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向恶?向善?——中国公益观察2013

纸书售价: 29.6 纸书定价:¥37.0 电子书售价: 14.8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大事记
慈善事件回顾
孤儿救助,路在何方?——由袁厉害事件引发的思考
一 问题源起
二 我国孤儿生存救助现状
(一)孤儿基本情况
(二)孤儿救助体系
三 袁厉害事件争议背后的逻辑
(一)袁厉害事件的属性界定
(二)公众慈善理念的落后
(三)政府责任缺失催生的悲剧
四 袁厉害事件反思
(一)孤儿养育的责任界定
(二)完善我国孤儿救助的建议
论政府、草根公益组织在困境儿童救助中的责任定位——南京爱心妈妈群的个案研究
一 引言
二 “南京爱心妈妈群”的历史及现状
(一)身份性质
(二)机构设置和人员构成
(三)救助对象及救助方式
(四)经费来源和财务管理
三 “南京爱心妈妈群”遭遇的问题与困境
(一)不信任的社会风气:何之可依?
(二)资金短缺:力不能及
四 政府、草根公益组织在困境儿童救助中的责任定位
(一)政府层面
(二)草根公益组织层面
(三)政府与草根公益组织的责任定位
五 结语
让慈善影响中国——在曲折中前行的“明星慈善”
一 我国明星慈善的发展现状
(一)明星慈善的定义
(二)明星慈善发展历程
(三)明星慈善的产生基础
(四)明星慈善的参与动机
(五)明星慈善的参与方式
二 我国明星慈善的作用机制分析
三 我国明星慈善面临的困境
(一)明星慈善面临制度束缚
(二)明星慈善遭遇道德绑架
(三)明星慈善陷入信任危机
(四)明星慈善的过度商业化、娱乐化
四 推动明星慈善健康发展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二)明星个人层面
(三)社会层面
中国流浪未成年的干预制度与实施障碍——对贵州毕节事件的反思
一 问题提出
二 中国流浪未成年人的干预制度
三 “毕节事件”中干预制度的失效
四 干预制度实施中的诸多障碍
五 完善流浪未成年干预制度的对策建议
慈善的销售与提成——对“有偿社工”现象的思考
一 施乐会有偿社工模式简析
(一)施乐会有偿社工实行的时间
(二)募款人员之问
(三)提成比例之问
二 有偿社工制度的利与弊
三 反思与展望
(一)从“有偿社工”到社工薪酬
(二)由15%的提成到慈善组织信任之殇
(三)从“提成门”看慈善组织的运行和管理
(四)商业化的运行原则是否适用于第三部门?
(五)对目前的慈善组织来说,创新还是学习?
四 笔者寄语
慈善现象观察
“因病致贫”何时才能终结?
一 问题缘起
(一)最凄美北京爱情故事
(二)他为什么被“逼上”违法道路?
二 检视社会保障与医疗保险制度
(一)社会保障、慈善事业及其边界
(二)医疗保险制度
(三)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沿革
(四)我国医保制度的主要问题
(五)大病医保制度
三 户籍制度与城乡二元分割
四 何时才能避免“因病致贫”?
公益慈善高薪争议:问题与反思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薪酬高低及其界定标准
(一)薪酬高低的界定
(二)薪酬高低的相对性
三 质疑产生的背景
(一)公众对公益慈善职业的认识误区
(二)公益慈善组织的普遍低薪
(三)国家政策的不合理引导
(四)公益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
四 低薪带来的问题
(一)从业人员流失率高
(二)高校社工专业学生面临就业困境
(三)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受到影响
(四)不利于公益慈善行业健康发展
五 几点思考
(一)公益慈善需要高薪还是低薪?
(二)如何改变普遍低薪的现状
公益组织管理费:究竟应该有多高?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公益组织管理费:究竟应该有多高?
(一)何谓管理费?
(二)为何要征收管理费?
(三)如何界定管理费的高与低?
(四)管理费,究竟应该关注什么?
(五)管理费究竟应该有多高?
三 中国公益捐赠管理费质疑形成机制
四 低管理费下的忧患
五 他山之石:国外NGO管理费收取情况
六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慈善人物辨析
尺寸之间:论陈光标慈善印象及其情理合宜性辨析
一 陈光标的慈善行为印象
(一)高调慈善
(二)准完全慈善
(三)暴力慈善
(四)慈善品牌
(五)多样化慈善
(六)慈善娱乐化与慈善表演化
(七)传播慈善
二 论陈光标慈善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情性
(一)陈光标慈善行为的合理性
(二)陈光标慈善行为的合情性
三 陈光标慈善行为的争议性
(一)高调行善、过度表演的慈善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相悖
(二)娱乐化慈善行为不利于慈善的行为规范
(三)个别行为不符合公益慈善伦理
四 结论
王石:真实而不讨喜
一 王石的公益慈善观及其境遇①
二 中国的企业家①不全是一群“不务正业”之徒
三 国家的制度性环境约束
(一)民营经济的政策波动和政治负担
(二)经济制度约束下的非国民待遇:市场准入、融资、税负和产权
(三)意识形态带来的不安
(四)国家认同的困境
四 企业社会责任误解带来的负担
五 国人的公益慈善理念有待改善和提升
(一)中国人传统慈善的局限:差序格局形成的小群体交换圈
(二)正确认识现代公益慈善的本质和作用
(三)降低期待,给企业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六 结论
公益的理性与感性——以“公益哥”何国苗为例
一 背景
二 “公益哥”背后的慈善追问
(一)追问一:“公益哥”还是“慈善哥”
(二)追问二:个人裸捐的可持续性
(三)追问三:好人难当背后隐藏着什么
三 中国公益的几个误区
(一)个人层面
(二)社会层面
(三)政府层面
四 公益理念社会共识的达成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