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形容词谓语句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句法现象,又有判断、性状、程度和比较等类别。对于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的研究,《马氏文通》中已有相关介绍。《文通》将涉及比较的句子分为平比、差比和极比三类,对后世有很大影响,诸多学者都循此对比较句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谓语为动词性成分的动比句上,而对于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的研究则有待加强。因此,当我看到陈明富的《中古汉语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研究》这部著作时,感到非常高兴。能够注意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的历时发展,是本书研究中的的一大特色。虽然这一研究的重点是中古时期,但是在分析句法对象时,常常会对它们在上古和近代的情况加以介绍,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较多涉及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的“史”的研究,并非单纯的断代研究。本书的重点在于中古时期,为了突出这一时期发展变化的特点,又将中古细分为东汉、魏晋、南北朝(含隋)、唐宋四个阶段。这样,对于各种句法分析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不仅能从宏观角度看出其不同的质的特点,而且还能从微观的角度看出其内部前后的量的特点。显然,这种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对于提高结论的可靠性是十分必要的。本书从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的结构出发,对其句法成分中的比较项、比较点、谓语形容词、级次状语、量性补语等都进行了详细探讨。在具体探讨中,又对每种句法成分进行再分类的细化研究,对入句特点及句法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对构成成分又分为名词及名词性成分、动词及动词性成分、形容词及形容词性成分三种情况进行考察。这种研究模式,为结论的客观性提供了有益的基础。除了句法成分外,对于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句式类型的研究,本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平比、差比和极比三个大类扩充为四个类型,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将平比再分为异同比和相似比两类,这两种类型虽有诸多相同之处,但语义和功能并不完全相同,作者将它们划分为两类是有根据的。本书既注重对语法现象的描写,又注重进行分析与解释。本书的描写主要体现在对于各种分析对象的分类方面,如通过对谓语形容词的考察发现,上古时的语义类别共48类,中古时共70类,近代共65类,本书对它们的具体数量及出现频率都有详细说明。又如在考察中古时期级次状语时,先从总体上介绍有五大类,然后对每种类别又细致分别描写。详尽的描写打下了良好基础,再据此进行分析解释,两者就能够相得益彰。本书不仅在对各种句法现象描写后进行分析解释,而且每章后还专设小结从发展动因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在分析解释时注重语言发展的更替原则、词汇双音化对语法的影响、同化理论的作用、句法成分的入句选择、语义语用对语法的影响等语言特征。本书能够注意语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也能注意对于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吸收。前者如三个平面语法、配价语法、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后者如关于量范畴、比较范畴等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如此,本书还注重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和最新成果的积极阐释。如将中古汉语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级次状语分为五种,即最高级状语、准最高级状语、较高级状语、较低级状语、略微级状语,其中准最高级状语就是作者根据实际研究对象作出的新的概括,根据作者调查,准最高级状语使用的“大”、“殊”、“特”、“绝”、“甚”等词在表程度量上要弱于充任最高级状语的“最”与“最为”,但又强于充任较高级状语的“尤”、“愈”、“弥”、“益”、“更”、“倍”等词,显然,这样处理是有道理的。本书在研究中还能注意运用多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如组合与聚合相结合,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语义、句法与语用三个平面相结合的方法等。这里要特别说说本书的穷尽统计方法。本书在具体研究过程中,穷尽考察了大量古籍,统计出上古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例句总量为935个,中古为2577个,近代为1909个;其中中古时,东汉395个,魏晋279个,南北朝(含隋)961个,唐宋942个,这项工作主要是靠手工完成的,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正是这一基础性的研究方法和求是的科学态度,才使得本书的描写和解释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将东汉至唐宋这一时期称为“中古”,这同目前学术界较多用“中古”指称东汉至隋这一时期略有不同。本书原名用的是“中世”的称谓,不仅可以在时段上延及唐宋,还可以在概念上区别于“中古”。但出版单位考虑到读者可能会对“中世”一词感到陌生,作者认为也有道理,于是借用了“中古”的说法。明富大学毕业后在中学任教六年,后经过刻苦学习,2001年9月开始攻读训诂学硕士学位,2004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位。同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汉语语法史博士学位,2007年7月毕业并获得学位。在南京大学学习期间,明富生活简朴,学风踏实,刻苦钻研,阅读了大量古代典籍和相关学术著作,加之受到南京大学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以及各位博士生导师的热情指导,理论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研究能力也不断增强。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明富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其中有些文章发表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受到了好评。明富的博士学位论文《中世汉语比较类形容词谓语句研究》获得答辩委员们的积极评价和热情鼓励,本书正是在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尽管本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真实地体现了明富的专业基础以及他对学术的追求精神。明富正值富年,相信在今后的岁月里,他还将不断努力,在汉语史研究工作中做出新的成绩。柳士镇2013年12月于南京
全部显示∨
序
绪论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一、可以加深对谓语形容词性质的了解
二、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语义与句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
三、可以加深对汉语状语和补语性质的了解
四、对于汉语虚词的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五、有利于加强汉语语法史的构建
第三节 研究概况一、语法专著方面的研究
二、一般学术论文方面的研究
三、学位论文方面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一、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
二、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
三、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四、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平面相结合
第五节 语料来源
第六节 相关说明一、比较与选择、对比、比喻、比拟等的关系
二、比较成分的划分
三、比较类形谓句的内涵
四、比较类形谓句的分类
第一章 中古汉语比较类形谓句比较项研究第一节 比较项的语义类型及其发展一、施事
二、系事
三、领事
四、属事
五、行为方式
六、性状
七、时间
八、方位
九、处所
第二节 比较项的句法成分及其发展一、名词及名词性成分
二、动词及动词性成分
三、形容词及形容词性成分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古汉语比较类形谓句比较点研究第一节 比较点的句法位置及其发展一、位于小句句首
二、位于比较主项后
三、位于比较客项后
四、同时位于比较主项与比较客项后
第二节 比较点的句法成分及其发展一、名词及名词性成分
二、比较点为动词及动词性成分
三、比较点为形容词及形容词性成分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古汉语比较类形谓句谓语形容词研究第一节 谓语形容词的语义类别及其发展一、形容词的分类及比较类形谓句谓语形容词的特征
二、中古时谓语形容词的语义类别统计
三、与上古比较来看中古谓语形容词语义类别的特点及其发展
四、与近代比较来看中古谓语形容词语义类别的特点
第二节 复音谓语形容词的结构研究一、复音单纯形容词
二、重叠形容词
三、复合形容词
第三节 三价谓语形容词研究一、比较类形谓句中三价谓语形容词的确立
二、中古汉语比较类形谓句中三价谓语形容词类别及用法考察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古汉语比较类形谓句级次状语和量性补语研究第一节 级次状语研究一、最高级状语
二、准最高级状语
三、较高级状语
四、较低级状语
五、略微级状语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古汉语比较类形谓句句式研究第一节 异同比类形谓句句式及其发展一、肯定形式
二、否定形式
第二节 相似比类形谓句句式及其发展一、肯定形式
二、否定形式
第三节 差比类形谓句句式及其发展一、肯定形式
二、否定形式
第四节 极比类形谓句句式及其发展一、莫A焉
二、莫A于Y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主要引用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