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虽然即将付梓,但我却没有一丝轻松之感。这本著作作为我前一阶段学习和研究成果的一个小结,昭示着一个新的开始。回想起2005年9月的雨夜,我只身从西子湖畔来到秦淮古都,住进了南大27号楼,怀着对未知生活的憧憬开始了在这座百年学府的求学生涯,开始人生的另一个起点。而论文的写作,期间写写停停,历经两年的痛苦时光,到如今,终于成文。回首这段求学经历,往事历历在目,无限感慨。师德如山巍峨摩天,师恩如海浩瀚无边。感谢恩师林闽钢教授多年来的教导、眷顾和支持,寥寥数语难以尽叙。关键时刻,得幸恩师提携,有缘成为恩师门下弟子,同时也由社会学转为行政管理专业的学习。跨领域的学习曾经让我一段时间难以适应,唯有恩师耐心指导与谆谆教诲,恩师处处率先垂范,给予学生无尽关怀。从而使驽钝如我者,虽曾逡巡于学术之门外,经过恩师不倦的教诲而初步登堂入室。论文的写作和完成浸透着恩师的心血和汗水。从最初反复耐心的指导选题,到论文开题以后的步步修正,从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处理,文章的开始写作、修改、定稿,都有恩师的亲身躬行和辛勤劳动。同样要感谢风笑天教授。风老师是我在华工时的硕士导师,也是风老师将我领入南大的校门,得以继续学术求知之路。在南大学习期间,风老师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在课堂与实践中,我接受了完整的社会学方法训练与学术熏陶。在南大求学四年,受益匪浅。童星教授思维敏捷,幽默风趣,平易近人,学为人师,给予学生以殷切的关怀和指导;庞绍堂教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经为世范,语言犀利而不失循循善诱之心;朱国云教授优雅大气,和蔼可亲,亲切的指导中让人感受到睿智的学术风范;周沛教授学术功底深厚,治学严谨,举手投足之间尽显学者风采;顾海教授思维缜密,宽厚深邃,精益求精中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他们有着我仰视的学术高度和心生敬佩的品质风范,其质自高、其威自严,其情自真。感谢这些老师在论文开题和预答辩过程中提出的有益建议和中肯意见。同样要感谢严新明老师、张海波老师,他们都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南大求学期间提供了无私的帮助。在南大求学的四年中,还要感谢宋林飞教授、张鸿雁教授、翟学伟教授、林卡教授、陈友华教授等众多的老师,他们的课堂授课开拓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知识结构,让我终生受益。同时还要感谢南京农业大学欧名豪教授,苏州大学金太军教授在我论文答辩过程中的指导。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唐钧研究员在我论文写作期间的耐心指点。在南大学习期间,我的同门师妹董琳、陈泉辛、董顺花、童文莹、吴娆、李楠、吴佳等也给予了我许多帮助,我们是一个温暖的集体。我的同学兼室友肖富群、何宏光、王正祥、衣华亮等给予我很大的支持。方纲、朱海忠、沈一兵、徐莺、黎昌珍、邓燕华等曾经社会学系2005级博士班24位同学是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这个集体给予我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感谢他们。感谢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06年重点课题资助和2010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后期资助,使得本书的实证调查得以顺利完成,文章得以进一步完善。感谢参与调查的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的同学们。还要感谢浙江省民政厅低保处蔡国华处长,宁波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处戴华振处长,衢州市民政局救灾救济和社会福利处方利升处长,湖州市民政局低保处处长蒋一超,湖州市吴兴区朝阳街道民政办陈朝霞,衢州市柯城区荷花街道方志英副主任和民政助理员翁九荣,衢州市柯城区荷花街道朝晖社区主任程霞,宁波市江北区中马街道傅建梅,宁波市江北区孔浦街道刘娴娜,杭州市下城区东新街道帮扶救助站王磊,宁波市江北区民政局救灾救济与社会福利科叶明汝科长,等等,感谢四个城市18个街道69个社区的工作人员。这里,尤其要感谢那些接受调查的城市贫困群众。多少次,这些贫苦的人们面对我们的调查访问而触景生情,情绪失控,痛哭流涕,我们在旁边只能饱受内心挣扎与无奈的煎熬,我们无法面对他们对摆脱贫困的那种期盼和渴求的眼神,唯有更加坚定自己的学术研究之路,期望有朝一日能为他们献言进策。感谢我的家人。回首多年以来,我一直求学在外,工作在外,在家陪同年迈父母的时间少之又少,内心的愧疚之情常常让我夜不能寐。家人勤劳、朴实、节俭、善良的品质是我前行的无限动力。在我论文写作期间,妻子叶丹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毅然承担起琐碎的家务,默默地付出辛勤的工作。感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宫京蕾女士所做的大量辛勤工作。回首这些年的求学历程,从桂子飘香的桂子山,到严整如画的喻园,再到返璞归真的鼓楼,内心充满对旧事的怀念和对未知生活的渴望与彷徨。唯有不断鞭策自己,永不懈怠,积极生活,努力进取。当你登上高处,宽阔的眼界中总能看到希望。祝建华2010年12月28日于杭州西子湖畔
全部显示∨
