泄愤型、抗争型谣言)
三 从技术、策略到制度化建设的转变
结语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