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风险传播的场域研究

纸书售价: 47.2 纸书定价:¥59.0 电子书售价: 23.6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全部显示∨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第二节 认识现代风险
一 关于风险
二 风险话题的演变
三 风险的客观性和建构性
(一)风险的客观性
(二)风险的建构性
第三节 认识风险传播场
一 关于风险传播
二 关于场域
(一)习性
(二)资本
三 关于风险传播场
第一章 场视域下的风险传播:以媒介的生产研究为起点
第一节 从媒介的效果研究到生产研究
第二节 媒介的生产研究
一 个体把关的媒介生产
二 组织把关的媒介生产
(一)组织把关研究的先驱:布里德的《新闻编辑部里的社会控制》
(二)组织把关的推进: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的大众传播理论
(三)组织把关的拓展:对不同把关人作用的研究
三 社会系统把关的媒介生产
第三节 场视域下风险传播的生产研究
一 场域理论:媒介生产研究的新范式
二 自主极与他律极:风险传播场的生产力
(一)场域的自主极与他律极
(二)风险传播场的自主极与他律极
三 风险传播场生产的动态性
第二章 自主极特征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第一节 媒介人员个体特征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 媒介人员科学素质特征调查
(一)媒介人员的科学知识不够丰富
(二)媒介人员科学意识有待加强
(三)媒介人员科学精神有待进一步培养
(四)媒介人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行为有待加强
(五)不同人口特征的媒介人员的科学素质
二 媒介人员道德素质特征调查
(一)少数媒介人员的道德价值取向偏差
(二)部分媒介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亟须提高
(三)媒介人员的道德价值取向与职业道德行为的相互关系
(四)不同学历媒介人员的道德素质比较
三 媒介人员审美价值观特征调查
(一)媒介人员审美意识不够清晰
(二)媒介人员审美判断标准较为个性化
(三)媒介人员审美理想有待加强
四 媒介人员个体特征的动态性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第二节 信源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 信源:风险传播的生产源头
二 线路信源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1.议题的重复
2.信息的遗漏或失真
3.成为跑口单位的“喉舌”
三 媒体信源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四 线人信源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五 信源的动态性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支配性信源的演变:以政府信源为例
(二)弱势信源的竞争:以绿色和平组织与布伦特·斯帕尔事件为例
第三节 新闻价值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 新闻价值与风险预警的滞后
(一)时间性
(二)显著性
二 新闻价值与风险报道对象的偏向
三 新闻价值与风险的放大
四 新闻价值的动态性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新闻价值内涵的动态性:以时效性为例
(二)新闻价值侧重点的动态性:以冲突性为例
(三)新闻价值与新闻的价值关系的动态性
第四节 媒介议程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 媒介身份与风险传播的议程设置
二 网络议程设置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三 媒介间议程设置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媒介间议程设置的共鸣效应
(二)媒介间议程设置的溢散效应
(三)媒介间议程设置的同步效应
四 议程设置的动态性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第三章 他律极特征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第一节 政治特征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 政治:媒介场域中的主导性生产力
(一)政治的刚性控制
(二)政治的柔性规训
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特征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共产党早期传播思想及对风险传播的影响
(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政治特点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影响下的风险传播生产
三 1978年以后中国政治特征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1992年前中国政治特点及其对风险传播的影响
(二)1992年之后中国政治和风险传播的生产
第二节 经济特征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 经济:当代媒介场域中的“王牌”生产力
二 收视率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从进化和认知心理看风险传播的盛行
(二)收视率与风险传播的偏差
三 新闻寻租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四 “夸示性消费”广告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第三节 文化特征与风险传播的生产
一 文化:媒介场域中具有“恒久价值”的生产力
二 文化“习性”对风险的生产
三 救灾铁公鸡排名榜:文化习性启动下的风险传播
第四章 受众的风险感知与媒介使用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背景、目的及基本情况
一 调查背景:基于受众作为意义生产者的研究
(一)从文学理论看读者对文本的生产
(二)从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看受众对信息的生产
(三)从费斯克的“读者解放运动”看受众对信息的生产
二 调查目的:考察受众的风险感知与媒介使用
三 调查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 受众对风险的总体感知调查
(一)受众对风险的总体感知
(二)不同地域和不同经济收入群体对不同风险源的感知
(三)不同职业群体对“中国的整体风险”感知
(四)媒介人员与公众对风险关注度的差异比较
(五)受众对媒体/政府在风险中作用的感知
(六)风险被证实前媒体、政府人员与公众对风险相信程度比较
(七)不同群体学习风险应对办法的愿望和接受的培训
(八)受众对不同风险事件的关注程度
二 受众了解风险信息的方式和关注内容的调查
(一)风险爆发前后受众对风险的了解途径调查
(二)风险爆发后对信息类型的关注
三 受众对不同风险类别报道和不同信源的信任度调查
(一)受众对不同风险类别报道的信任度
(二)受众对同类报道中不同消息来源的信任度比较
(三)政府人员与媒介人员对四类报道中不同信源的信任度
第三节 调查结论
一 受众的整体风险感知
二 受众了解风险信息的方式和关注的内容
(一)受众了解信息的方式
(二)风险爆发后对信息类型的关注
三 受众对不同风险类别报道和不同信源的信任度
第五章 风险传播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长效策略之一:优化政府的“他律”效率
一 路径转换:从风险的国家控制到复合治理
二 制度完善:防止“有组织的不负责任”
三 习性塑造:提高政府人员风险治理能力
(一)提高习性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意识
(二)提高习性的应对风险传播的媒介素养
第二节 长效策略之二:提高媒介风险传播引导力
一 公共利益的追求:夯实媒介在风险传播中的立足之本
二 双转下双轨制的实施:提高媒介在风险传播中的“名誉资本”
三 整体性意识的培养:强化媒介人员的风险传播素质
第三节 应急策略之一:“事实——真相”的传播路径
一 信息公开,满足受众的不确定性规避心理
二 先声夺人,形成主流舆论的首因效应
(一)第一时间:首因效应的起点
(二)连续性:首因效应的巩固
三 对外开放,防范国际舆论的刻板印象
四 及时引导,防范谣言的破窗效应
第四节 应急策略之二:“文化——仪式”的传播路径
一 实施现场情境中的互动仪式
二 坚持媒介情境中的互动仪式
三 突出互动仪式中的集体记忆
第五节 应急策略之三:“情感——人本主义”的传播路径
一 人本主义“媒介情感”:媒介场域的普适性规则
二 人本主义媒介情感的表达与控制
1.人本主义媒介情感的全过程表达
2.人本主义媒介情感的自然流露
3.“发乎情,止乎礼”:人本主义媒介情感的适度控制
三 人本主义媒介情感的宣导抚慰
1.媒介情感的符号化意义与公共化意义
2.媒介情感与受众情感的共鸣——情感的宣泄、抚慰与净化
3.情绪行为的催化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