祝建华,男,1978年12月生,湖北武汉人,博士,现就职于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自2001年7月起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获法学学士(社会学专业)、法学硕士(社会学专业)、管理学博士(行政管理专业)学位。2009年12月赴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当前主要专注于社会政策,尤其是社会救助问题的研究。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研究课题10余项,在社会救助研究领域发表论文多篇。
全部显示∨
第一章 导论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分析框架一、制度设计理念的动态变迁
二、需要与需要满足的对应性
三、目标定位与制度的瞄准机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分析的前提假定:综视决策模型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策制定: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第一节 政策问题的确认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
二、城市贫困成为社会问题
三、城市中的绝对贫困被确认为政策问题
第二节 需要满足与政策议程一、基本生存需要与城市反贫困的制度诉求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演进过程
第三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度框架一、救助对象:谁的基本需要
二、救助形式:需要满足的形式
三、保障标准:需要满足的程度
四、服务输送:需要满足的系统
五、资金筹集:需要满足的根本
第三章 制度实施: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度理念与政策意义第一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制度理念一、反绝对贫困的制度安排
二、“被动补救”的救助模式
三、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收入维持模式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社会政策意义一、公民生存权的保障
二、政府的主导责任
三、制度化救助
第三节 城市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理念滞后的负效应一、过低的保障标准源于反绝对贫困的设计理念
二、救助标准的制定不科学源于对制度设计理念的误读
三、“悬崖效应”源于设计理念的滞后
第四章 效果评估:来自浙江省城市低保家庭的调查第一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生活状况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基本状况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经济状况
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文化教育
四、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社会关系
五、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医疗状况
第二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效果评估一、直接效果
二、附带效果
三、意外效果
第三节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总体评价一、城市低保制度只能满足基本生存需要
二、需要与需要满足的不对应
三、制度的附带效果暗示了制度转型的方向
第五章 目标定位: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瞄准机制第一节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定位一、城市低保制度的可及性与可得性与目标定位问题的提出
二、城市低保制度目标定位的政策设计
第二节 城市低保制度目标定位过程中的污名感问题一、低保救助过程中城市贫困居民的污名感现状
二、污名感问题的进一步分析
第三节 城市低保制度目标定位过程中的其他问题一、家庭收入核查问题
二、制度成本问题
第六章 制度重构:我国城市居民生活援助制度的制度设计第一节 理念转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一、理念转型的必要性
二、理念转型的可行性
第二节 理念转型的方向一、生存与发展并举
二、从“被动补救”到“主动回应”
三、从收入维持到生活援助
第三节 制度的目标重建一、从基本生存到社会融合
二、需要与需要满足的对应性
第四节 制度转型的探索:来自全国各地的实践一、积极救助取向的制度理念探索
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目标指向
三、具体方案上的探索
第五节 城市居民生活援助制度的制度设计一、构建原则
二、援助标准
三、救助形式
四、管理方式
五、目标定位
六、服务输送
七、资金筹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调查问卷
附录Ⅱ 个案资料的编码
后记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