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时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先秦时期是中华先民时间观念由萌芽到成熟的重要时期,也是汉语时间词汇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本书以先秦时期卜辞和文献中收录的时间词为研究对象,从动力、方式、结构、效应四个方面完整地考察时间词汇的形成、发展,进而探索汉语系统词汇研究的多维视角和多向思路,突出人与生存空间互动这一主要视角,突出“认知·解释—文化—哲学”这一基本思路。具体说来,本书以殷商卜辞和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收录的接近900个时间词为研究对象,首先探讨其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因;其次分析时间词的系统结构和时间复合词语义关联结构;并以此为基础,归纳时间词形成的基本方式;最后讨论时间词汇的形成发展给民族人带来的多重效应。本书以认知隐喻学的相关理论为背景,着力分析隐藏于时间词背后的,中华先民独有的时空认知模式和丰富的时空文化内涵,进而揭示民族人自身的“存在”。全书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绪论”、“先秦时间词汇系统面貌”、“先秦时间词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先秦时间词形成发展的认知方式”、“先秦时间词的结构”、“先秦时间词形成发展的多重效应”。其中,后四个部分为全文的重点所在。“绪论”首先指出时间词汇研究的对象、系统词汇研究和时间词汇形成机制研究的价值;同时,对时间研究的哲学、文化学、认知学、词汇学学术成果进行了回顾,对时间研究的理论背景进行了介绍。最后,指出了下文将要用到的各种方法:(1)共时考察与历史比较相结合;(2)定量统计与系统分类相结合;(3)形式描写与深层解释相结合;(4)认知、文化、哲学多维结合。“系统面貌”章主要是收集和整理卜辞和典籍中出现的时间词。本章以断代为界,以专书为纲,遵循从宽原则,列出未经任何分类和筛选的时间词汇,一方面避免与后文结构章的分类相重合,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原始的语言材料,以供将来欲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继续使用,从而达到本书的第一个研究目标:系统、完备地收录先秦时期的时间词汇,为相关研究提供一手断代系统词库,或为中文信息处理中古汉语语料的时间智能识别工作提供资源。罗列之后有一个初步统计,得出结论:商周时期有80多个时间词,春秋战国时期增加到800余个,这些数据本身就能反映一些时间词汇发展的规律来。“动力”章主要观点是:人与生存空间的互动成为语词符号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根本动力在人的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却共同推动了远古时期人类社会语词符号系统的产生、发展和完善。时间词的形成、发展有其深刻动因。究其根本,时间词的产生是为了满足先民对于时间概念的表达需求。具体说来这一需求动力又有三个方面表现形式:第一,生存方式召唤时间词的形成和发展;第二,隐喻思维推动时间词的形成和发展。在时间表征的多种隐喻途径中,空间隐喻是推动时间词形成发展的最为关键的一种思维模式;第三,文化模式制约时间词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尚农重农、主和尚衡、循环不息、敬德保民、重视伦常等文化传统,对于时间词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制约作用。在这些因素的共同推动下,时间词作为先民时间表达的符号工具,在语言当中成长繁衍,自成系统。“方式”章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探讨时间词汇的形成方式:一、分类与时间感知的类型化;二、概括与时间观念的词义化;三、表征与时间词汇的词符化;四、记录与时间词汇的字符化。本章将紧扣作为认知活动产物的时间词汇是怎样经由隐喻、推理、借代等具体方式,由无到有、由少积多的。时间词的形成、发展有其基本方式。时间词形成、发展的基本方式实际上就是人们认知、理解和表征时间概念的方式。