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创造心理学

纸书售价: 52.0 纸书定价:¥65.0 电子书售价: 26.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创造性的研究取向
第一节 创造性研究的心理测量学取向
一 创造性心理测量的基本问题
二 创造性心理测量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有关创造性认知加工的研究
(二)有关创造性人格特征的研究
(三)有关创造性产品特征的研究
(四)有关创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
三 评价
第二节 创造性研究的认知心理学取向
一 创造性认知的理论基础
二 创造性认知研究内容
(一)创造性想象研究
(二)顿悟问题解决
三 争议
第三节 创造性研究的神经生物学取向
一 创造性脑结构成像研究
二 创造性脑功能成像研究
三 评价
第四节 创造性研究的综合取向
一 创造性组成成分理论
二 创造性系统模型
三 创造性投资理论
第二章 创造性思维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中的认知加工
一 创造性认知理论
(一)生成—探索模型
(二)产生—合成和选择理论
二 创造性思维中信息的激活与抑制
(一)信息激活
(二)对不适当信息的抑制
三 注意在创造性认知加工中的作用
(一)注意与创造性的关系
(二)散焦注意对创造性的影响
(三)注意广度与创造性的关系
(四)创造活动中的注意启动效应
四 记忆在创造性认知加工中的作用
(一)工作记忆的作用
(二)长时工作记忆的作用
五 信息加工速度、灵活性与创造性认知加工的关系
(一)信息加工速度与创造
(二)认知灵活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一)创造力是智力的子集
(二)智力是创造力的子集
(三)创造力与智力是部分重叠的集合
第二节 创造性想象
一 发散思维
(一)发散思维的概念与特征
(二)发散思维的测量
(三)发散思维的影响因素
二 远程联想
(一)远程联想测验
(二)远程联想的影响因素
三 艺术创作
(一)艺术创作的心理表现形式
(二)艺术创作的理论
(三)艺术创作与科学创造的区别
第三节 直觉
一 直觉的概述
(一)直觉的概念
(二)直觉的种类
(三)直觉的特征
二 直觉的研究方法
(一)个案研究法
(二)心理测量法
(三)实验法
(四)认知神经科学方法
三 直觉的认知加工机制
第四节 创造性语言理解
一 隐喻理解
(一)隐喻的概念
(二)隐喻认知理论
(三)隐喻与创造
二 幽默理解
(一)幽默的概念
(二)幽默加工理论
(三)幽默与创造
三 汉语歇后语理解
(一)汉语歇后语的概念
(二)歇后语理解中的新颖信息联结
总结
第三章 顿悟问题的解决
第一节 概述
一 顿悟
二 顿悟问题
(一)顿悟问题的判断标准
(二)顿悟问题分类
三 顿悟问题研究的发展
(一)顿悟问题研究的两种思路
(二)顿悟问题的新兴研究
第二节 顿悟问题解决的理论
一 表征转换理论
(一)理论观点
(二)实验证据
二 进程监控理论
(一)理论观点
(二)实验证据
三 选择性加工理论
(一)理论观点
(二)实验证据
四 类比思维理论
(一)理论观点
(二)实验证据
(三)补充材料:类比思维的核心现象
第三节 酝酿效应
一 酝酿效应的概念
二 酝酿效应的研究范式
(一)阶段检验范式
(二)实验室研究范式
三 酝酿效应的理论
(一)自发激活机制及有关理论
(二)交互激活机制及有关理论
(三)有关激活机制的实验证据
第四节 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 问题特征
(一)问题难度
(二)问题呈现方式
二 个体因素
(一)知识经验
(二)动机
(三)散焦注意
(四)工作记忆和智力
三 其他因素
(一)外显线索与内隐线索对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
(二)线索的呈现是否会改变顿悟问题解决的性质
总结与展望
附录:顿悟问题及其答案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创造性想象的脑机制
一 发散思维的脑机制
(一)发散思维与α同步化
(二)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大脑活动差异
(三)发散思维神经生理的个体差异
(四)发散思维与大脑结构
二 远程联想的脑机制
第二节 顿悟问题解决的脑机制
一 思维定式的打破和转移
(一)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二)事件相关脑电位研究
二 组块破解与限制解除
(一)组块破解
(二)限制解除
三 新颖有效联结的形成
(一)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二)事件相关脑电位研究
四 原型启发
第三节 语言创造的脑机制
一 创造性语言生成的脑机制
二 创造性语言理解的脑机制
(一)隐喻理解与右半球加工优势
(二)层级凸显假设与右半球加工优势
(三)隐喻理解的影响因素
(四)汉语歇后语中的新颖语义联结形成
总结与展望
第五章 知识经验与创造
第一节 概述
一 知识类别与知识表征
(一)知识的类别
(二)知识的表征
二 知识与创造关系的传统之争
(一)知识与创造的张力观
(二)知识与创造的地基观
第二节 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一 图式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二 联结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三 样例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四 程序性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一)程序性知识与问题解决
(二)刻意练习和职业经历的帮助
五 策略性知识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的作用
六 元认知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作用
(一)认知调节
(二)生成信念
七 创造活动中知识间的交互作用
(一)抑制效应
(二)补偿效应
(三)易化效应
(四)协同效应
第三节 专家知识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一 专家知识的组织方式
二 专家知识的调用
三 专家隐性知识的作用
四 专家知识的反向作用
(一)专业知识的逆转效应
(二)专家心理定式
总结与展望
第六章 创造性人格
第一节 创造性与人格关系的研究
一 创造性与人格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
(一)追踪研究方法
(二)元分析方法
二 个体创造性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
(一)个体创造性与人格五因素之间的关系
(二)个体创造性与其精神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三)创造性与认知风格的关系
(四)自我效能感与创造性
(五)成就动机与创造性
(六)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
三 小结与思考
第二节 创造性人格的领域特殊性
一 科学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二 艺术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三 社交领导领域的创造性人格特点
总结与展望
一 创造性本质及其测量标准问题
二 对创造人格的作用机制研究不足
三 对创造性人格的发展性重视不够
四 创造性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七章 创造性的发展与促进
第一节 创造性的发展趋势和个别差异
一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学龄期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趋势
(二)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趋势
(三)成年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趋势
二 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一)儿童期及青少年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二)成年期创造性人格的发展
三 创造性发展的个别差异
(一)发展速度的差异
(二)性别的差异
四 创造性发展的领域特殊性
(一)不同领域创造性能力年龄发展模式的差异
(二)不同领域创造性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二节 创造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 家庭与创造性发展
(一)家庭物质环境
(二)家庭社会环境
(三)家庭心理环境或家庭氛围
二 学校与创造性发展
(一)教师、同伴、课堂气氛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方式
三 社会文化与创造性发展
第三节 创造性的促进
一 促进创造性的基本要素和条件
(一)坚定的信念和意志是创造能力开发的人格条件
(二)对创造活动的浓厚兴趣和内部动机
(三)及时的激励和赞赏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知识储备与知识的组织
(五)良好的创造环境
二 创造性教学与训练
(一)提高创造性的教学模式
(二)提高创造性的训练模式
三 创造系统观对创造性教育的启示
(一)创造性的培养应全面,不应局限于某一个方面
(二)鼓励创造性的多元表现,创设创造性发展的多元环境
(三)创造性教育应强调产品和过程、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