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传播及其善治策略研究

纸书售价: 44.8 纸书定价:¥56.0 电子书售价: 22.4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问题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问题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一 关于谣言的概念界定
二 关于谣言的产生与传播
三 关于新媒体时代谣言的传播
四 关于谣言的社会意义
五 关于谣言的治理
第三节 基本观点与逻辑结构
一 基本观点
二 逻辑结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案例分析法
二 内容分析法
三 (非)参与式观察法
四 深度访谈法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概念解析
第一节 新媒体概念界定
一 新媒体概念的提出
二 新媒体概念的拓展
三 对新媒体概念的质疑
四 本书沿用“新媒体”提法的原因
第二节 谣言概念界定
一 中国古代谣言概念的界定
二 谣言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作用
三 国外谣言概念的界定
四 中西方谣言概念及其认识差异带来的启示
五 本书谣言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概念界定
一 抗议性的界定
二 本书对抗议性谣言的界定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传播特点
第一节 近年来主要抗议性谣言传播概况
一 当假设遇到现实
二 抗议性谣言的主要类型
三 抗议性谣言的首发渠道
四 抗议性谣言的处理结果
五 抗议性谣言的持续时间
第二节 “信息拼图”:大众智慧的博弈
一 从“信息茧房”中走出来
二 过于理想主义的“自清功能”
三 “信息拼图”如何起作用
四 新的集体记忆方式
第三节 抗议性谣言的参与者:非乌合之众
一 大众的特点
二 谣言参与者分类
第四节 抗议性谣言的流传:被复制与叠加的群情激昂
一 群体思维在抗议性谣言传播中的作用
二 中国“关系”文化与群体思维的叠加
三 主动围观的人群与群情激昂
第五节 当大众遇上推手:被利用的拼图
一 不确定性让“信息拼图”更加开放
二 实名认证增加“信息拼图”可信度
三 新媒体营销:被“设置”的大众
四 利用“信息拼图”形成谣言的规律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传播的根源
第一节 抗议性谣言的传播动因
一 谣言:与新闻互为补充的信息形式
二 谣言公式的拓展
三 作为临时新闻的谣言
四 辟谣的滞后与难度
五 重复与变异并存:作为谣言的都市传说
六 媒体的误读、放大与被策划
第二节 抗议性谣言传播的心理动因
一 既有观念
二 以往经验
三 群体心理
四 个人心理与情绪
五 记忆偏差
第三节 抗议性谣言传播的社会动因
一 焦虑的时代与焦虑的个人
二 政府公信力下降
三 谣言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大联动现象
四 民众与政府的矛盾
五 “潜水谣言”随时出现
第四节 抗议性谣言传播的技术动因
一 删帖容易,根源难查
二 拷贝沉帖,死灰复燃
三 情景拼接,以假乱真
四 技术恶搞,娱乐先行
五 植入广告,营销造势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的社会影响
第一节 抗议性谣言的正面社会影响
一 弄清事实,建言献策
二 舒缓焦虑,宣泄情绪
三 避免被“谣”,官员自律
四 回归理性,提高免疫
五 营造氛围,收集民意
第二节 抗议性谣言的负面社会影响
一 抗议性谣言多引发群体行为
二 谣言影响正常经济运转
三 谣言引发民众对政府的抵触和不信任
第六章 新媒体时代抗议性谣言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信息稀释:阻断不实谣言的拼接
一 对群体智慧的呼唤
二 对谣言信息的稀释
三 稀释后的信息填充
第二节 权威性的提升:信息确定性的回归
一 增强政府公信力
二 提升媒体权威性
三 共同维护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
第三节 由抗议到协商:政府的善治策略
一 完善法律法规
二 警惕“寒蝉效应”
三 导入善治理念
四 探寻善治策略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2003—2013年主要抗议性谣言汇总表
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