我们强调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研究汉语时间词汇形成发展的基本认知方式和根本认知规律,以此作为汉语时间词汇系统研究深层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是抓住时间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进程;研究分类与时间语词所指事物的类型化,它是时间词词义形成的先导;研究概括与时间观念的词义化,它是时间词词义形成的方式;研究表征与时间词汇的词符化,它是时间词形成的标志。研究记录与时间词汇的字符化,它是时间词形成的补充。“结构”章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整理时间词汇的系统结构,第二部分整理时间复合词语义关联结构。本章旨在对先秦时期时间词的框架结构做些基本的梳理工作。时间词在形成、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完善其结构。首先,作为语言当中一个主题词汇系统,它有着自身的系统结构,可以根据时间词汇的造词理据和指称范围,对其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划分。我们将时间词划分为测度时间词和标度时间词两大类。在测度时间词里又可以根据成员是否具备时间属性这一标准,将其分为本体时间词和代体时间词,进而根据不同的参照属性和理据特征对其作进一步细致的划分。而标度时间词又可以分为约量时间词、频率时间词、否定时间词、疑问时间词。其下亦可以作进一步细致的分类。从这种系统分类中,我们可以根据分类的细致粗疏、每一类别成员的多少,看到先民在表达时间观念时,注重哪些时间概念,忽略哪些时间概念,进而探察中华先民独特的存在方式。其次,我们可以根据时间复合词构成词素之间的因缘关系,将之划分为三类:并合关系、楔合关系、意合关系。考察这些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时间词的微观词义结构。“效应”章主要考察时间词汇的语言效应、认知效应和文化效应。时间观念和时间认知的语符表达形式——时间词,其形成、发展有其多重效应。首先,作为词汇系统中的一个支系统,时间词汇具备基本的语言效应,包括:满足社会生活中时间表达的需要;丰富词汇容量、凸显词汇系统性;反映汉语基本词汇发展一般规律等。其次,作为时间认知的一种结果,时间词汇具备深刻的认知效应,包括:彰显中华先民认知时间的角度;彰显中华先民认知时间的方式;彰显中华先民时空认知的模式。最后,作为文化传导的符号中介,时间词汇具有丰富的文化效应,包括:构建中华先民的社会文化制度;构建中华先民的传统时空观念;彰显中华先民的本体存在,等等。时间词汇的特殊性在于它凸显了民族人独特的时空认知框架,融入了汉民族博大精深的时空宇宙文化,因此对它的研究,如果脱离了“认知·解释—文化—哲学”的多元路径,也就无法真正实现终极使命——彰显“人”自身的存在及其与生存空间的互动共变。我们立足汉民族与其生存空间互动的历程,关注民族人的造词、用词、释词活动,以考察汉语词汇形成发展的动力、方式、结构、效应以及词汇的根本属性,将时间词形成发展作为一个完整的运动机制来进行考察。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开拓崭新视角,更新词汇观念,把握研究关键,于细微处窥天道,发现并强调以前不曾发现或强调的机制与规律、特性与功能。以实现“认知事物—解释世界—创造文化—发展自我”的研究目标。
全部显示∨
吴芳,女,1981年生,湖北黄石人,2009年博士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任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博士论文曾获“湖北省2010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合作编撰教材多部。主持湖北省社科规划项目《先秦汉语时间词汇形成发展的认知·文化机制》(立项号2012246)。
绪论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一 系统词汇研究的意义
二 时间词汇形成机制研究的价值
第三节 学术回顾一 时间的哲学思考
二 时间认知探索(一)从认知语法的角度观察时间顺序和时间系统
(二)从认知隐喻的角度临摹和观察语言当中的时间问题
(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探察时间认知的神经机制、模拟儿童时间认知能力
(四)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入手,阐释具体语言现象当中蕴含的时间认知因素
三 时间词汇研究(一)辞书编纂
(二)语法系统建构
(三)个案认知文化分析
第四节 理论背景一 认知语言学相关基础理论①
二 隐喻理论(一)什么是隐喻
(二)隐喻的价值
(三)时间隐喻表征与空间概念隐喻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一 共时考察与历史比较相结合
二 定量统计与系统分类相结合
三 形式描写与深层解释相结合
四 认知、文化、哲学多维结合
第一章 先秦时间词汇系统面貌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材料来源一 概念界定(一)如何划分时间词与时间短语。
(二)时间关系词。
二 分期原则
三 材料来源
第二节 商周时期时间词汇的基本面貌一 甲骨卜辞中的时间词汇
二 甲骨卜辞中的时间词统计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时间词汇的基本面貌一 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的时间词汇(一)《周易》中的时间词汇
(二)《尚书》中的时间词汇
(三)《周礼》中的时间词汇
(四)《礼记》中的时间词汇
(五)《诗经》中的时间词汇
(六)《楚辞》中的时间词汇
(七)《论语》中的时间词汇
(八)《孟子》中的时间词汇
(九)《山海经》中的时间词汇
(十)《商君书》中的时间词汇
(十一)《尸子》中的时间词汇
(十二)《庄子》中的时间词汇
(十三)《国语》中的时间词汇
(十四)《左传》中的时间词汇
(十五)其他文献中补收的时间词
二 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的时间词汇总汇(一)时间副词
(二)时间名词
(三)时间短语
(四)时间关系词
三 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的时间词统计
第二章 先秦时间词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节 生存方式召唤时间词形成发展一 生存方式与时间词汇的产生
二 生存方式与时间词汇的发展
三 生存方式与时间词义的结构
四 生存方式与时间词义的演变
第二节 隐喻思维推动时间词形成发展一 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与时间词汇(一)由表示空间方位的名词参与构成时间概念
(二)由表示空间位移的动词参与构成时间概念
(三)由表示空间位置的介词、连词参与构成时间概念
二 时间的其他隐喻表征与时间词汇(一)时间是空间—容器
(二)时间是动体
(三)时间是有价物
(四)时间是易逝品
(五)时间是人
第三节 文化模式制约时间词形成发展一 尚农重农的文化传统与时间词汇②
二 主和尚衡的文化传统与时间词汇
三 循环不息的文化传统与时间词汇(一)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
(二)永恒时间观与无限的宇宙观
四 敬德保民的文化传统与时间词汇
五 重视伦常的文化传统与时间词汇
第三章 先秦时间词形成发展的认知方式第一节 分类与时间感知的类型化
第二节 概括与时间观念的词义化
第三节 表征与时间词汇的词符化
第四节 记录与时间词汇的字符化一 时间词字符化的理据探寻是时间词形成发展认知研究的重要补充
二 对同一字符不同书写形式的分析是时间词形成发展认知研究的重要补充
三 复杂时间概念字符化过程所体现的命名理据是时间词词义探源的重要补充
四 时间词字符化过程中体现的认知因素是时间词形成发展认知研究的重要补充(一)中华先民的体验性思维特征在汉语时间词字符化过程中有所表现。
(二)中华先民的意象性思维特征在汉语时间词字符化过程中有所表现。
(三)中华先民的隐喻性思维特征在汉语时间词字符化过程中有所表现。
第四章 先秦汉语时间词的结构第一节 先秦汉语时间词的系统结构二 标度性时间词(一)约量时间词
(二)频率时间词
(三)否定时间词
(四)疑问时间词
三 分析与结论
第二节 先秦汉语时间复合词的语义关联结构一 时间词的并合关系(一)同义并举
(二)反义连用
(三)连类而及
二 时间词的楔合关系
三 时间词的意合关系
四 分析与结论
第五章 先秦时间词形成发展的多重效应第一节 时间词汇的语言效应一 满足社会生活中时间表达的需要
二 丰富词汇容量、凸显词汇系统性
三 促进了语言其他层面的发展
第二节 时间词汇的认知效应一 彰显中华先民认知时间的角度
二 彰显中华先民认知时间的方式
三 建构中华先民时间认知的模式
第三节 时间词汇的文化效应一 建构中华先民的社会文化制度(一)从时间词的角度来看看先秦时期测时记时制度
(二)从时间词的角度来看看先秦时期农业生产制度
(三)从时间词的角度来看看先秦时期贞卜祭祀制度
(四)从时间词的角度来管窥先秦时期人的社会生活
二 建构中华先民的传统时空观念(一)发达的时间之流观念
(二)不纯粹的测度时间观念
(三)生生不息的循环时间观
(四)本原性的“场”时间观念①
三 彰显中华先民的本体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